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藥苦口。批評,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劑不得不服的苦藥。這劑苦藥包含著我們教師的良苦用心和無奈,但這苦心并不為學生體察,怨恨、誤解、抵觸等消極情緒反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革新方法,在批評時多從學生的心理接受程度考慮,讓批評成為藝術,滋潤學生的心田,沐浴學生的成長。
批評是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給予的評價,是幫助學生分清是非,認識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明確方向的一種教育方法。教師若使用不當,它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消極的;但若多從學生的心理角度考慮,則可達到預期目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個別差異,事情的類別而定,巧妙地運用批評。
一、批評時要讓學生從心理上意識到錯誤帶來的危害
我班有一學生,紀律一向散漫松懈,不按時上課上操,經(jīng)常忘記穿校服,戴胸卡。我多次找他談話均收效甚微,他對這些小事總是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我想,我已經(jīng)把道理說得很明白了,為什么他就做不到呢?通過思考我悟出到:學生沒有從心理上意識到小事的重要性。于是,我對他講,不要對這些小事不以為然,不成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些事情看似小,但人往往因小失大,牛振華就是因多喝了一點酒這樣的小事導致車毀人亡。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如此,小事輕則導致扣工資獎金,重則導致傷亡。要通過小事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習慣。這名同學從心理上認識到小事的重要,因此漸漸改掉了這些小毛病。
我們班還有一名同學喜好奇裝異服,好追求明星打扮。我沒有正面批評他。我想:中學生愛美崇拜明星是成長中心理的正常表現(xiàn),我何不從這個角度來批評教育他們。于是我對他講,追求服飾美是正常的,是一件好事,但穿衣打扮是一門學問,在不同的場合穿衣是有講究的。中學生自身的青春美和純情美只有穿校服才能體現(xiàn)出來,怪異的服裝適合舞臺,不適合生活。之后他果然穿起了校服。我并趁此教育他不要只學明星的裝扮,要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成龍、劉德華憑著堅忍不拔的努力取得成功,學習劉若英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學習章子儀的刻苦努力和不斷進??;學習奧運冠軍張寧落后時不氣餒的昂揚斗志等等。
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從心理上為他們考慮,他們才能減少戒心,消除抵觸情緒,靜下心來聽你的話,并反思所作所為,明白自己的錯誤和危害。這時,教師才能循序漸進,做下一步的工作,才能不斷擴大戰(zhàn)果,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批評時要善待學生的錯誤
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學生。學生犯錯誤時,從心理上對老師和老師的話產(chǎn)生排斥戒備心理,因此教師這時不應咄咄逼人,應以一顆慈愛的心善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不厭其煩,多給他們機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
例如我們班有一名學生吸煙,我沒有嚴厲批評他,而是給他講了吸煙的危害,并且對他說,老師也知道你明白這個道理,你也想改,但就是改不掉,老師愿意幫助你戒煙。他戒煙過程中屢次出現(xiàn)反復,但我并沒有放棄,反反復復教育,最終他終于把煙戒了。我考慮到學生也有改掉缺點和錯誤的心理,就對他們講,人都要犯錯誤,關鍵是意識到錯誤要改正,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改錯的過程。
三、批評時要審視學生的錯誤
我班有名同學,好打抱不平。一次因為幫助班里一名同學和別班同學發(fā)生爭斗。我找他談話,他氣鼓鼓地認為是幫助同學沒有錯。我想:若態(tài)度嚴厲,他內心肯定不接受。于是我先肯定了他的優(yōu)點,告訴他幫助同學關心同學是好事,但要采取正確的方法,有事要先和老師說。等他情緒穩(wěn)定,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再靜下心來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他遇事要冷靜,要動腦,要采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做事要用智慧,不要魯莽行事。
四、關于批評的氛圍
在教育過程中面對學生的不足和失誤,教師要心平氣和,采用學生心理上樂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幫其改正錯誤,促其不斷進步。例如對課堂上輕微違紀的學生,可以目代言,使用體態(tài)語言,給其警告,以保護其自尊心,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找學生談心時要肯定其優(yōu)點,找出其不足,鼓勵他們迎頭趕上。批評學生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力戒態(tài)度粗暴生硬、挖苦諷刺,更不能使用過激語言或體罰學生,而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批評學生必須要了解學生心理,研究學生心理。我們之于學生的批評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關心什么,把握住思想的脈搏。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批評語言(婉轉中肯),易于接受的批評方法(循循善誘)。教師不傷學生的自尊心,不丟學生的面子,不引來抵觸情緒,在心與心愉悅和諧的感應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批評時不要全盤否定,還要指出努力方向。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潛在能力,使批評發(fā)揮真正的作用。
總之,教師批評學生時要走進學生的心里,多從學生的心理考慮,讓批評滋潤學生的心田。這樣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批評的作用,使其改正錯誤,促其進步。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盧龍縣盧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