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聯(lián)邦制度決定了各州擁有教育自主權,從教材的選擇、課程的設置到考試評價、人才選拔,都實行各州獨立自治。各州的考試評價在名稱和要求方面有所不同,但考試類型和目的基本相通,都受制于國家教育法案,遵循著教育科學規(guī)律,實踐與應用教育研究成果。因此,美國各州中小學語文考試存在許多共同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把閱讀放在第一位,閱讀考試伴隨語文教育始終
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教育法案要求建立“閱讀第一”項目,通過“把閱讀放在第一位”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這就決定了從幼兒園開始直到高中畢業(yè),閱讀考試伴隨著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過程。該法案簽署并付諸實施之后,各州基本上都采取了早期階段的語言藝術“準備評價”,為學生升入1或2年級的學習做好準備。從2或3年級開始,學生都將參加州標準考試,考試的依據(jù)是各州的課程標準。10年級時,學生就可以開始申請高中畢業(yè)考試,如果一次不能通過,到11年級或12年級還必須參加同樣的考試,直到全部通過為止。這些考試中,閱讀是必考的項目和內(nèi)容。不同的年級階段,閱讀的文本體裁或樣式不完全相同,對知識點和閱讀技能與方法策略的要求也有很多差異。總之,在美國人看來,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學會閱讀就是學會生存。
第二,閱讀試題基本上采取標準化樣式
閱讀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反應能力。閱讀試題絕大多數(shù)采用標準化樣式,學生在閱讀完指定的文段后,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解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代碼就可以,不需要用文字表達自己對篇章的理解和感悟。雖然美國教育強調(diào)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強調(diào)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悟,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但是,試題都以標準化選擇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社會文化特征決定的。作為移民國家,多民族的融合必定帶來語言文化的多元化特征。閱讀試題的標準化,或許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解讀更實用、更直接、更有效。這種標準化測試使得美國語文教育中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更少一些,然而,標準化試題無法測量學生實際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此,近年來有些州的語文考試中,也增加了適量的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在閱讀完一個片段之后,按照要求回答問題。比如,馬薩諸塞州2004年春季3年級閱讀試題中有這樣一道開放性試題:“用你自己的語言描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第一次演奏中發(fā)生的事情,你的答案中至少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重要細節(jié)。”為美國中學生準備的大學先修課程AP考試中,語文科目的語言與作文、文學與作文兩項考試,完全采取問答題的形式,沒有標準化選擇題。
第三,以能力測試為主,兼顧知識點的考試測評
翻開美國部分州的語文閱讀試題,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試題是對基本知識的判斷與鑒別,比如文體知識、修辭知識等。這些知識要點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只要能夠理解,具備一定的技能與技巧,學會辨別,就可以答對。
美國語文教學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在他們看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很有生命力。那些能夠生成知識和能力的基礎知識是必須掌握的。比如,美國語文教材對文學體裁名稱以及語言與文學方面的術語都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分年級安排在教材之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會教給學生這些術語和知識,詞匯教學也會涉及詞源等知識。
第四,考試評價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熟練的程度
基礎教育階段的讀寫考試以分數(shù)呈現(xiàn)結(jié)果,分數(shù)是用來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熟練程度的標志。比如,印第安納州3~10年級學生的英語語言藝術考試項目及其數(shù)據(jù)如下:
如果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達到達標分數(shù),就表明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達到了州課程標準的熟練程度,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這里每一個考試項目的成績不能相加,不可以取綜合平均得分。比如,閱讀詞匯如果只有63分,距離達標分數(shù)的82分還差19分,而寫作則比規(guī)定分數(shù)超出了19分,但是,這兩個分數(shù)不可以隨意調(diào)整取得平均數(shù)。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熟練程度,還必須繼續(xù)留在本年級學習,參加“閱讀干預”訓練,直至達到本年級要求的熟練程度為止。
再比如,加利福尼亞州2~11年級標準考試的分數(shù)共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遠離及格(Far Below Basic)、低于及格(Below Basic)、及格(Basic)、精通(Proficient)和優(yōu)秀(Advanced)。學生只要達到300分,就可以滿足標準要求,低于300分的學生就得參加“閱讀干預”訓練。加利福尼亞州語文標準考試成績等級分布如下:
在美國人眼里,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學生必然具備許多方面的良好素質(zhì),比如良好的溝通能力、健康的體魄、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zhì),以及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一個學生是否優(yōu)秀,需要考查其整體素質(zhì),至于考試成績,只需達到規(guī)定的分數(shù)即可。
第五,考試及其評價機構獨立于教學機構
在美國,考卷的制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由一支強大的專業(yè)隊伍來完成。州教育部門不可能長期配備這樣一大批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因此,幾乎沒有一個州是由教育廳自己單獨命題制作考卷的。一般情況下,是由出版機構的考試公司根據(jù)各州課程標準為其特別制作,或者州教育部門購買全國通用考卷,或者在現(xiàn)有通用考卷基礎上,考試公司為某州進行改制。例如,紐約州的標準考試試題就是由全國四大考試公司之一的CTB麥格勞-希爾(McGraw?鄄Hill)公司提供的。
閱卷評分,以及對試卷的量化分析也基本上由考試公司完成。至于考試結(jié)果的分析與評價,各州設有專門的評價小組,國家也有專門的評價機構,比如國家教育目標小組(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簡稱NEGP)、國際閱讀協(xié)會(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簡稱IRA)。國家教育目標小組由八位州長,兩位聯(lián)邦政府閣員(一位是總統(tǒng)內(nèi)閣事務助理,一位是聯(lián)邦政府教育部長),四位國會議員,四位州立法委員(同時也都是國會議員)組成??梢哉f聯(lián)邦、州兩級政府的教育決策者和最高管理者盡在其中。但這個小組對教育的監(jiān)控與干預并不是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借助法律的名義行使職權,承擔一系列的責任,以便支持系統(tǒng)的教育改革。他們所承擔的責任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報告國家和州在十年期限內(nèi)朝向目標的進步;從事建立高質(zhì)量的學術標準和評價體系;鑒定聯(lián)邦、州和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各項行為;建立一種為了達到教育目標,國家和兩黨所能支持的一致意見。
比如,國家教育目標小組在對1998年的閱讀與寫作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后,得出下面兩組數(shù)據(jù):
(1)1992年與1998年的閱讀成績中,學生成績達到熟練程度及以上的百分比:
(2)1998年寫作成績達到熟練程度及以上的學生百分比:
通過各級各類形式的考試評價,衡量或監(jiān)控教育質(zhì)量,運用數(shù)據(jù)說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以此制定相應的教育改革措施,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和力度,這正是美國教育評價的核心任務。
第六,聯(lián)邦政府對教育質(zhì)量與教育效率的關注,與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的期望一致
1983年4月,美國教育質(zhì)量委員會發(fā)表了《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該報告深刻揭示了美國教育的嚴重問題和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報告發(fā)表之后,教育質(zhì)量與教育效率問題成為公民關注的最大問題。自80年代以來,提高教育質(zhì)量特別是公立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1982年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大多數(shù)美國人(84%)認為教育是美國未來實力的主要基礎,他們甚至認為,教育比建立最好的工業(yè)體系或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重要。他們還認為,教育對個人未來的成功是極端重要的,公共教育應該是聯(lián)邦追加撥款最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美國公眾把教育的根本重要性理解為:教育是美滿的生活、進步和文明的社會、強大的經(jīng)濟和安全的國家的基礎。我們從各州的課程標準及其相關的教育理念中,都可以讀到美國民眾對教育的高度期望。
2001年美國政府頒布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就明確指出:美國今天所走的是“一條關注結(jié)果的教育改革之路”。這與美國教育提倡實用主義的觀念和今天的關注教育質(zhì)量與效率的現(xiàn)實情況相一致。
參考資料:
〔1〕Guide to Test Interpretation,F(xiàn)all 2005 School Year 2005-2006,2005 by State of India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CTB/McGraw-Hill,http://www.doe.state.in.us
〔2〕Performance Level Tables for the California Standards Tests and the California Alternate Performance Assessment,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3〕張維平、馬立武著《美國教育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