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期,景德鎮(zhèn)瓷藝彩繪華美絕艷,如云霞夕照,惜近黃昏,嘉道以后漸次衰微。在此之際,一股雕瓷(俗稱“雕削”)之風蔚然興起,佳作紛呈,名匠輩出,卓爾不群者乃陳國治。
一、悲辛人生
陳國治的生平,目前只見零星文字資料。晚清書畫家趙之謙《勇廬閑話》(同治八年成書)云:“陳國治者,祁門人,以畫法雕瓷,海內(nèi)無兩。余見一壺,上作蝙蝠五,飛伏回翔,似宋院本。后國治以罵賊遇害。其所制散亡殆盡。近亦有仿者,無能及矣?!?/p>
近代詩人金武祥(1841-1925年)《粟香隨筆》云:“道光時有鎮(zhèn)人陳國治者,彩畫雕鏤,名重一時,又不輕作,每一器值數(shù)十金。蔣矩亭大令贈以聯(lián)云:‘瓦缶勝金玉,布衣傲王侯?!仲浺灶~曰:‘陶隱’?!?/p>
從上述諸位的學養(yǎng)、名望和經(jīng)歷方面判斷,記述應(yīng)是真實可信的。圖1陳國治粉彩鐘馗圖瓷板
迄今發(fā)現(xiàn)有陳國治署名紀年款識最早的器物黃釉浮雕山水案屏,有“道光己丑(1829年)年春月上浣陳國治作”。另有粉彩鐘馗圖瓷板款云:“壽人先生屬畫,道光丁未(1847年)陳國治”,白文印“陳國治印”、朱文印“平齋”(圖1)。褐黃釉浮雕八仙圖筆筒(上海博物館藏)(圖2)款云:“道光丁未秋九月善寶屬,陳國治作?!卑孜挠 捌健?、朱文印“齋”。
關(guān)于陳國治生卒年,我們作如下推斷:道光己丑年陳國治在自己的作品上題識署名,標志著他的雕瓷藝術(shù)開始成熟,此年若是30歲左右,那么,他應(yīng)生于嘉慶三至四年(1798-1799年)。陳“罵賊”(封建文人對太平軍的誣詞)遇害,當是發(fā)生在成豐十一年(1861年)四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攻克景德鎮(zhèn)之時,是年陳國治62歲。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陳先后制作八仙圖筆筒和陳摶高臥圖筆筒,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
一個布衣大匠為何“罵賊”,或許陳氏性兀傲、剛直,所謂“勇夫招禍,辯口致殃”吧。《匋雅》云:“畫紙絹者不屑于畫瓷也,而能畫瓷者又往往不能畫紙絹。國初刻玉范銅之儔,率皆姓氏流芳,表揚奕祀,而畫瓷者多湮沒不彰,致可慨喟。”如陳國治這樣曾被官吏兼藝術(shù)家高度贊賞的藝匠,景德鎮(zhèn)瓷業(yè)史上僅有明代的吳昊十九(李日華《紫桃軒雜綴》)。這應(yīng)是他倆絕技通神、藝精于道的緣由。
二、功同造化
嘉道雕瓷的興盛有兩大因素,一是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shù)中刻花裝飾源遠流長。宋代青白瓷(或素胎)上用刻、劃、鏤、捏、堆等工藝技法表現(xiàn)紋飾,如素胎刻花貼塑四靈圖蓋瓶(圖3);元代有青花釉里紅與鏤雕結(jié)合的裝飾形式;明萬歷年間常用鏤空法雕刻紋樣與彩繪結(jié)合;清康雍年間單色釉上常有淺浮雕紋樣,景德鎮(zhèn)制瓷史上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是雕瓷藝術(shù)興盛的工藝基礎(chǔ)。二是明清竹雕藝術(shù)理念給以莫大啟迪。明代嘉定“三朱”以畫法入竹,以刀代筆,采用高浮雕、透雕的深刀刻法,開創(chuàng)了竹雕嘉定派,如朱三松竹雕窺簡圖筆筒(圖4);吳之墦利用竹質(zhì)堅韌肌理,創(chuàng)造出略高于竹面地子的淺浮雕;周顥運刀率意自然,用陰刻法展現(xiàn)山水畫風格和文人畫竹石韻致。諸多名家自出新意,將高雅的文人氣息注入工藝品中。
以上兩者交匯于乾隆年間,促成了“雕削”業(yè)的興起。“凡人物、鳥獸各種玲瓏之類俱各雕削。工匠有淘泥、雕削、上釉等工?!?乾隆年問《南窯筆記》“雕削”條)到嘉慶年間,龔鉽《景德鎮(zhèn)陶歌》之一云:“六方四角樣新增,菱葉荷花各擅能。不上車盤隨手制,雕鐫印合笑模棱。”“雕削”工藝獨樹一幟于瓷壇。
《飲流齋說瓷》云:“筆筒雕瓷者輒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楊系馬之類為多。良工陳國治、王炳榮頗善斯制。”如今最真實可靠的陳國治作品就是褐黃釉浮雕八仙圖筆筒。器高13.9厘米,口徑15.6厘米。在筆筒平地子上浮雕人物,展開似一幅生動的橫披畫。八仙或立,或坐,或傾聽,或靜思,高低錯落,疏密有致。何仙姑、鐵拐李各執(zhí)畫軸一端,張果老俯視畫中太極圖,漢鐘離仰天長嘯,呂洞賓與藍采和交流心得,各人的道器都在各自身邊展示出來。沒有配景,畫面清晰明朗,人物形象突出。造型準確,刀法細膩,眉髯絲絲畢現(xiàn),衣紋流暢明快,以高淺浮雕結(jié)合的手法,使前后重疊處有空間感。坯上雕刻燒成瓷后,上一層極薄的褐黃釉,既有仿竹色調(diào),釉層又沒有模糊精致的刀法。口、足沿有戳點,仿竹橫截面紋理。器底刻陽文楷書再刮平地子。書風為館閣體,與圖1上黑料書寫相同。兩小印均極精致,字的輪廓線清晰光潔,無絲毫斑駁痕。作者吸收并改進傳統(tǒng)坯上刻劃紋樣的刀法,借鑒嘉定竹刻的風格,布局巧用“留白”,于無畫(雕刻)處皆成妙境。以浮雕刀法表現(xiàn)中國畫人物造型、衣紋,將圖畫立體化,浮雕有線條動感。刀法一絲不茍,刻劃入微。形神兼?zhèn)?,體態(tài)生動。陳氏“以畫法雕瓷”(趙之謙語),“精細中饒有畫意”(《飲流齋說瓷》),開拓了雕瓷人物圖新天地。又首先將中國畫的題款形式運用到瓷藝作品上,鐫刻皇帝年號、干支、年月、姓名及印章(先前唐英偶作署名乃自娛),表現(xiàn)了作者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負責與自信,突顯了藝術(shù)個性。為隨后淺絳彩、粉彩藝匠題款之濫觴。
三、鑒真辨?zhèn)?/p>
陳國治藝術(shù)創(chuàng)作態(tài)度認真,作風嚴謹,平生不輕易操刀,加之未享天年,同治八年時,作品“散亡殆盡”,并已有“仿者”出現(xiàn)。如今有陳國治款的傳世品哪類是贗品,而沒有陳國治款的是否又有真品?以下試從器物造型、釉色、藝術(shù)特征和款識等方面作研判。
無款真品。褐黃釉浮雕陳摶高臥圖筆筒(圖5-A,日內(nèi)瓦鮑氏東方藝術(shù)館藏),高14厘米,口徑16.5厘米。畫面取材于元代馬致遠雜劇《太華山陳摶高臥》。高士陳摶側(cè)臥床上,受宋太祖派遣前來請陳摶出山的黨繼恩和宦官躬身立床邊,船夫叉手閉目養(yǎng)神。隱士的高逸,官員的恭謙,船夫的悠閑,人物神情氣質(zhì)躍然瓷上。四周山石重疊,古樹芭蕉遠隔塵囂。高淺浮雕刀法爽利,人物與屏風樹石的空間、虛實處理,頗具匠心。
與八仙圖筆筒比較,兩器物造型、薄而光潤的褐黃釉色都相近。黨繼恩的五官與張果老極相似,兩人的長須都是分綹再絲絲刻成?;鹿儆沂峙c韓湘子左手姿態(tài)正反恰恰相同。船夫與鐵拐李的一雙赤腳、腳趾和青筋,陳摶的衣袍與漢鐘離、藍采和的衣袍上織錦圖案均相同。高臥圖上的樹葉與鐵拐李葉裳的樹葉形狀、葉脈,船夫身后巖石(圖5-B)與圖1上石塊的結(jié)構(gòu)、皴法均相同。
高臥圖的款識,器底刻陽文楷書“道光戊申年制”(圖5-C),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創(chuàng)作八仙圖之后一年。兩款識的書法結(jié)體,筆劃和風格一致。刀法相同,即字的輪廓線稍深于地子。綜合以上諸多相同之處,筆者認為陳摶高臥圖筆筒是陳國治未署名之佳作。
褐黃釉浮雕慶福祿壽圖筆筒(圖6,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高11.4厘米,口徑6厘米,在平地子上浮雕吉慶圖。壽星的五官、壽眉、長須、衣袍及其上的織錦紋與張果老都十分相似。壽星腰間系的葫蘆與鐵拐李的一模一樣。人物、鹿的形象刻劃準確傳神,飛翔的五只蝙蝠姿態(tài)各異,刀法精微嫻熟,從這里也印證了趙之謙所見鼻煙壺上“五福(蝠)臨門圖”的精彩。器底刻陽文篆書“大清道光年制”款。
圖6 陳國治 褐黃釉浮雕慶福祿壽圖筆筒及款識 圖7 “陳國治”款 素胎鏤雕群仙祝幫圖龍舟及款識
傳世品中有“陳國治”款的雕瓷“仿者”多種多樣,大致分以下幾類:
1.工藝精湛,略無畫意。據(jù)傳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zhèn)雕削藝人開始以鏤雕、捏雕手法仿乾隆微雕象牙龍舟。有意表現(xiàn)場面宏大而至精至微,人物眾多、富麗堂皇且繁縟無以復加的風貌。藝人醉心于鬼斧神工技藝展示并以此取悅于藏家,卻失去了前期浮雕的濃郁畫意。素胎鏤雕群仙祝壽圖龍舟(圖7),高20.5厘米,長26厘米,采用鏤、捏和模制等工藝。船體、梁柱、墻瓦模制,人物、家具獨立捏塑再放置。人物不足寸長而五官清晰,栩栩如生;三層樓閣,欄桿窗欞,細如毫發(fā),是同類器物經(jīng)典之作。船底有陰刻“陳國治”豎式雙框款(圖)。此器制作與陳國治藝術(shù)風格完全不同,時間稍晚,款識可定為托名款。同類的珍品還有素胎鏤雕十八學士登瀛洲(圖8),高26.7厘米,器物后有陽文篆書印章“陳國治作”
2.似有畫意,刀拙功淺。此類有人物、動物和山水、花鳥等題材。如黃釉浮雕釣歸圖筆筒(圖9-A),器上刮平地子浮雕,雖以中國畫構(gòu)圖形式展開,老漁翁戴笠披蓑,左手提魚,陪釣童子回頭笑語,背景有松石,但人物形象粗笨,衣紋單調(diào),童子頸部扭曲角度過大,回顧的頭與前行的身軀不吻合。坡石無刀刻皴法,松干鱗皮僅用刻陰線草率圈成,無立體感。器底陰文楷書“陳國治作”款(圖9-B)。黃釉浮雕西園雅集圖筆筒(圖10-A),構(gòu)圖無疏密、主次;人物造型粗率,了無畫意;屋舍、圍墻、樹石,迫塞錯雜,刀法單調(diào)稚拙。器底陽文篆書印章“陳國治作”款(圖10-B)。以上兩例雕瓷技藝與真品相差甚遠。
黃釉浮雕柳蔭牧馬圖筆筒(圖11-A),人物和馬造型欠準,動態(tài)別扭、僵硬。衣紋、柳條刻板,毫無韻味。器底陰文楷書“陳國治作”款(圖11-B)。藍釉浮雕柳溪雙馬圖象耳瓶(圖12-A),雙馬造型、鬃毛和柳條均與圖11-A相似,樹干用橫排短線表現(xiàn)樹皮,“8”字形的樹瘤,尤顯功夫稚嫩,與圖5-A蒼勁的樹干相比,顯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器底陰文楷書“陳國治作”款。
3.款式簡率,書風稚拙。再對上舉數(shù)例贗品的款識加以評析。①.陽文篆書“陳國治作”款。圖款式,“國”字中的“或”書勢如楷書?!白鳌弊值摹叭恕逼圆缓献?,“乍”多一短橫劃。圖10款式,“作”的“乍”多一短橫劃。線條粗細不一。刀法不夠剛勁穩(wěn)健,以上兩例篆書與圖2款中的“平”、“齋”兩印篆書、刀法和風格均相差甚遠。②.陰文楷書“陳國治作”款。圖9-B、圖11-B、圖12??钭纸Y(jié)體松散,左傾右斜如書生騎馬。陰刻文字較陽文工整楷書方便簡易得多。此類款式書法功底淺,有倉促應(yīng)付之意。③.陽文楷書“陳國治作”款,也偶見于陳氏贗品上。此類款字并非用刀鐫刻字形,再削刮平地,而是用泥漿堆成線條或略加雕削修飾,較陰刻楷書款耗時費工,但仍顯笨拙??傊?,以上贗品的款識因作者未經(jīng)臨池修煉,匠人文化品位自然顯露出來。
品鑒之余,心中惆悵。悲辛一生的陳國治雕瓷技藝超群,幸存作品已是鳳毛麟角,混雜于贗品之中,鮮為人知。本文試從歷史、文化角度,剖析風格構(gòu)件特征,審視陳國治雕瓷藝術(shù),真正領(lǐng)會他的成就和價值。
(責編: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