曹勇軍
不同的選修模塊有各自的學科個性,即使同一個選修模塊也有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多樣的教學方式必須契合多樣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不是形式上變變花樣,玩?zhèn)€技巧,而是把選修教材豐富多樣的教學內(nèi)容篩選出來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度。不少老師在教學方式的運用上,不可謂不花力氣,一會兒放段影像資料,一會兒讓學生分組討論,忙得不亦樂乎,但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對這門學科該教什么知識并不清楚,在教學設計上功夫下得不夠。我們應該在對教學方式起制約作用的設計上動腦筋,開創(chuàng)選修教學的新局面。
許多老師對“知識”理解比較狹窄,僅僅把學科知識當成知識,比如唐詩宋詞,就是詩詞的形式特點,文學史上的幾條結(jié)論,名家或者教參對作品的分析,這些當然是知識;但除了文體樣式、作家作品、風格流派這些知識外,知識還包括閱讀的策略、技能乃至教材編寫者的價值觀等。它是一個立體的豐富的多維結(jié)構(gòu),我們應該開拓自己的知識視野。
教學設計是教師把教材呈現(xiàn)的知識加以選擇重組,使之在學生心中生長構(gòu)建的預設方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不僅呈現(xiàn)知識,更構(gòu)建了學習的空間,與真實的生活情景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進入人生和生活的現(xiàn)場,把它們從單向度的技術(shù)化的生存困境中解放出來,獲得人生的發(fā)展。教學設計的關(guān)鍵是教師的觀點、教學過程和策略的個性化。如果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材所呈現(xiàn)的一樣,或與學生的經(jīng)驗一樣,就是照本宣科,教師的個性化程度為零。有了教師對作品的獨到理解、選擇和組織,才能架起與學生對話的通道,在師生互動中使知識不斷增值,使學生所學知識生命化,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必修也好,選修也好,都是語文課。我們可以把一節(jié)課大致上分成“規(guī)定動作”與“自選動作”兩個段落。前者強調(diào)“實”字,它是基本要求,是學習內(nèi)容的底線;后者突出“活”字,強調(diào)個性自由,注重生成和發(fā)展。從“規(guī)定”到“自選”,從技術(shù)到思想,使工具與人文結(jié)合起來,大到一個專題、一節(jié)課,小到一個板塊、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是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結(jié)合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針對教學中老師們面臨的困難,我們提煉出教學設計五字訣,供大家參考。要說明的是,這五字訣有的側(cè)重內(nèi)容的選擇、順序的安排,有的側(cè)重過程的指導、方法的運用,在學理上并不具有嚴格的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它只是解決問題的抓手,幫助設計的要點和注意事項。
一、“矩”字訣
許多老師教唐詩宋詞,不是讓學生學會詩詞鑒賞,而是讓學生欣賞自己的鑒賞,這是應該警惕的。語文老師教唐詩宋詞,要實實在在,金針度人,要讓學生讀懂詩歌,有所感有所得,并能舉一反三。很多人迷信教參,其實教參所收大都是名家的鑒賞文章,當然給人不少啟發(fā),但往往虛有余實不足,多是現(xiàn)成的結(jié)論,無法一步步看得見摸得著地使學生生成知識和技能,所以要學會自己設計教學的計劃和方案。大匠能給人規(guī)矩卻不能使人巧,一個語文老師要知道什么是“規(guī)矩”什么是“巧”,“規(guī)矩”可以教而“巧”不能教只能悟。教唐詩宋詞教什么?教的不是專家的個性化鑒賞結(jié)論,而是舉一反三的規(guī)律。教唐詩宋詞應“死去”“活來”。何謂“死去”“活來”?清人方東樹舉李白詩為例說:“先詳其訓詁,次曉其典故,次尋其命意脈絡及歸宿處,而其妙全在文法高妙?!保ā墩衙琳惭浴肪硎唬┣皟牲c“詳訓詁”“曉典故”就是“死去”,后面“尋命意脈絡及歸宿處”,就是“活來”。今人吳小如先生說,古典詩詞要“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古典詩詞雜叢》),也十分倡導實學的作風和習慣。長篇詩歌教學設計尤其應重視這一點。
怎樣“通訓詁”?可以先弄懂字句,提取關(guān)鍵詞句,找到全詩骨架子,梳理詩歌基本內(nèi)容。比如教高適的《燕歌行》,先誦讀解決語言障礙,然后畫出詩歌的韻腳,全詩共二十八句,四句一韻,可以看成是七首七言絕句,歸類合并分為四層:第一層關(guān)鍵詞有“辭家破殘賊”“下榆關(guān)”“逶迤碣石間”“飛瀚?!薄罢绽巧健?,可見寫的是漢軍,概括了出師的歷程。第二層關(guān)鍵詞有“未解圍”“斗兵稀”“胡騎憑陵”“半生死”,寫的是戰(zhàn)斗的危急和最后的失利。第三層關(guān)鍵詞則是“那可度”“無何有”,寫的是被圍士兵的痛苦,他們思念親人,生還無望。第四層關(guān)鍵詞“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豈顧勛”“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因為漢代威震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現(xiàn)在這些將領(lǐng)只顧個人功勛卻不管士卒死活,貪功冒進,怎能不讓人苦苦追憶李將軍呢?由此可見:全詩用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整個過程,其中有出師的盛大場面,有戰(zhàn)斗的殘酷場面,有底層士兵和高層將領(lǐng)的生活對比,有士卒真實而又復雜的心理活動,有詩人的同情和悲憤的感情,可以說真實地描寫了充滿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獨特思考。
像這樣“剝皮抽筋”,找到詩歌的骨架子,把握層次脈絡和基本意思,才談得上對詩中手法技巧、特色風格的感受和領(lǐng)悟,才有學科進步發(fā)展的扎實基礎。
二、“切”字訣
學習唐詩宋詞,學生很容易“審美疲勞”。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生方面說,一門課36課時,盡是唐詩宋詞,難以保持高昂的學習勁頭;從教師方面說,備課量大負擔重,難以精雕細琢。其中,有個問題被忽略了,就是教學中不大注意切入的角度,往往捧著《唐詩鑒賞詞典》,依據(jù)名家的鑒賞,從第一句講到最后一句,平鋪直敘,這怎么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避免疲勞的一個辦法是,要學會選擇角度切入詩歌。
選擇切入角度有三個方法:一是從題目切入;二是從關(guān)鍵句切入,三是從疑難句切入。
從題目切入,就是利用題目與文本的呼應關(guān)系,抓題目中關(guān)鍵詞語,拎起文本的內(nèi)容,組成教學板塊,形成由淺入深的教學節(jié)奏,引領(lǐng)學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維。比如,李白的《花間獨酌(四首)》,如果教師順流直下,就沒有什么可學習的內(nèi)容,錯過了走進詩人作品和心靈的機會。如果在題目上做點文章呢?我們可以抓住題中的“獨酌”,設計一組問題。(1)詩的標題是《花間獨酌(四首)》,從全詩看,詩人是“獨酌”嗎?說說你的理由。詩人獨而不獨,不獨而獨。先寫“獨”,繼則寫“不獨”,最后還是“獨”,是大孤獨。這樣就感知梳理了詩的內(nèi)容。(2)詩人為什么要“獨酌”?表現(xiàn)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不被理解、不能施展的苦悶和孤獨,寫靈魂的孤獨、精神的孤獨。這樣就抓住了詩的主旨。(3)詩人是怎樣寫“獨酌”的?這是首“酒歌”,寫的是花間獨酌的過程,癲狂的醉態(tài),豪邁的氣勢,淋漓盡致;但又不是一般的“酒歌”,而是“脫口而出,純乎天籟”,寄情明月,浪漫奇想中表現(xiàn)了詩人豪放曠達的個性。這樣對詩的表現(xiàn)手法就有了認識和理解。此外,像張九齡《望月懷遠》的“望”和“懷”,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游”和“留別”,杜甫《旅夜書懷》的“旅夜”和“書懷”等,都是對內(nèi)容很有統(tǒng)攝力的“題眼”,抓住它,就可以理清詩的層次脈絡,為鑒賞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關(guān)鍵句切入,就是抓住詩中制約著學生鑒賞的關(guān)鍵性詩句,設問激疑,引發(fā)認知沖突,讓學生突破“淺讀”“歪讀”的誤區(qū),推動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比如,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讀起來淺白平易,學生順著字面一下子就“滑”過去了,滑入“淺讀”的泥淖。教這首詩可以抓住尾聯(lián),設問激疑,反復捶打。先讓學生讀書上的注釋,用自己的話解釋“羊公碑”,然后當頭一問,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詩人為什么會“淚沾巾”?說說你的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中,引導學生玩味上句中的“尚”字,體會“尚”字所表達的言外之意:朝代的更替,人生的滄桑,大英雄“而今安在哉”?這就讓人傷心落淚;再聯(lián)系注釋上《晉書·羊祜傳》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遭遇,體會作者藏在詩句之外的傷感,那就是羊祜為國效力,頗多政績,名傳千古,與山俱傳,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無所作為!學生有了這樣的鑒賞體驗和理解,再回過頭品味首聯(lián)、頷聯(lián)一氣而出的人生感嘆,才能獲得豐滿的藝術(shù)享受,而這種享受又是實實在在的語文學習。常有同行感嘆,以為強調(diào)文學鑒賞就會破壞語文教學的“工具內(nèi)容”,以為工具和人文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原因是沒有找到工具人文結(jié)合的點,沒有找準切入的角度和口子。
從疑難句切入,就是抓住詩中理解最有難度的句子,深入解讀,使學生由一句而深入理解一篇。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涉及到較為復雜的歷史背景,理解上有困難。一般說前三聯(lián)學生大致能“猜”出七八分意思來,而最后一聯(lián)往往只看“音書”“一鄉(xiāng)”,理解上會出現(xiàn)偏差:以為是自己的家書無法達到故鄉(xiāng),表達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淺句反而成了難句??梢詮膸追矫鎭硭伎迹菏紫冉柚⑨?,抓住“共來”“音書”“滯一鄉(xiāng)”等關(guān)鍵詞,弄懂全句的意思:一同被貶謫“大荒”之地,已經(jīng)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留滯于各自的貶謫地,無法送達?。≡俳Y(jié)合頸聯(lián)的“千里目”“九回腸”,體會尾聯(lián)表達的情感,那就是:凄苦的思念、悲憤的感嘆。疑難句不僅表現(xiàn)為這種似淺實難的句子,還包括感情內(nèi)涵復雜豐富的句子。比如,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中表達作者“示”的情感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好收吾骨瘴江邊”。蘊涵的感情呢?乍看是交代侄孫收尸骨料理后事,可是仔細體會,尤其是聯(lián)系頷聯(lián)中“欲”和“肯”體會詩人九死未悔的決心和意志,以及頸聯(lián)“云橫雪擁”境界雄闊的寫景句,就不難從作者悲傷中體會出頑強的意志、凜然的正氣和悲壯的感情。疑難句是教學中的障礙,但是疑難處又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教學契機。
三、“讀”字訣
詩歌理解鑒賞一般有兩種路數(shù)?!兑捉?jīng)》上說“圣人立象以盡意”,王弼曰“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就是“言”→“象”→“意”,這里提出一種詩歌的解讀模式:“循言”→“明象”→“悟道”。作品有語言層、形象層、意蘊層,解讀的過程是由語言層到形象層,并最終盡可能地進入意蘊層的過程。劉大櫆則拎出“神氣”“音節(jié)”“字句”三個概念,他說:“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提出了另一種解讀模式:“字句”→“音節(jié)”→“神氣”,也就是通過語言的理解,把握誦讀的語氣、節(jié)奏、韻律,從而最終感受詩歌的內(nèi)在“神氣”。兩種模式的路徑不同,前者側(cè)重“象”(物象、景象、意象等),明象以悟道,后者強調(diào)“音節(jié)”,因聲而得神。實際教學中往往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即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中的意象,最終理解詩歌的主旨和意蘊。
誦讀不是可有可無的,更不是隨心所欲的。它既是文本解讀的有效手段,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內(nèi)容,應該充分挖掘誦讀的語文學習的方法論價值。不僅讀,而且反復誦讀,每次都有明確的目標預設,通過誦讀推動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比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可以分成三次誦讀,由淺入深,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完成審美鑒賞活動。第一遍誦讀前讓學生嘗試畫處詩歌韻腳,體會聲韻背后的生活內(nèi)容:這首邊塞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zhuǎn),讀起來節(jié)奏急促,整齊中富有變化,產(chǎn)生奇特的音響效果,凸現(xiàn)出邊塞將士開赴敵陣的緊張心理與異域風景的奇幻色彩。第二遍誦讀,抓住詩中的物象、景象、意象,梳理詩歌的敘事內(nèi)容和脈絡。全詩分四層:第一層(1-6句):先寫風沙遮天,白天的風;后寫風吹石走,夜晚的風,表現(xiàn)惡劣嚴酷的環(huán)境和背景。第二層(7-9句):點明出師的原因,匈奴利用“草黃馬正肥”的時節(jié)發(fā)動進攻,我軍已有準備(“煙塵飛”),勇敢應戰(zhàn)。第三層(10-15句):先整體寫將軍勇武的形象和軍紀嚴明的英雄群像;后細部寫戰(zhàn)馬和草檄兩個細節(jié),襯托戰(zhàn)士的斗志昂揚,顯示正義之師的勇武。第四層(16-18句)寫捷報傳來的喜悅。第三次誦讀要求學生誦讀中體會岑參詩中的“奇”字,讀出其中浪漫主義的奇情異彩,獲得飽滿的審美體驗。
誦讀形式多樣,除了齊讀外,鑒賞教學中還有充滿個性色彩的獨讀、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配音讀等“美讀”形式。如果第一、二遍讀可以較多采用齊讀、大聲讀方式外,第三遍讀建議采用個性化的“美讀”方式,放大鑒賞的美學氛圍和學習效果。
四、“合”字訣
詩歌鑒賞既要先會“拆”,學會把一首詩拆成幾個基本的小的語義單位,這樣才能抓住全詩的層次脈絡。比如《春江花月夜》3句一韻,4句一轉(zhuǎn)韻,共9韻??梢宰寣W生勾畫出詩歌的韻腳,把這首長篇歌行體拆分成9首絕句,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拆分。如果我們把詩題讀成“春江/花月夜”,不大能感覺到其中詩意。從欣賞的角度來看,應該閉上眼睛,一字一頓,讀成“春/江/花/月/夜”,5個意象像放電影似的,逐一疊加,詩意就在心中流淌起來。其實,這首詩就是這樣寫的:逐一點出“春江花月夜”5個字,然后反復誦讀,讓學生說說作者是怎樣扣住這5個字寫的,5個字中哪個字最主要,說說理由。這樣鑒賞教學就有了發(fā)動力和審美通道。
不僅要會“拆”更要會“合”,從一個關(guān)鍵性的總領(lǐng)的問題入手,帶動整個作品甚至一組作品的學習。教王維《山居秋暝》,我預設了一個問題“選擇哪幾條路徑進入這首詩”。先引用了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的“王維條”,和學生一起討論,得出結(jié)論:(1)他靠一支琵琶曲走通九公主的后門,別人給他看《按樂圖》,他馬上指出是第一拍,可見音樂造詣之高;(2)他長于繪畫,有一雙畫家的眼睛;(3)他篤信佛教,深受佛禪熏染而追求曠逸高遠,善于用禪悅的方式觀照山水自然,在詩中創(chuàng)造一種“空靜”的藝術(shù)境界。這三條是進入《山居秋暝》的便捷路徑。然后組織學生從繪畫感覺、聲音感覺來分析《山居秋暝》;接下去誦讀《山居秋暝》,讓學生討論分析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空”“靜”之美的。最后布置探究,讓學生選讀2-3首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作,從色感、聲感和空靜之美三個方面解讀并加以賞析,說說對王維山水田園詩歌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由一首而一類,讓學生初步掌握解讀這類詩歌的技巧。
學習了宋詞部分,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詩詞名句,趁熱打鐵學會賞析名句就顯得迫切而又重要。我在教學中安排了“怎樣欣賞詞中的名句”的學生自我小結(jié)的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誦讀名句,然后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鑒賞體會,分小組交流,全班探討,教師點評,最后總結(jié)出幾條:(1)抓住關(guān)鍵意象和詩眼,如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境界全出,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境界全出。(2)注意表達手法,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落花”“微雨”渲染著離情的纏綿,雙燕反襯著獨立之人的惆悵難堪。兩句融情入景,未寫詞人情緒,而眷戀之情自現(xiàn)。(3)注意抒發(fā)的感情,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正面表現(xiàn)羈旅生活。孤處貶地本已寂寞難捱,何況客舍緊緊封閉于料峭春寒之中;更加之以夕陽慘淡,徐徐西下,耳畔傳來杜鵑鳥“不如歸去”的陣陣悲鳴,這一切豈堪忍受!景物描寫注入濃重的感情色彩。這種“自下而上”的鑒賞探究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生成新的鑒賞技能。
五、“探”字訣
選修課重視拓展探究,但是不少選修課堂的拓展探究弄了一堆“鏈接資料”,隨意拓展,任意加深,似乎不這樣就不是選修課,結(jié)果抓了“拓展”丟了語文,弄得語文課不像語文課。選修課的探究可以是“宏大探究”,比如比較王孟山水田園詩的異同,探究李杜的不同風格和手法,等等;但更應該重視課內(nèi)的微型探究,開口子寧可小一點,要求寧可明確一點,指導寧可具體一點,評價寧可切實一點,一句話,語文味足一點,便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教完李杜專題,我出了個上聯(lián):“江畔孤舟,途中瘦馬,沉郁頓挫,盡顯詩圣品格”,要求學生依據(jù)專題所學的內(nèi)容對出下聯(lián)。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diào)動起來,他們研讀李白作品,精心構(gòu)思,反復推敲;然后互相交流品評,評出自己喜歡的佳聯(lián)。以下就是當時評出來的佼佼者:(1)花間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飄逸,才是謫仙本色;(2)天上皓月,云間大鵬,豪放飄逸,皆成謫仙風骨;(3)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飄逸,更露謫仙風骨;(4)夢中天姥,崖間白鹿,豪放飄逸,皆嘆謫仙風骨。
教“晚唐詩專題”,我讓學生模仿“郊寒島瘦”“元輕白俗”的格式,來概括小李杜的詩風特色,并解釋這樣概括的理由。有學生概括為:李“幽”杜“俊”,并解釋說:杜詩的特點是“俊”,就是俊逸、俊爽、風流倜儻、雄姿英發(fā);李詩的特色是“幽”,就是幽深、幽冷、幽艷、深情綿邈,還查找資料舉出劉熙載的評價“杜樊川詩雄姿英發(fā),李樊南詩深情綿邈”加以佐證。后來又進一步拓展,概括出:李“快”杜“細”,或李“豪”杜“哀”,王“靜”孟“淡”,高“氣”岑“奇”等等,掀起了一個不小的學習高潮。
學完“蘇軾專題”,怎樣讓學生最后從蘇詞中跳出來,“出乎其外”,獲得一種整體的觀照?我讓學生用“詞題:×××”的格式,概括每首詞的基本內(nèi)容和主要手法,經(jīng)過探討得出結(jié)論:《卜算子》:紅塵之上的人生之痛;《定風波》:蘇東坡的黃州宣言;《水龍吟》:楊花其貌,離人其魂;《江城子》:蘇軾版的“人鬼情未了”。學生充滿創(chuàng)意的“新式標題”,不僅比較準確地概括這幾首詞的內(nèi)容或表現(xiàn)手法,而且具有現(xiàn)代生活的氣息,極大地提升了鑒賞的質(zhì)量。又如“杜甫專題”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我讓學生用一句現(xiàn)代詩概括老杜其人其詩。學生經(jīng)過討論,選擇了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愛的深沉”,一下子學習的內(nèi)容就被照亮了,學生的思想燃燒起來,那些1000多年前滿是苦難的詩句,不再是獨立于學生情感生命之外的存在,而成為他們生命成長的“重要他者”。
像這類微型的探究題,可深可淺,充滿靈氣,既有探究價值又不乏語文味,應該在選修課教學中大力倡導。
教唐詩宋詞,不僅要教出語文味,還要教出唐詩宋詞的鑒賞味來。怎樣“入味”?首先教師要讀書,補充專業(yè)化背景知識。教師要善于從浩繁的資料中扒出其中的“碎金散銀”,選擇那些有價值的觀點、資料,甚至獨到的鑒賞語錄和行話,糅合組織到教學中,推動課堂的鑒賞教學。如教宋詞的過程中,我就選擇介紹了俞平伯《讀詞偶得》中的話,“五代之詞精美,北宋之詞大,南宋之詞深”,總結(jié)詞幾個發(fā)展階段的特色;學習了晚唐五代詞后,我問學生喜不喜歡詞,學生都說喜歡,我又問為什么喜歡,在學生闡述了他們的感性理由后,我分別介紹了王國維、繆鉞、葉嘉瑩諸家對詞體美學品格的經(jīng)典說法,讓學生對詞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教師心里要有寶貝,要重視自己的鑒賞體驗、審美積累,掏出來給學生,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講到辛棄疾的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我就對詩詞中的山水作了引申:古典文學中寫“亭臺樓閣”的很多?!巴づ_樓閣”是一個獨特的抒情空間,孔子的“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仁者動,智者靜”,形成了后世的登臨之美。但是“登山”和“臨水”的美學品格是不一樣的,大凡寫到山的詩詞,往往偏于剛性的壯美;而大凡寫到水的詩歌,則多表現(xiàn)那種南國型的、比較柔性的美感。這首《水龍吟》山水兼寫,既有如水般的靈動,更有如山般的壯闊。
江蘇南京第十三中學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