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考
時下,學生的作文中充斥著老人之語,老氣橫秋,惺惺作態(tài),硬語盤結,令人皺眉。對歷史不親不近,卻板著一張面孔點評人物;對人生不深不透,卻大談平淡之美,簡單是福。魯迅先生曾批判“老萊子娛親”肉麻可惡,那么,十幾歲的少年張口閉口都是成人之語,是否更引人可悲、啟人深思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學生的生活過于狹窄,苦于沒有作文題材,于是諸多模仿跟風之作盛行,矯揉造作,千人一面。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少年階段,既未脫兒童的稚氣,又開始初步具備青年的思想雛形,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对鰪V賢文》有云:“記得舊文章,便是新舉子。”為何我們不能引導學生從現有的積累中啟迪新思路,構筑新篇章呢?
童話,就是這樣一個沉睡已久的寶藏。學生都是伴著童話成長的,對于中外童話耳熟能詳,記憶深刻,這何嘗不是豐富的作文題材呢?當然我們這里所倡導的完全不同于小學低年級的童話作文,而是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人性的、生命的和社會的角度,對童話進行重新的思想感悟與審視,以期激起更真實的情感共鳴,更自我的文字表達。
安徒生從來不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只給孩子讀的,當人們稱他為兒童作家時,他非常生氣。畢淑敏女士在《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中表達了對這位偉大作家的敬意:8歲時第一次讀《人魚公主》,她傷感于美人魚變成泡沫;18時她情竇初開,理解了這是一篇寫愛情的童話;28時做了母親的她在故事中讀出了母愛;38歲時她開始寫作,于是熱衷探討作品的寫作技巧;48歲時她天眼洞開,終于明白了這是一篇寫靈魂的故事,“無論海底的世界怎樣瑰麗豐饒,因為沒有靈魂,所以人魚公主毅然離開了自己的親人。人魚公主是頑強和堅定的,她選定了自己的道路就決不回頭。終于,她得到了自己成就一個靈魂的機會。在一個接一個嚴峻的考驗之后,在肉體和精神的磨礪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尋找不朽靈魂的漫漫旅途”。《人魚公主》隨著作者一起成長與豐富,它是一個召喚結構,永遠期待著人們對它再解讀,再表達,再創(chuàng)造。
當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的時候,才發(fā)現《皇帝的新裝》原來是一個成人童話。它不是對愚蠢的取笑,而是對虛榮的鞭撻,對真心的召喚!當作者犀利的筆鋒指向那個現盡洋相、丟盡臉面的皇帝時,它無一例外同時也對準了文中那群諳于世故、泯滅真心的成年人!從這個意義上看,它更多的具有了一種嚴肅的警世意味!
故事的安排是獨具匠心的。整個情節(jié)都圍繞一個騙局展開:兩個騙子借助一個精心編制的謊言,讓一干虛榮的人合演了一場啼笑皆非的世相大戲。這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神話原型:一個邪惡的魔法師拿著一面魔鏡來到人們中間,自稱能照出人心的善惡……兩個騙子揮舞著一個實際并不存在的道具——謊言,啟動咒語,照徹了人們的虛榮心理。這個謊言其實是一個語言陷阱,稍懂現代邏輯的人都會一針見血的指出它的命門——它利用了人們的虛榮:人們都不愿也不會落得個傻子或不稱職的人的名聲。所以,上至萬乘之尊、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仆隸走卒都迷失本性,開口說謊。作品中那兩個自稱能織成世上最美衣服的人,與其說是騙子,不如說是這幕笑劇的高明導演,他們巧妙的剝去了人們虛偽的外衣,裸露了人們靈魂上的可怕痼疾,然后悄悄隱去,他們也許就在幕后放聲朗笑,欣賞著人生舞臺上一群人的滑稽表演。
所以,我要說,那個王國里的成年人與其說是被騙,不如說是在騙人。正是虛榮心理作祟,他們心甘情愿成了騙局的幫兇!所以,當我們發(fā)出笑聲時,我們應該知道,正是那位睿智的丹麥老人為我們寫了這篇童話,它專供長大成人后的孩子閱讀,或是寫在那里,等孩子們長大成人后閱讀!
經典的童話猶如一枚枚美麗的珠貝,有時它會被輕輕拂過的沙子所掩埋,但是,當海浪再度涌起的時候,記憶會隨之翻騰,美麗的紋路會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雖然這不是一個屬于童話的時代,我們已經難以從林立的廣告招牌、繚亂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人們日常談資里找到童話的身影。生活中沒有童話,但童話中沒有生活嗎?
“芝麻開門”,“芝麻開門”,讓我們喚醒心中沉睡的寶藏,引導學生重新去感悟童話,去思考生活。童話常讀常新,因為人性之花常開不敗,生活之樹常青不衰!
我的實踐
題目設計:
美麗的童話曾經伴隨我們整個童年,占據了我們最初的精神世界。我們曾經為賣火柴小女孩的不幸落下眼淚,也曾經為丑小鴨最終變成白天鵝欣喜不已……隨著年歲的增長,人生的小船已經蕩過那片玫瑰色的海洋,當我們再次回首童話,回味蘊涵其中的人生況味、人生哲理,你是否會有新的發(fā)現與收獲呢?請以“感悟童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文體,不少于600字。
典型例文:
世界上最傷心的童話——《小王子》
圣·德克旭貝里的《小王子》是一部寫給大人看的童話,一部傷心的童話。
印象中的童話,結尾的時候,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至今仍清晰的記得小時候躺在被子里聽到爸爸給我念這些之后說,好了,睡覺吧。
昨天再一次讀了《小王子》,我哭了。
其實《小王子》是德克旭貝里寫的一個晦澀的寓言,關于愛與責任的。
美麗的小王子孤寂地占有著自己的星球,每天挪動椅子等待他喜愛的四十三次日落。清除猴面包樹的毒菌,打掃每一座火山。他遇見他的玫瑰,她告訴他說自己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花。
小王子決定出行去訪問別的星球,玫瑰驕傲的說,自己其實不需要他的保護,她是倔強而清高的玫瑰。
后來小王子遇見了狐貍,那時候他哭著讓狐貍陪他玩,狐貍拒絕了,狐貍說,不行,因為你還沒有馴養(yǎng)我。請你馴養(yǎng)我吧。
小王子說什么是馴養(yǎng)呢?
狐貍說,馴養(yǎng),就是建立某種聯系。如果你馴養(yǎng)了我,我就會聽你的腳步聲跟別人的不一樣,別人的腳步聲會讓我匆忙的躲回地下,而你的,卻會像音樂一樣,把我從洞里喚出來。我不吃面包,麥子對我沒用。但因為你有金色的頭發(fā),所以同樣是金色的麥穗,就會讓我想起你。我也會愛上吹拂過麥田的風……
后來看到有篇文章里面說,看到《小王子》中的這一段,他總會覺得鼻子酸酸的,那種對愛的期待和執(zhí)著,那只等愛的狐貍。在每一個愛情或者是友情敲開心門的時候,他都會想到那只狐貍,他在心里說,請你馴養(yǎng)我吧。
后來小王子還是離開了狐貍,他問狐貍說,你什么也沒有得到吧,但這并非我的錯。是你要我馴養(yǎng)你的。
狐貍說,不,我不后悔,我還有麥穗的顏色。
如此叫人心碎的對白。
對于狐貍來說,生命中已經不重要的,是把什么東西緊緊的攥在手心里。
小王子落到地球的荒漠上面,遇見了我,于是把這些回憶講給我聽。他不關心哪里可以找到水源,也不關心什么時候才能夠走得出去。他只要我為他畫一只小羊,他要把它帶回去養(yǎng)在家里。他讓我畫一只口罩給小羊,以免小羊會傷害到他的玫瑰。
曾經,他見過一個玫瑰園,他才知道原來世界上竟然有這么多的玫瑰,他的那一支并不知道這一點。他決定永遠不讓她知道,以免她傷心。
晚上看星星的時候他對我說,你看到天空里有那么多的星星,只有一顆,那上面長著你的玫瑰。她就在那里。我一定要回到她身邊。
后來小王子跟一條毒蛇談心,被咬傷了,他再也無法拖著他的肉體回到他的星球,他死在我的懷里,他說他不得不把肉體留下來才能回去。他說不讓我看著他,那會是好像死了的樣子,會讓我傷心。
然后美麗的小王子死去了。每天晚上,我們看到滿天的星星,會知道小王子就在那其中的一顆上面,還有他的玫瑰。
看過之后,感到很強烈的傷心。這是一個寓言。關于愛與責任的主題。
作者圣·德克旭貝里本身,就是一個拋棄了自己妻子的男人。
其實小王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背叛者。而玫瑰和狐貍,都是傷心的人。
尤其是狐貍。小王子甚至在臨死的時候都沒有掛念著它。他愛著玫瑰,卻還是離開了她。
作者某種程度上想要表達的是一種“離棄之苦”,是那個“施動者”本身的痛苦,而不是被棄者的痛苦。因為他離棄了自己的妻子。作家只能用童話,寫出這種并不能為人所諒解的苦楚,一個負心者自身的苦楚。
難道不是嗎?即使是那只等愛的狐貍,還能擁有麥子的顏色,而美麗多情的小王子,只能帶著歉疚和失望孤獨的死去。他看到那么多的星星,那僅有的一顆上面,長著他的玫瑰。作者知道,這才是幸福的感覺。
這就是作者向往的專情。可事實上他所擁有的玫瑰并不只是一支,所以他種不到那種執(zhí)著專注的美麗心情。如同小王子看到那么多玫瑰,卻可以說我只愛我的那一朵,那樣美麗的心情。
所有傷心的情歌,都是為被遺棄的人所唱。而為背叛者寫的陳詞,卻只有一部《小王子》。
而且它只是個故事,而且它只是個童話。它只能用假設繼續(xù)的方式上演,不能用任何闡釋和評論的語言。因為背叛者永遠得不到同情。
但是我們可以愛小王子。雖然他事實上負了倔強的玫瑰,負了等愛的狐貍,但作者讓我們知道了他的美麗善良和無奈。
《小王子》,世界上最傷心的童話,也是最美麗的童話。
教師點評:
《小王子》是一部篇幅短小的童話,卻充滿了智慧的光芒。作者圣·德克旭貝里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講述了一個關于生命與生活的寓言,關于其主題,歷來引起眾多讀者的爭議。本文小作者能夠結合德克旭貝里本人的人生經歷,知人論世,重新解讀《小王子》,指出多情美麗的小王子是一個愛的背叛者形象,“倔強的玫瑰”和“等愛的狐貍”是被遺棄的情人,“所有傷心的情歌,都是為被遺棄的人所唱。而為背叛者寫的陳詞,卻只有一部《小王子》”。小作者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抒發(fā)內心獨特的感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人激賞。
我的體會
此次作文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重新解讀童話,感悟社會與人生,既訓練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豐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又鼓勵學生抒真情、說真話,不人云亦云,力求個性化的表達自我。
感悟類作文成功的奧秘在于“獨特的心靈感受”,“就是生活的醒悟點”。醒悟,字面上的解釋是:走出混沌達到清醒。生活的醒悟點,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思考的穿透點、對生活感知的突破點、由生活培植出來的文思、靈感的爆發(fā)點。它來自自己的生活深處、心靈深處……是作文求之不得的成功內核。
生活中沒有童話,但童話中卻處處體現生活,折射生活的哲理與智慧。怎樣從童話中找到“生活的醒悟點”,是此類型作文迅速構思的捷徑所在。
⑴尋找觸點。觸點是激活靈感的發(fā)端,是靈感產生的契機。拿到話題作文題,應從寬泛的話題中,尋找到能觸發(fā)自己感悟的童話,生發(fā)起自己的生活感悟。一個內蘊豐富的話題,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童話中的一個人物、一處景物、一處細節(jié)都有可能成為觸發(fā)生活感悟的引子,其關鍵在于是否抓住了真正有意義的對象,并迅速捕捉住,把它演繹成有生命的事物。
(2)聚焦一點。一般說來,觸發(fā)了靈感的事物,也就是你要敘述的對象。這一“觸物”一旦進入作文,你就要把鏡頭對準它,精心地構思,細膩地描繪,樸實地敘寫,使“觸物”鮮明地突現出來,強烈地感染讀者,為后文寫出悟點、點明題旨做好鋪墊。
(3)一語破的。“童話——感情——領悟”是作文的三步沖程。沒有觸點,情感是無論如何也調動不起來的;沒有感情,也就少了悟性,悟不出事物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所以要升華議論,點明題旨,就必須在鮮明地描繪“觸物”后,順勢抖出題旨。古人云:“意高則文勝”,如果僅僅只寫出童話的情節(jié),而沒有把它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和深刻體驗聯系起來,就只寫出了表象而寫不出神韻,作文就失去了靈性。
當然,文有定法而無常法,這里只是依據學生的習作總結而成的一種思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次作文主題的思考與實踐,準備充分,講評透徹,學生反饋較好,也讓我受益良多。為人師者,應勤勉,應用心。自己設計文題,自己下水作文,自己總結成論。這種充滿誠意的教學也必將是卓有成效的教學。長路漫漫,以此自勉。
吳曉婷,中學語文教師,現居廣東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