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問家劉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龍》一書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這個“章”是“句”與“篇”中間的橋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段”。顯而易見,讀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書要一句一句地讀,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領會,才能進而理解全篇的內(nèi)容。
“段”是由一些句子圍繞一個中心意思,銜接在一起的。每段話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內(nèi)容,并且和其他“段”形成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不同的“段”在全文起的作用不同。
讀懂一段話并不難。一般說來,可以分這樣幾步:先看清段中有幾句話,弄明白每句話寫了什么;再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按句間關系把一段話分成幾層;再將各層歸納起來,概括出這段話寫了什么。
這幾步中關鍵的是兩步:1.分清層次;2.歸納概括。也就是:一分,一合。
分,要分得開,分得準。有的同學總覺得句與句都連著,好像在哪兒也分不開。那可能是看的粗疏,對某些句子本身的意思還未看懂;或者是理解力差。辨別句間的關系,要注意可利用的語言標志,如關聯(lián)詞語、標點符號等。更重要的是動腦思考,看看哪幾個句子關系密切,這幾個句子能否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
合,要合得攏。這個“攏”不是把幾層意思簡單相加,而是根據(jù)每一層的輕重主次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層與層的關系來歸納。這歸納需要有提煉、抽象和加工的能力。
只有分得開,才能合得攏;分得準確,才合得嚴實。無論是分,還是合,都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認真地讀段,經(jīng)常地訓練分與合,思維越來越嚴密,越來越有條理,閱讀的理解力就會越來越強。
怎樣劃分一段話的層次呢?主要就是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句間關系常見的有事情的時間關系,有事物的空間關系,也有人的心理過程發(fā)展關系,還有事情的邏輯關系。寫同一時間、地點,同一發(fā)展過程,同一邏輯關系的句子,可以劃分為一層。
1.《大自然的語言》的第一段是這樣寫的:“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xiàn)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這段話是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共8句話:①—④句說明春季的物候現(xiàn)象,⑤說明夏季的物候現(xiàn)象,⑥句說明秋季的物候現(xiàn)象,⑦—⑧句說明冬季的物候現(xiàn)象。因此,此段話可分為四層。說明了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xiàn)象。
2.《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有這樣一段話:“革命的集體組織中的自由主義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種腐蝕劑,使團結渙散,關系松懈,工作消極,意見分歧。它使革命隊伍失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政策不能貫徹到底,黨的組織和黨所領導的群眾發(fā)生隔離。這是一種嚴重的惡劣傾向。
全段共4句話。①句先提出自由主義十分有害,②③句解釋為什么有害,④句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有開始句、展開句及結束句的相當完整的段落。按提出問題,擺理由,做結論的邏輯關系可分三層。事理的邏輯關系有多種,如主與次,因與果,總與分,整體與局部,現(xiàn)象與本質等,不一一舉例。
有些段內(nèi)容豐富,結構復雜,劃分時要注意大小不同層次。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段話:“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并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p>
這段話共7句。從語言標志看,“不必說”和“單說”,把百草園的景物分為兩大類,也可以說按空間關系,這段話可分為兩大層。第一大層①句中又可根據(jù)分號或“不必說……也不必說……”等語言標志再分為兩小層,一小層寫靜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注視點由低到高,另一小層寫動物(樹上的鳴蟬、菜花上的黃蜂、草間的叫天子),注視點由高到低。第二大層②—⑦句先寫動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再寫靜物(何首烏藤、木蓮、覆盆子),因此,③④句可分為一小層,⑤⑥⑦句可分為一小層。分清了層次,你會發(fā)現(xiàn)夏日的百草園草木蔥蘢,昆蟲鳴唱,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整個園子的樂趣,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上述例文中有些是利用一些字眼來分層。常見的語言標志還很多。如“首先”、“其次”、“再次”、“過去”、“現(xiàn)在”、“將來”;又如“與此相反”、“反過來說”;還如“總之”、“綜上所述”、“由此看來”、“諸如此類”等。抓住這些詞語,分辨出主次、先后,相反、相對,總分等各種關系,會幫助我們分清句間的層次。
怎樣概括一段話的意思呢?
概括一段話的意思,往往要用一句話表述出來。這句話,首先要能概括全段內(nèi)容,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要用自己的話,或改寫文章中的話,不能機械地重復原文語句。再次,語言要準確,簡明。
1.“一路迎著溪流。順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隨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p>
這段話共3句,分三層:①層人迎溪流走;②層溪流順山勢流;③層走到溪流出處——雙龍洞。這三句話是按時間順序組合的,連貫性很強,也沒有中心句,概括時要注意把握整個連貫的過程。這段話可以概括為:迎著溪流上山走,走到溪流的源頭。
2.“四周的景色秀麗異常。盈盈的湖水一直蕩漾到腳邊,卻又緩緩地退回來了。像慈母拍著將睡未睡的嬰兒似的,它輕輕地拍著石岸。水里小小的魚兒,還有頑健的小蝦兒,在眼前游來游去。
此段共4句??煞秩龑樱孩賹訉懰闹芫吧?;②層寫湖水;③層寫魚和蝦。它們之間沒有語言直接聯(lián)系,是一種并列的關系,概括時就要找出它們是圍繞什么話題或中心而寫的。抓住共同的東西就完成了概括??筛爬椋汉木吧珒?yōu)美。
有些段落,層次間是轉折、因果、假設、條件、解說等偏正關系,就可以運用復句的知識,從正句的意思來概括。
3.“‘謙受益,滿招損’,這個格言流傳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多年了。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區(qū),任何時代都適用的真理。這條真理指出了人們成功和失敗的道理。但是,可惜得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這個格言受到教益?!?/p>
這段共4句??煞謨纱髮樱孩佗冖劬錇橐粚?,④句為一層,兩層間是轉折關系。概括時,以“但是”后面的意思為主,可寫成:人們并沒有都從這句帶著普遍真理的格言中受到教益。
有的段落,不但沒有什么中心句,也沒有明顯的表示層次或層次關系的語言標志。概括時就只有靠切切實實地弄懂句意,理解句與句之間深層的聯(lián)系了。
如《社戲》有這樣一段:“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fā)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p>
這段話共3句。乍看是寫乘船所見的夏季江南的夜景,可是再仔細一讀,就會發(fā)現(xiàn),句間是與心理發(fā)展過程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第①句豆麥、水草的清香能“撲面的吹來”,足見船行得不慢。第②句遠處連山“踴躍”地“向船尾跑去”,更知船行飛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一個“還”字,暗示了這以前有以為船慢的意思了。第③句“他們換了四回手”,說明這些弄潮的好手,至少是讓船一直保持著最高速度的。而“我”比船還快,遠望前面有黑糊糊的一片,就以為是“依稀的趙莊”,竟“似乎聽到歌吹”了,望見幾點火,還“料想便是戲臺”。這種錯覺與猜想,說明盼望看戲的心情越來越急切了。因此說這段話是寫看戲沿途所見,僅僅是表面的意思,雖然這夜景極富有詩意,并流露出“我”的熱愛之情。含蓄著的卻是盼望看戲的急切心情。只有看到深層的含義,才有助于閱讀全篇。
分清層次,歸納段意,是讀懂一段話的重要兩步。要想使自己做得準確熟練,不要只熱心記一些方法,要緊的是切切實實弄清每個詞的意思,“逐句循誦”,努力理解,感受一段話的意思。另外,也要在反復練句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明晰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點尤為重要。
李光宏,男,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鐘祥;蔣嫻,女,大學學生,現(xiàn)居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