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沈家驥;淋證;名醫(y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01-01
沈家驥主任醫(yī)師系云南省名老中醫(yī)、原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主任。經過40余年潛心鉆研,在中醫(yī)內科、婦科、兒科、皮膚科及男科方面頗有造詣。筆者師從沈老師3年,獲益良多?,F特將老師治療淋證的方法介紹如下。
淋證是因腎、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臨床常分為:熱淋——小便赤熱,溲時灼痛;石林——以小便排出砂石為主癥,或排尿時突然中斷,或腰腹絞痛難忍;氣淋——小腹脹滿,小便艱澀疼痛,尿后余瀝不盡;血淋——溺血而痛;膏淋——淋證兼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勞淋——久淋,小便淋瀝不已,遇勞即發(fā)?!吨T病源候論·淋病諸候》“熱淋者,三焦有熱,其狀小便赤澀;石淋者,淋而出石也,小便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砂石從小便道出,甚者澀痛令悶絕;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血淋者,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勞淋者,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fā)”。老師認為,濕熱下注應是淋證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如病延日久,病證可由實轉虛、虛實夾雜。故臨床上導師以清熱利濕通淋為主,用自擬加味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桔梗、麻黃、柴胡、藿香、萆蔛、瞿麥、黃柏、知母、甘草。導師認為,茯苓利水滲濕,《本草衍義》謂其“此物行水之功多”,為治小便不利之要藥,而豬苓、澤瀉淡滲利水,與茯苓同用,共奏利濕通淋之效;白術能燥濕利水;桂枝入膀胱經,可助陽化氣,以行水濕之邪;柴胡、藿香在本方中有化濕通利小便的作用;桔梗能開宣肺氣而通二便,麻黃則上開肺氣,下輸膀胱,為宣肺利尿之要藥,導師妙用此二味,意寓于“肺與膀胱相表里”之中;萆蔛能利濕。分清去濁,《本草綱目》認為其能治“白濁,莖中痛”;瞿麥利尿通淋,為治淋要藥,《本經》謂其“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黃柏清熱解毒燥濕,導師用其治膀胱濕熱,小便灼熱,淋漓澀痛,現代醫(yī)學認為其抗菌譜較廣,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知母滋陰清熱瀉火,《本經》謂其“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甘草則調和諸藥。導師在該方的組合上頗具特色,除常見清熱利尿通淋之品外,還加入了桔梗、麻黃、柴胡、藿香等藥,其中桔梗、麻黃長于宣肺利尿排毒,導師認為雖用麻黃有劫陰之疑,但在知母等藥的共同作用下并無大礙。柴胡、藿香疏肝利濕,與它藥相配更有利于全方的通淋效果。全方用藥合理、搭配巧妙、寒熱并濟,共奏清熱利濕通淋之功。
導師在淋證的治療中,往往根據臨床所表現出的各種情況隨癥加減。一般情況下,熱淋用基礎方即可,濕熱甚則加茵陳、黃連、薏苡仁、車前草等清熱利濕;石淋則加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等加強排石消堅作用;氣淋可加臺烏、沉香等疏導利氣,以解少腹脹痛;血淋則減桂枝量而加生地、牡丹皮、地榆以涼血止血;膏淋用原方利濕通淋、分清泄?jié)峒纯?;勞淋則加巴戟、鎖陽、杜仲、懷牛膝等補腎固澀藥。導師認為:以上各證,若伴見腰酸背痛者,可加續(xù)斷、杜仲、懷牛膝、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病延日久,可酌加三棱、莪術活血化瘀,并予以培補脾腎之品,以防膀胱氣化失司。導師指出,因各種淋證可相互轉化及并存,辨清其轉歸,對用藥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