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明
這是發(fā)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故事。
一個小山村,四十來戶人家,卻養(yǎng)了一百來頭驢,上山下地,所有的力氣活都拜托給了它們。有一天,這里來了城里的知青,這是一群有文化有熱血的年輕人。到這里接受再教育,理所當然,勤奮勞動是他們的天職。于是,本是驢子的活,他們?nèi)讼聛怼_@樣一來,驢子們無事可干,只好下崗,但下崗的驢子要吃糧食,不劃算,于是殺驢吃肉。驢是沒有了,可這批知青卻成了驢,且比驢還難“喂養(yǎng)”——成本太高!這故事現(xiàn)在聽來覺得:當年那批知青實在可悲!
還聽了一個也算是“感人”的故事:一個鄉(xiāng)村小學的女教師,每逢雨季,就守候在溪邊,把孩子們一個個背過河,濁浪驚悚,卵石滑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間斷過,被人們美譽為“人橋”。后因此事感動上面而升為人教主任。聽完此故事感覺仍是悲哀!
下崗的驢和人橋讓人接受不了,都不把人當人。不管是把人當做驢,還是把人當做橋,都是對人的不尊重!
其實,知青并不愚昧,而是當時社會的落后;也不是那位教師不該有那種精神,同樣是落后的社會!
當今不還是有這么一批“下崗的驢”和充當人橋的“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嗎?
今天,高科技幾乎占領(lǐng)了世界各個領(lǐng)域,但愿在中國這種悲哀和落后不再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