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陶瓷都是在轉盤上通過旋轉拉坯成型,將一堆泥土變成一個又一個的千姿百態(tài)的旋轉體,是陶瓷藝人手工技術和藝術想象的結合,這種結合在長沙窯發(fā)揮到極致。為了滿足各種用途和特殊造型的需要,僅有旋轉體是不夠的,還需增加一些配件和附件,就有了必不可少的拼接工藝,如壺嘴和壺把的拼接安裝。隨著造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也出現(xiàn)了旋轉體對旋轉體的拼接,還有相同口徑的對接,如很高的瓶由兩部分對接而成。也有不同直徑的拼接,如較高的燭臺由形狀、顏色、直徑均不同的幾節(jié)拼接而成。以上拼接的方法都很直觀,顯而易見,一目了然。
對于壺、瓶、罐的主體普遍采用的工藝是一次旋轉拉坯成型,但最后都得面臨底部與殘余瓷土或與工作臺面的切割。這個切割技術是一項關鍵的技術,底徑如果較小一般能順利完成,底徑如果較大,弄得不好,有可能將底部弄穿;或者底部留得太薄且不均勻,在燒結時也可能破裂而導致前功盡棄,即使勉強修復也于事無補,大都作為殘次品處理了??磥?,要解決這個底部的質量問題,除了進一步提高工人的切割技術外,很有必要尋找其他更好的替代辦法。
長沙窯之所以能取得舉世驚嘆的成就,其背后的確有大量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藝術創(chuàng)新作為支撐,而技術的創(chuàng)新又是一切的基礎。如釉下彩工藝、彩釉的配方、窯爐的設計及溫度控制等,都沒有固守原來的技術,而是不斷地提出新的解決辦法,尋求突破,追求卓越。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底部質量問題,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長沙窯的能工巧匠們也沒有輕視,在傳統(tǒng)方法之外另辟蹊徑,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工藝,找到了較好的解決辦法。
這個辦法似乎少有人知,筆者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的。請看一件瓷壺的殘件,其底部是一個與邊沿明顯分裂的圓板,肯定是一個事先加工好并已干燥了的單獨部件,然后與無底的旋轉壺體拼接,或者事先就將這樣的圓板部件放置在工作臺面上墊底,再堆砌泥土,通過旋轉拉坯成型。而且這種單獨的部件極有可能是借助模板批量制造的,曾經(jīng)見過長沙窯出土的一個圓板,圓度及厚薄都很規(guī)整,一面施以青釉,一面露胎,卻刻有一個“四”字。當時苦于不知作何用途,現(xiàn)在看來,這個模板可能就是用于制造底部配件的模板?!八摹眲t是模板的編號。
這種工藝相對于傳統(tǒng)的切割技術來制造“底部”是一種進步,有著明顯的優(yōu)越性:有效地保證了底部的質量,特別是厚薄的均勻,避免了切割時弄破底部帶來的質量不穩(wěn)定現(xiàn)象。通過模板大批量預先制造“底部”,既能提高生產(chǎn)效率,又因按編號制造,便于批量生產(chǎn)同一底徑的產(chǎn)品,保證同一規(guī)格產(chǎn)品的一致性,更是一種先進的生產(chǎn)管理模式。
這種底部的“拼接”工藝是否為長沙窯所特有還須進一步研究探討,但至少表明了長沙窯確曾大量采用過這種工藝,由于常人沒有注意而鮮為人知。因此了解這個工藝過程,對于鑒別長沙窯瓷器應是大有裨益的。
(責編: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