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營
馮 蕾
曲 艷
關鍵詞:半夏;水半夏;鑒別
中圖分類號:R28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31-02
近年來,隨著半夏資源短缺,價格上揚,一些不法分子常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以謀取暴利。由于兩者的臨床作用不同,因此,嚴重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為了便于鑒別,現(xiàn)將兩者的植物來源、性狀鑒別和顯微鑒別,總結如下,供同行參考。
1 兩者植物來源鑒別
1.1半夏半夏系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cm,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后,葉為3小葉的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cm,寬3~4cm,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cm;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cm,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mm?;ㄆ?~7月。果期8~9月。主產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川等省。
1.2水半夏水半夏系多年生草本。塊莖圓錐形、橢圓形或倒卵形,直徑1~2cm,上部密生多數(shù)肉質須根。葉3~4,葉柄長15~30cm,中部以下具寬鞘;葉片戟狀長圓形,前裂片較大,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側裂片較小,長三角形?;ㄐ虮氶L;佛焰苞管部綠色,檐部綠色至綠白色,頂端長鞭狀或較短。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長或短,頂端具淡黃綠色的附屬器。雌花序卵形,中性花序錐形,雄花序黃色。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漿果卵圓形,綠色?;ㄆ?~5月,果期6~7月。生于田邊、山溪或低洼濕地。主產廣西。
2 兩者性狀鑒別特征
2.1半夏半夏塊莖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色,粉性無臭。姜汁制過的半夏斷面半透明狀,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2水半夏水半夏塊莖略呈橢圓形、圓錐形或半圓形,直徑0.5~1.5cm,高0.3~3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不平滑,遍體也可見點狀根痕;上端類圓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葉痕或芽痕,黃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飲片姜水半夏色較正品深,常可見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頂芽,外皮皺縮狀,斷面無正品樣半透明狀,質較正品輕。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3 兩者顯微鑒別特征
3.1半夏塊莖橫切面木栓細胞10余列,常已除去,有的細胞內含茶褐色粘液狀物質。薄壁細胞內含淀粉粒,由外至內逐漸增多;粘液細胞較多,橢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縱橫散布,外韌型或內韌型,周木型少見,導管直徑4~40μm,常數(shù)個成群排列。粉末類白色:(1)淀粉粒較少,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3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三叉狀或星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多見,較大,多由2~4分粒組成,偶至8分粒。(2)草酸鈣針晶較多,散在或成束,有時可見存在粘液細胞中,針晶長20~1449m。(3)螺紋導管直徑10~38μm,少為環(huán)繞導管。
3.2水半夏水半夏塊莖橫切面木栓細胞約6列,常已除去薄壁組織,靠近木栓層處有大型粘液腔,排成一圈,內含茶褐色粘液狀物質塊。維管束縱橫散布,周木型,導管排列稀疏,直徑10~52μm,亦有外韌型維管束,薄壁細胞中含大量淀粉粒,粘液細胞中含草酸鈣針晶束。粉末類白色或黃白色:(1)淀粉粒極多,單粒較少,圓球形,卵圓形、半圓形或多角形。直徑3~14μm,臍點點狀、人字狀、三叉狀或短縫狀。復粒較多,由2~7分粒組成,有的分粒大小懸殊。(2)草酸鈣針晶成束散在,有的成束存在于粘液細胞中,針晶長14~72μm。(3)導管直徑7~34μm,螺紋為主,偶見環(huán)紋。(4)木栓細胞偶見,黃棕色或淡黃色,多角形,壁薄,有的含紅棕色團塊狀物。
4 小結
半夏與水半夏均來源于天南星科,在性狀、顯微鑒別、化學成份、藥理等方面均相近,臨床用藥常以水半夏代替半夏。但由于半夏具有止咳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水半夏只有止咳化痰、無降逆止嘔的作用,臨床用藥應嚴格加以區(qū)分,不能相互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