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著名詩人朱彝尊,寫有《西陵感舊》前、后二題,各為五言律詩一首,分別見于《曝書亭集》卷五、卷六(《四部叢刊》影印本)。題內(nèi)“西陵”,后世多寫做“西泠”,即今浙江杭州。前題《西陵感舊》,作于康熙元年壬寅(1662)夏秋之際,悼念當年六月初一因“浙東通海案”而被清廷殺害于杭州的魏耕等人,具體可參拙著《朱彝尊研究》下編之一《朱彝尊抗清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后題作于次年即康熙二年癸卯(1663)十月頃,因此題作《西陵后感舊》,全詩如下:
潘安曾對酒,吳質數(shù)論文。舊史悲難續(xù),斯人意不群。
一為江海別,遽作死生分。凄斷山陽笛,那堪歲歲聞!
關于這首詩的本事,由于標題上的聯(lián)系,舊時曾認為同系悼念魏耕等人而作。但再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它可能是憑吊另案的吳炎、潘檉章。
吳炎、潘檉章都是江蘇吳江人,以史學擅長。據(jù)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卷五《書吳、潘二子事》記載(中華書局1983年5月第2版),兩人都有志于“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后”;潘檉章曾刻《國史考異》三卷,顧炎武即“服其精審”。順治年間,浙江湖州的莊廷編纂“明史”,“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閱姓氏中”。后來該書被奸人告發(fā),凡編書、刻書以及“列名于書者十八人皆論死”,共殺“七十余人”之多,這就是著名的莊廷“明史案”。而吳炎、潘檉章二人,在該案中死得最無辜,在當時也最有名。至于該案的審理,主要即在杭州進行;吳炎、潘檉章等人,最后也都是被殺害于杭州,具體時間則在康熙二年癸卯(1663)五月二十六日??贾煲妥鹕弦荒隇槎惚堋罢銝|通海案”的牽連曾逃往浙江溫州,到這一年的十月因生父病危返回嘉興,途經(jīng)杭州時才寫下這首《西陵后感舊》。他在這個時候追悼吳炎、潘檉章,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由此再來看詩歌的正文。其首聯(lián)二句所謂“潘安”,所謂“吳質”,顯然是在借歷史人物暗寓吳炎、潘檉章的姓氏。次聯(lián)“舊史悲難續(xù),斯人意不群”云云,則關合吳炎、潘檉章的史學造詣,兼寓“明史案”的悲慘結局,以及贊頌他們的高尚節(jié)操。這與顧炎武當時在山西所作的《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jié)士》“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云云(見《顧亭林詩文集·亭林詩集》卷四),內(nèi)涵正復相同,可以參證。從詩歌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朱彝尊此前同吳炎、潘檉章二人,事實上還曾經(jīng)有過交往;只是除這首詩之外,在朱彝尊現(xiàn)存其他作品中沒有看到更多的線索,因此這種交往究竟是純粹限于學術還是同樣與秘密抗清有關,這一點無法判斷。而朱彝尊在這前后兩年——實際上還不足一周年的短暫時間里,相繼失去了魏耕等抗清戰(zhàn)友和吳炎、潘檉章等學術同好,這就難怪他要慨嘆“凄斷山陽笛,那堪歲歲聞”了。
筆者過去在舊作《朱彝尊》,和初版《清詩史》的第八章《朱彝尊和順康時期的詩風演變》中,曾經(jīng)將這首詩的本事簡單地視同前題《西陵感舊》(分別見《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五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后來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當《朱彝尊》收入拙著《清詩代表作家研究》(齊魯書社1995年10月第1版),和《清詩史》再版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以及其他相關場合,便將這首詩暫時予以略去。現(xiàn)在將有關考訂寫在這里,也算是對前此自己的一個檢討。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國際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