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得到的太多,有的人卻一無所有。盡管我們努力過,掙扎過,但真正現(xiàn)實給予了我們什么.只要我們活在自己的舞臺上,用心去演繹屬于自己的角色,其實我們也一樣活得精彩。
1893年8月17日他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因為種種原因他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到老家托族人撫養(yǎng)。34歲那年,他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太多人生難以的承受壓力和苦難并沒有左右他的人生,他依舊一次次堅持的抬起了頭。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為他錄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12月4日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也就在那一年他的音樂造詣達到了人生的最高頂峰。他就是阿炳。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后來《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當命運將阿炳推入苦難的深淵時,當世人在大街上為蠅頭小利終日奔忙。他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行走,他把所遭遇的一切苦難積攢下來,凝結成手指間的一串音符、一段和弦。他是苦難的,寂寞的,但他卻用執(zhí)著和堅持演繹出了發(fā)自人類心靈最深處的詠嘆,最感天動地的人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