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句號、問號、嘆號三種句末點號的用法,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于1951年9月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中分別定義為:“句號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問號表示一句問話完了之后的停頓”;“感嘆號表示一句感嘆話完了之后的停頓”。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于1990年3月修訂發(fā)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以下稱《用法》)中把句號、問號、嘆號三種句末點號的用法分別定義為:“句號表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問號表示疑問句末尾的停頓”;“嘆號表示感嘆句末尾的停頓”?!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1995,以下稱《國標》)中把句號、問號、嘆號三種句末點號的用法分別定義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用句號”;“疑問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感嘆句末尾的停頓,用嘆號”。筆者通過認真學(xué)習(xí)和反復(fù)研究之后,認為《用法》和《國標》對句號、問號、嘆號三種句末點號的定義是欠妥的。
對句子的類型,初中第四冊《語文·漢語知識·句子的用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是這樣界定的:“從結(jié)構(gòu)上看,句子的類型很多;從句子的用途看,主要有四種:表陳述,表疑問,表祈使,表感嘆。表示陳述的句子稱為陳述句,表示疑問的句子稱為疑問句,表示祈使的句子稱為祈使句,表示感嘆的句子稱為感嘆句。凡是用來述說一件事情的句子都是陳述句,陳述句用陳述語調(diào),陳述句可分為肯定陳述和否定陳述;疑問句是用來向別人提出問題的句子,疑問句一般有疑問語調(diào);祈使句是用來要求別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語調(diào);感嘆句是用來表示某種強烈感情的句子,感嘆句有感嘆語調(diào),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語氣詞。”
一般地說,在實際應(yīng)用中,句號用于陳述句末尾的停頓、問號用于疑問句末尾的停頓和嘆號用于感嘆句末尾的停頓是比較多一些(當(dāng)然,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一定的程度上,與1951年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1990年修訂發(fā)布的《用法》和1995年頒布的《國標》給句號、問號、嘆號的定義對人們的長期誤導(dǎo)不無關(guān)系)?!欢愂鼍淠┪膊挥镁涮柖脝柼柣驀@號,而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末尾用句號的卻不乏其例;疑問句末尾不用問號而用句號或嘆號,而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末尾卻用問號的亦屢見不鮮;感嘆句末尾不用嘆號而用句號或問號,而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末尾卻用嘆號的同樣不難搜尋。
下面,我們就此情況,結(jié)合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的定義舉例說明。
句 號
一、陳述句末尾不用句號而用問號;表示疑問語氣時,當(dāng)用問號。
筆者認為:在陳述句末尾用問號的句子宜理解為“陳述句含疑問語氣”;“陳述句含疑問語氣”的句子是疑問句——由于問號的使用,陳述句變成了疑問句。
例句: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
(魯迅《故鄉(xiāng)》,引自初中第三冊《語文》第164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
2.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
(魯迅《故鄉(xiāng)》,引自初中第三冊《語文》第17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
3.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樸園:(沉思)無錫?嗯,無
△
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90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周樸園:那雙方面都好。再有,我要問你的,你自己帶走的兒子在哪兒?
魯侍萍:他在你的礦上做工。
周樸園:我問,他現(xiàn)在在哪兒?
魯侍萍:就在門房等著見你呢。
周樸園:什么?魯大海?他!我的兒子?
△ △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9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二、陳述句末尾不用句號而用嘆號;表示強烈語氣時,當(dāng)用嘆號。
筆者認為:在陳述句末尾用嘆號的句子宜理解為“陳述句含強烈語氣”;“陳述句含強烈語氣”的句子是感嘆句——由于嘆號的使用,陳述句變成了感嘆句。
例句:
1.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
(魯迅《狂人日記》,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7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我曾經(jīng)試猜“不通”為“不違”之誤,查對的結(jié)果卻是“可通”之誤!
△
(呂叔湘《錯字小議》,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26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我知道,這淚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淚,一顆,一顆,都是萬金難買的友誼珍珠!
△
(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引自高中第二冊《語文》第5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吳吉昌受到了近百次的批斗。在恐嚇和辱罵聲中,他始終不屈地回答:“我研究棉花,一不圖名,二不圖利,我是在完成周總理給我的任務(wù)!”
△
(穆青、陸拂為、廖由濱《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引自高中第一冊《語文》第7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三、疑問句末尾可以不用問號而用句號;表示舒緩語氣時,當(dāng)用句號。
筆者認為:在疑問句末尾用句號的句子宜理解為“疑問句含舒緩語氣”;“疑問句含舒緩語氣”的句子是陳述句——由于句號的使用,疑問句變成了陳述句。
例句:
1.甲問:他今天家里有事,大概不會來吧?
乙答:大概不會來吧。
△
(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
2.你說呀!裝什么啞巴。
△
(《曹禺劇本選》第11頁)
3.他已經(jīng)兩天沒來上課了,也許又病了吧。
△
(孫德宜《助詞和嘆詞》第37頁)
4.剿匪安民,理所應(yīng)該,何必說謝。
△
(姚雪垠《李自成》第1卷)
四、祈使句末尾用句號;表示舒緩語氣時,當(dāng)用句號。
例句略;因為《用法》和《國標》在對句號的定義之后,已作了補充說明——含舒緩語氣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號。
五、感嘆句末尾不用嘆號而用句號;表示舒緩語氣時,當(dāng)用句號。
筆者認為:在感嘆句末尾用句號的句子宜理解為“感嘆句含舒緩語氣”;“感嘆句含舒緩語氣”的句子是陳述句——由于句號的使用,感嘆句變成了陳述句。
例句: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fēng)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
(魯迅《故鄉(xiāng)》,引自初中第三冊《語文》第164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
2.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
(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引自高中第三冊《語文》第89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
3.夜晚是美麗的,也是寶貴的,在這幽靜的夜晚,多少勤奮的人們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們在為人類造福,在為四化奮戰(zhàn)。此刻,我深深地感到,這些勤奮工作著的人們,是多么值得尊敬啊。
△
(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xué)教材《寫作》第225頁,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3年9月第l版)
4.現(xiàn)在臺詞經(jīng)常這么寫。能不能換個寫法,“哎喲,這么多年不見你都上哪去了?”“咳,甭管怎么說吧,現(xiàn)在又回來了,可我也老了。”
△
(蘇叔陽《電影文學(xué)漫談》,引自《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欣賞與研究》第127頁,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6年5月北京第1版)
問 號
一、疑問句末尾可以不用問號而用句號;表示舒緩語氣時,當(dāng)用句號。
例句參見句號“三”中的例句。
二、疑問句末尾不用問號而用嘆號;表示強烈語氣時,當(dāng)用嘆號。
筆者認為:在疑問句末尾用嘆號的句子宜理解為“疑問句含強烈語氣”;“疑問句含強烈語氣”的句子是感嘆句——由于嘆號的使用,疑問句變成了感嘆句。
例句:
1.“什么!”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他們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們不是賣十三塊么?”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p>
“哪里有跌得這樣厲害的!”
△
(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引自初中第四冊《語文》第18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2.那么,我們的田也是將本錢來種的,為什么要替他們白當(dāng)差!為什么要替地主白當(dāng)差!
△ △
(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引自初中第四冊《語文》第191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3.茶客甲 譚嗣同是誰?
茶客乙 好像聽說過!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會問斬呀!
△
(老舍《茶館》,引自中等師范語文課本第七冊《文選和寫作》第45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4.陳白露 走進來點!怕什么呀?
方達生(冷冷地) 不怕什么!(忽然不安地) 你這屋子沒有人吧?
陳白露(看看四周,故意地)誰知道?。ㄍ┐蟾攀菦]有人吧!
△
(曹禺《日出》,引自張志公主編《現(xiàn)代漢語·中冊》第21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三、陳述句末尾不用句號而用問號;表示疑問語氣時,當(dāng)用問號。
例句參見句號“一”中的例句。
四、祈使句末尾用問號;表示疑問語氣時,當(dāng)用問號。
筆者認為:在祈使句末尾用問號的句子宜理解為“祈使句含疑問語氣”;“祈使句含疑問語氣”的句子是疑問句——由于問號的使用,祈使句變成了疑問句。
例句:
1.屈原 我去向南后求情,請她容恕我吧?
△
(郭沫若《屈原》,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119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三阿太,你這藍布手巾太舊了,買一塊老牌麻紗白手帕去罷?我們有上好的洗臉手巾,肥皂,買一點兒去新年里用罷。價錢公道!”
“不要,不要;老太婆了,用不到。” △
(茅盾《林家鋪子》,引自《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選·下冊》第15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3.[街上賣報的喊叫:“長辛店大戰(zhàn)的新聞,買報瞧,瞧長辛店大戰(zhàn)的新聞!”報童向內(nèi)探頭。
報童 掌柜的,長辛店大戰(zhàn)的新聞,來一張瞧瞧?
王利發(fā) 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 △
報 童 也許有,您自己找!
王利發(fā) 走!不瞧!
報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樣打仗!(對唐鐵嘴)先生,您照顧照顧?
△
(老舍《茶館》,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14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宋恩子 后面住著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發(fā) 多半是大學(xué)生,還有幾位熟人。我有登記簿子,隨時報告給“巡警閣子”。我拿來,二位看看?
△
吳祥子 我們不看簿子,看人!
(老舍《茶館》,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149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五、感嘆句末尾不用嘆號而用問號;表示疑問語氣時,當(dāng)用問號。
筆者認為:在感嘆句末尾用問號的句子宜理解為“感嘆句含疑問語氣”;“感嘆句含疑問語氣”的句子是疑問句——由于問號的使用,感嘆句變成了疑問句。
例句:
1.嬋娟 你為什么要殺他?未免太殘忍了吧?
△
衛(wèi)士甲 姑娘,你不知道。這是我們的一種法術(shù),叫作“活殺自在”。他并沒有死,回頭我要把他救活轉(zhuǎn)來的。你趕快出來。
(郭沫若《屈原》,引自中等師范學(xué)校語文課本第七冊《文選和寫作》第41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2.二春 (端詳媽媽)行啦!人家要問您,您說什么呀?
大媽 我——
二春 說什么呀?
大媽 溝修好了,我可以接姑奶奶啦!
[大家哈哈大笑。]
二春 您就是這一句呀?
△
(老舍《龍須溝》,引自初中第六冊《語文》第132-13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
3.鄉(xiāng)婦 走吧,乖!
小妞 不賣妞妞啦?媽!不賣啦?
媽! △ △
鄉(xiāng)婦 乖!(哭著,攜小妞下)
[康六帶康順子進來,立在柜臺前。
康六 姑娘!順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辦呢? 你不找吃飯的地方,你餓死!我不弄到手幾兩銀子,就得叫東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順子,認命吧,積德吧!
康順子 我,我……(說不出話來)
劉麻子 (跑過來)你們回來啦?
△
點頭啦?好!來見見總管!給總管磕頭!
△
康順子 我……(要暈倒)
(老舍《茶館》,引自中等師范學(xué)校語文課本第七冊《文選和寫作》第45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4.魯侍萍 她沒有死。
周樸園 她還在?不會吧?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絕命書。
魯侍萍 她又被人救活了。
周樸園 哦,救活啦?
△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9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嘆 號
一、感嘆句末尾不用嘆號而用句號;表示舒緩語氣時,當(dāng)用句號。
例句參見句號“五”中的例句。
二、感嘆句末尾不用嘆號而用問號;表示疑問語氣時,當(dāng)用問號。
例句參見問號“五”中的例句。
三、陳述句末尾不用句號而用嘆號;表示強烈語氣時,當(dāng)用嘆號。
例句參見句號“二”中的例句。
四、疑問句末尾不用問號而用嘆號;表示強烈語氣時,當(dāng)用嘆號。
例句參見問號“二”中的例句。
五、祈使句末尾用嘆號;表示強烈語氣時,當(dāng)用嘆號。
例句略;因為《用法》和《國標》在對嘆號的定義之后,已作了補充說明——含強烈語氣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嘆號。
從上述的例句中可以看出:
一、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化戰(zhàn)線上的一些語言大師就開始普遍這樣使用了:
1.陳述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或嘆號和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末尾的停頓用句號;
2.疑問句末尾的停頓用句號或嘆號和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
3.感嘆句末尾的停頓用句號或問號和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末尾的停頓用嘆號。
二、句號的使用范圍并非局限于陳述句,而且陳述句的本身也并非都用句號;問號的使用范圍并非局限于疑問句,疑問句的本身也并非都用問號;嘆號的使用范圍并非局限于感嘆句,感嘆句的本身也并非都用嘆號。也就是說,《用法》中簡單地把句號、問號、嘆號三種句末點號的用法分別定義為“句號表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問號表示疑問句末尾的停頓”和“嘆號表示感嘆句末尾的停頓”,《國標》中簡單地把句號、問號、嘆號三種句末點號的用法分別定義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用句號”、“疑問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和“感嘆句末尾的停頓,用嘆號”,顯然是有失周全的。
筆者認為:
一、《用法》和《國標》對句號的定義——“句號表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和“陳述句末尾的停頓,用句號”,不僅誤導(dǎo)人們把所有的陳述句末尾的停頓都用句號;而且還排斥了“句號用于疑問句末尾的停頓,表示舒緩語氣”的用法,排斥了“句號用于祈使句末尾的停頓,表示舒緩語氣”的用法,排斥了“句號用于感嘆句末尾的停頓,表示舒緩語氣”的用法。
同理可證:
1.《用法》和《國標》對問號的定義也存在“誤導(dǎo)”和“排斥”的問題;
2.《用法》和《國標》對嘆號的定義同樣存在“誤導(dǎo)”和“排斥”的問題。
二、通過標點符號的使用,可以幫助作者在文中實現(xiàn)多樣化的表達形式——更準確、生動、鮮明地表達自己縝密、復(fù)雜的思維和感情。一句話末尾的停頓,作者根據(jù)語境,需要表示舒緩語氣,就用句號;需要表示疑問語氣,就用問號;需要表示強烈語氣,就用嘆號?!@也正如著名語言學(xué)家邢公畹先生在致筆者信中所說的那樣:“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作者寫作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總結(jié)上文中的例句,客觀地說,表達效果(指作者在寫文章時所希望實現(xiàn)的表達效果)、語氣(指舒緩、疑問、強烈三種語氣)、句末點號和句類(指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類)四者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這樣:表達效果決定語氣,語氣決定句末點號的使用,句末點號的使用決定句類。句類不能決定句末點號的使用;但現(xiàn)行句末點號的定義就是根據(jù)句類來確定句末點號的使用的——這就是現(xiàn)行句末點號定義欠妥的核心原因。
為了進一步地說明,再把“句末點號的使用決定句類”這個漢語語言組織規(guī)律濃縮如下:
1.他是好人。(用句號是陳述句)
他是好人?(用問號是疑問句)
他是好人!(用嘆號是感嘆句)
2.他罵你啦?(用問號是疑問句)
他罵你啦。(用句號是陳述句)
他罵你啦!(用嘆號是感嘆句)
3.把他帶走。(用句號是祈使句)
把他帶走?(用問號是疑問句)
把他帶走!(用嘆號是感嘆句)
4.下大雨啦!(用嘆號是感嘆句)
下大雨啦。(用句號是陳述句)
下大雨啦?(用問號是疑問句)
四、對于界定句類的依據(jù)問題,應(yīng)該分為如下兩種情況說明:
1.在靜態(tài)情況下(即在句末沒有使用句末點號的情況下),界定句類的依據(jù)是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的定義。
2.在動態(tài)情況下(即在句末使用句末點號的情況下),界定句類的依據(jù)是句末點號。
五、《用法》和《國標》對句號、問號、嘆號的“根據(jù)句類決定句末點號的使用”的定義,倒置了句末點號與句類之間“誰決定誰”的孰本孰末關(guān)系——客觀地違反了“句末點號的使用決定句類”的漢語語言組織規(guī)律(上文已充分說明了這一客觀規(guī)律),
現(xiàn)行句末點號的定義忽視了句號、問號、嘆號靈活性的使用,難以全面概括現(xiàn)代書面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有害于書面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化,不利于人們表達縝密、復(fù)雜的思維和感情。
六、本文對句末點號的定義所創(chuàng)立的新觀點不是書面語言發(fā)展的產(chǎn)物,現(xiàn)行對句末點號的定義是歷史性謬誤;上文所列舉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例句已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筆者正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才有意列舉二三十年代例句的。)
七、準確地說,句末點號有如下兩個語言功能:
1.表示句子末尾的停頓,實現(xiàn)句子的完整意義;
2.表示句子的語氣,實現(xiàn)句子的準確表達。
因此,對句號、問號、嘆號的定義應(yīng)該是:
句號用于句末停頓,表示舒緩語氣。
問號用于句末停頓,表示疑問語氣。
嘆號用于句末停頓,表示強烈語氣。
那么,對句號、問號、嘆號如此定義是否準確呢?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從上文的例句中任抽三例來分析:
如例: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
(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作者在這感嘆句末尾使用句號,表達了作者義憤填膺、近乎哽咽的悲壯情懷。這個句號蘊涵著意在言外的感情,創(chuàng)造了感情將在沉默中爆發(fā)的意境,體現(xiàn)了文章含蓄深沉的風(fēng)格。如果把這個句號換成嘆號;那么,原有的效果就蕩然無存了。
2.鄉(xiāng)婦:走吧,乖!
小妞:不賣妞妞啦?媽!不賣啦?
△ △
媽!
鄉(xiāng)婦:乖!(哭著,攜小妞下)
(老舍《茶館》)
作者在這兩個感嘆句末尾使用兩個問號,把一個幼女難逃虎口、呼喚母愛、呼喚光明、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場面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如果把這兩個問號換成兩個嘆號,文意則變得淡然乏味了。
3.我知道,這淚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淚,一顆,一顆,都是萬金難買的友誼珍珠!
△
(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
作者在這陳述句末尾使用嘆號,表達了作者心潮澎湃、充滿感慨的激情。如果把這個嘆號換成句號,雖然文意未變,但感情則平淡如水了。
通過對上述三例的分析,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表達效果是檢驗標點符號使用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第二,據(jù)筆者的三個定義:
1.解除了句末點號的原定義對人們的歷史性束縛,擴大了句號、問號、嘆號的使用范圍;
2.便于操作,人們在使用句末點號時,只需考慮一個問題,即句子的語氣——把人們從原來在使用句號、問號、嘆號時必須先判斷句子屬何類型的繁復(fù)而又謬誤的思維程式中解脫出來;
3.可以幫助作者在文中實現(xiàn)最佳的表達效果。
所以,“句號用于句末停頓,表示舒緩語氣”、“問號用于句末停頓,表示疑問語氣”和“嘆號用于句末停頓,表示強烈語氣”三個定義是成立的。
附注:
在特定的語境中,既需要表示疑問語氣又需要表示強烈語氣的句末點號使用問題,可分為如下兩種情況處理。
一、從比例上說,需要表示的疑問語氣稍大于需要表示的強烈語氣,可問號在前,嘆號在后,問號嘆號并用,如“?!”。
如例:
1.我不能、不能抑止我眼中的熱淚啊,我怎能、怎能平息我激跳的心頭?!
△
(賀敬之《西去列車的窗口》,引自中等師范學(xué)校語文課本第七冊《文選與寫作》第46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2.鄢丁不覺驚叫:“啊?!也把你給開除了?!——這是怎么回事兒?!”
△ △ △
(顏一煙《鹽丁兒》,引自1983年第11期《電影創(chuàng)作》第33頁)
二、從比例上說,需要表示的疑問語氣稍小于需要表示的強烈語氣,可嘆號在前、問號在后,嘆號問號并用,如“!?”。
如例:
1.“我招惹誰了!?”祥子帶著哭音,說完又坐在床沿上。
△
(老舍《駱駝祥子》,引自《老舍作品經(jīng)典·第2卷》第334頁,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2.周萍:(怒)你混賬!
周樸園:不許多說話。(回頭向大海)魯大海,你現(xiàn)在沒有資格跟我說話——礦上已經(jīng)把你開除了。
魯大海:開除了!?
△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冊《語文》第104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仲偉蕓,男,1944年生,漢語標點學(xué)者?,F(xiàn)居江蘇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