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中,“指”指手指,“趾”指腳趾。如“指骨”指手指的骨骼,“趾骨”指腳趾的骨骼?!爸骸敝改_趾,既用于動物,也用于人。用于動物的,如古哺乳動物有“三趾馬”;用于人的,如襪子前端分成五指的稱“五趾襪”?!爸浮敝甘种福扔糜谌?,也用于動物,動物學中將某些動物前肢的分支稱為“指”,《辭?!罚骸叭呵爸逯?,后肢四趾?!薄爸盒校翰溉閯游镏杏们爸闹富蚝笾闹旱哪┒藘晒?jié)著地行走的方式?!?/p>
手指與腳趾有共性,它們都是肢體前端的分支,有時需要使用一個概念來統(tǒng)括。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則新聞,說印度一個男孩先天性手腳畸形,共有25根手指和腳趾(其中每只手掌長有6根手指,一只腳掌長有6根腳趾,另一只腳掌長有7根腳趾),這則新聞的標題就是“印度男孩天生25根指頭”。(《重慶晚報》網(wǎng)絡版,2005年10月4日)
統(tǒng)指“肢體前端的分支”,通常用“指”而不用“趾”:
【指頭】手前端的五個分支,可以屈伸拿東西。也指腳趾。(《現(xiàn)代漢語詞典》)
【指甲】人和猿猴類指(趾)端背面扁平的甲或爪。(《辭海》1999年版)
【拇指】手和腳的第一個指頭。(《現(xiàn)代漢語詞典》)
“指頭”“指甲”“拇指”既然兼用于手腳,其中的“指”就不僅指“手前端的分支”,而是泛指“手腳(肢體)前端的分支”。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指頭”“指甲”可以兼指手和腳,但實際生活中,單說“指頭”“指甲”往往指手指頭、手指甲,要想表示腳,往往需要說“腳指頭”“腳指甲”,例如:
(1)“農(nóng)民還是‘農(nóng)民’,什么時候下過田?就記不起來了?!彼麄儼庵割^算。(高曉聲《茫茫飛》)
(2)世行行長襪子露腳指頭,艱苦樸素還是出洋相?(《廣州日報》網(wǎng)絡版,2007年1月31日)
“指”與“趾”上述意義和用法,今天看來很平常,實際上經(jīng)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發(fā)展。
“指”字從手,一開始就指手指?!墩f文》:“指,手指也?!边@個意義沿用至今。但“趾”的意義古今變化卻很大?!爸骸弊肿畛鯇懽鳌爸埂?。甲骨文中“止”像一只腳,本來的意思就是腳丫子。后來“止”多表示“停止”“止息”等引申義,這與“腳”的意思差得太遠了,于是又造了個新字“趾”表示腳,例如:
(3)當斬左止者,笞五百。(《漢書·刑法志》)
(4)今何舉趾之高,志之揚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三》)
其中的“止”和“趾”都是腳的意思。只是后來“趾”字的腳義又逐漸被“足”字、“腳”字所取代,它的意義逐漸發(fā)生轉(zhuǎn)移,才開始表示腳指頭。
那么,在“趾”字的“腳指頭”的意義產(chǎn)生之前,漢語中“腳指頭”的意義用什么來表示呢?答案是:由表示手指的“指”字“兼任”,例如:
(5)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左傳·宣公四年》)
(6)闔廬傷將(jiàng)指,取其一履。(《左傳·定公十四年》)
例(5)的“指”是手指,例(6)是說吳國闔廬的腳大拇指(“將指”)受了傷,被別人拿走了一只鞋,例(6)的“指”是腳趾。再如《史記》:
(7)漢王傷胸,乃摸足,曰:“虜中吾指?!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
劉邦被項羽發(fā)弩射中胸部,為安士卒之心,謊稱腳指頭受傷而“摸足”,這個“指”也是腳趾。
再往后,隨著造詞法的發(fā)展,“子”“兒”“頭”成為名詞標志,“指”加上詞綴“頭”成了“指頭”。這種變化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指頭”仍然可以兼指手指頭和腳指頭。如:
(8)一雙臂腕,切我肝腸;十個指頭,刺人心髓。(唐·張文成《游仙窟》)
(9)若苾芻以一指頭擊擽他者得一墮罪。乃至五指便得五罪。(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
(10)蓋得肚皮脊背露,腳根有襪指頭串(穿)。(《敦煌變文·不知名變文》一)
例(8)(9)中的“指頭”表示手指頭,例(10)中的“指頭”與“腳根”和“襪”相呼應,表示腳指頭。
為了表義明確,文獻中又出現(xiàn)了“手指”和“足指”:
(11)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素問·三部九候論》)
(12)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雙,僮手指千。(《史記·貨殖列傳》)
(13)十一七日續(xù)生二十四皰。手指足指眼耳鼻口此從中出。(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jīng)》卷一)
隨著“足”被“腳”取代,“足指”也逐漸被“腳指”取代。據(jù)我們考查,“腳指”較早見于中古時期的文獻。如:
(14)以刀頭穿岸,少容腳指,于是徑上。(《宋書·胡藩傳》)
(15)王后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腳指。(梁·慧皎《高僧傳》卷三)
《漢語大詞典》里“趾”的腳趾義,最早的書證是漢代焦贛的《易林·否之艮》:
(16)興役不休,與民爭時,牛生五趾,行危為憂。
這句話中的“趾”,指的是動物的腳指頭。指人的腳指頭,目前見到較早用例是在南朝:
(17)若佛欲記地獄生者光從足入。若佛欲記畜生生者光從踝入。若佛欲記餓鬼生者光從腳趾入。若佛欲記人生者光從膝入。(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jīng)》卷一)
從上面材料看,“趾”可能先用于表示動物的腳趾,后來才逐漸擴大使用范圍,用來表示人的腳指頭。
“趾”指腳趾頭,還可以說成“足趾”。前面《史記·高祖本紀》說到“虜中吾指”,同樣一件事,元代雜劇是這樣寫的:
(18)那項王大怒,伏弩射中漢王足趾。(尚仲賢《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二折)
由此可知,從漢代以后,“指”和“趾”在表示腳趾的意義時曾長期共存。但是二者的使用頻度并非平分秋色,而是一直以“指”為主。下面是我們從《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得到的一組數(shù)據(jù):
詞 語出現(xiàn)次數(shù)
腳指/腳趾161/16
足指/足趾699/121
腳指頭/腳趾頭7/1
上面統(tǒng)計中,并非所有的“指”“趾”都是腳趾義,但這些數(shù)字大體能夠說明:歷史上,在表示腳指的意義時,“指”一直居于優(yōu)勢地位?,F(xiàn)代“指頭”“指甲”等詞語的統(tǒng)括義,仍是這種優(yōu)勢的一種延續(xù)。
古今對比,最大的差異是“腳指/腳趾”的應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收“腳趾”,不收“腳指”,這與歷史上以“腳指”為jiǎozhǐ一詞的主導詞形的做法不同。下面先看一下我們對互聯(lián)網(wǎng)上“腳趾”及相關詞語使用情況的搜索結果:
詞語 出現(xiàn)項數(shù)
腳趾/腳指1830000/139000
腳趾頭/腳指頭 233000/201000
腳趾甲/腳指甲 129000/98300
“腳趾”的使用數(shù)量遠遠多于“腳指”,這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引導不無關系。同樣,“腳趾頭”的數(shù)量多于“腳指頭”,“腳趾甲”的數(shù)量多于“腳指甲”,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倡導的規(guī)范用法(“指頭”“指甲”)恰恰相反,也不能不說與人們對“腳趾”的類推有關。事實說明,人們在這些詞語的規(guī)范應用上存有疑惑。我們認為,jiǎozhǐ一詞中的zhǐ,與“指頭”“指甲”“拇指”中的“指”一樣,用的都是統(tǒng)括義,從用字習慣和系統(tǒng)性考慮,以選用“腳指”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