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正定臨濟寺;臨濟宗;元代;義玄;道行碑
【摘要】《真定十方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道行碑銘》是與正定臨濟寺有關的現(xiàn)有碑文資料中時代最早者,也是唯一一通專門為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大宗師所立之碑。原碑早年已佚,日本佛教臨濟宗訪華團于20世紀80年代贈送給正定有關部門的相關碑文資料對佛教臨濟宗及正定臨濟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20世紀80年代,日本佛教臨濟宗訪華團來正定拜謁臨濟寺澄靈塔時,曾將日本禪文化研究所編印的一份有關臨濟宗的文字資料贈予有關部門。其中《真定十方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道行碑銘》是與正定臨濟寺有關的現(xiàn)有碑文資料中時代最早者,也是唯一一通專門為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大宗師所立之碑。碑文中有些內(nèi)容為現(xiàn)存寺內(nèi)的碑刻中所沒有。今該碑石已不知蹤跡,此碑文資料尤顯重要,故在此作一介紹并稍加考釋。
該碑文共計1618字,轉(zhuǎn)行未作標識,遇“皇”、“圣”、“禧”字抬格。全文如下:
真定十方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道行碑銘
正議大夫、御史中丞、行御史臺事王博文撰并書,通奉大夫、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商挺題額。
佛氏之祖,由毗婆尸七世至釋迦牟尼。嗣釋迦之法者,迦葉尊者為第一祖。由迦葉二十八傳,而得達摩。達摩至中國為初祖。傳至大鑒,號曹溪,始派別為五。大鑒傳南岳讓,讓傳馬祖一,一傳百丈海,海傳黃檗運,運傳臨濟。此臨濟一宗相傳授之大概也。師諱義玄,姓刑氏,曹之南華人。性穎異,以孝聞鄉(xiāng)里。幼喜佛氏之學,既落發(fā)受具,即留心于經(jīng)論,窮幽探賾。既而曰:“此濟世之醫(yī)方也,非教外別傳之旨。”遂從事于禪宗,參黃檗運禪師,證據(jù)提警,意融心會,引伸觸長,種種解悟。而又切磋于大愚、溈山間,以至道業(yè)純一,出儕輩。黃檗遂以其師百丈之禪板幾案授焉。唐宣宗大中八年,行腳至真定,住于城東南臨濟院。以其近于滹沱之津渡,遂以臨濟自名。后太尉墨君和舍宅為寺,迎師居之,亦號臨濟焉。師道價既高,當時聞人勝士咸來響慕,無間遠邇,問法求道,肩摩踵接。普化、克符二上座,師之法叔行也,以雄杰相與輔翼,而甘處下風焉。其善知識如龍牙、洛浦、麻谷、鳳林,皆炷香敷具,愿執(zhí)弟子禮,但得一言半句發(fā)藥者,即成令器。既而往河中,府主王常侍延以師禮。住持未幾,杖錫歸大名,居興化寺之東堂。一日攝衣?lián)c三圣然公問答,即以正法眼藏授之,而說偈曰:“源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向他。離名離相還自稟,吹毛用了急須磨。”說此偈竟,端然示寂,實懿宗咸通八年四月十日也。荼毗所得舍利,其徒分而為二,一塔于魏府,一塔于鎮(zhèn)陽。詔謚曰慧照禪師,扁其塔曰澄靈,子孫相繼主之。金國兵興,寺為焦土,唯塔獨存,巋然于瓦礫中。大定二十三年,世宗夜夢師乞徙塔于凈域,遣使視之,果為糞壞蕪穢所埋擁。使還以聞,世宗命官吏率高行師德董其役,距故址進二十步樹磚浮圖九級,藏舍利焉。
皇朝撫有方夏,為主僧所居,殿宇荒摧。海云大宗師,臨濟之十七世孫也。監(jiān)寺定明、白府致禮,請海云主是席。丙午春復為十方禪寺,命其嗣子庵主通公、慵庵堅公、可庵朗公相繼住持。殿宇佛像莊嚴完好,皆海云之力也。師傳授之法,曰“三玄三要,賓主料揀,四喝八棒”之屬,洪規(guī)深旨,為天下學者入道之門,皆師之所自得,非授之于黃檗也。嗣師之法者,若子若孫,為龍為象,不可殫紀。其大略則由興化獎而下,四世而至汾陽昭。其上足曰慈明圓、瑯琊覺。慈明圓傳楊岐會,會傳白云端,端傳五祖演,演傳佛果勤、佛鑒、天目齊。佛果傳虎丘隆、大慧杲?;⑶鹇鲬秩A,華傳密庵杰,杰傳破庵先、松源岳。破庵傳石田熏,熏傳凈慈愚極慧;松源傳無德通,通傳虛舟度,度傳徑山虎巖伏。天目齊傳汝州和,和傳竹林寶,寶傳竹林安,安傳竹林海,海傳慶壽璋、白澗一、歸云宣。宣傳平山亮;白澗一傳沖虛、懶牧歸;慶壽璋傳海云大宗師、竹林彝。彝傳龍華惠;海云傳可庵朗、龍宮玉、賾庵儇。可庵傳太傅劉文貞公、慶壽滿;龍宮玉傳大名海;賾庵傳慶壽安。瑯琊覺傳泐潭月,月傳毗陵真,真?zhèn)靼姿?,白傳天寧黨,黨傳慈照純,純傳鄭州寶,寶傳竹林藏、慶壽亨、少林鑒。慶壽亨傳東平汴、太原昭;少林鑒傳法王通,通傳安閑覺,覺傳南京智、西安。南京智傳壽峰湛,西安傳雪堂仁公,由臨濟十八世矣。
至元丁亥秋八月,雪堂賚圣上御香,將詣杭浙諸名剎焚修祝禧,至廣陵。來謁予言:“山僧今年春過鎮(zhèn)陽,拜臨濟祖師塔,撫循遺跡,旌紀寂寥,因與僧統(tǒng)滿公議,將以師之道行刻之貞石,以詔學者,幸公為我當筆也。”予固辭不許,即相與考證諸家傳錄,以次第之。謂雪堂曰:“自曹溪派而為五之后,今法眼、溈仰傳者至少,云門、洞下差多于二家,唯臨濟一宗演溢盛大。既為嗣法高弟,發(fā)明師之宗旨,昭揭?guī)熤畬W行,俾傳無窮,宜矣?!蹦讼抵糟?。曰:
達摩至中國,傳佛法與心。無言語文字,直超向上尋。神光最堅篤,雪立不厭深。豁然悟本體,提印開未今。六祖派為五,同鐘而異音。四傳得黃檗,黃檗傳臨濟。臨濟何雄偉,龍象真可擬。鑊頭下乘機,虎須邊悟旨。鏟除諸相妄,洞徹萬物理。每與學者云,馳求漫勞耳。得真正見解,佛祖不遠矣。只于赤肉團,有無位真人。十方與三界,在汝屋與身。持求唯自信,殊勝自相親。一棒與一喝,機鋒砉然新。盲癲莫漫來,鵝王食乳真。雷驚獅子吼,魔魅俱消淪。耆宿善知識,蜂附而蟻聚。門人與高弟,龍騫而鳳翥。付卻正法眼,徑歸兜率去。曹溪唯此脈,如海百川赴。一燈發(fā)千燈,散為萬寶炬。神光照十方,不在舍利數(shù)。高名傳萬古,不在澄靈固。骨朽舍利塵,自在不已住。書此刻貞珉,庶俾后學諭。
年 月 日
立石大功德主 前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tǒng)十八世孫雪堂野衲普仁立石,杭州凈慈寺住持襲祖?zhèn)鞣ㄊ呤缹O愚極至慧,杭州靈隱寺住持襲祖?zhèn)鞣ㄊ耸缹O玉山德珍,杭州徑山寺住持襲祖?zhèn)鞣ㄊ耸缹O虎巖凈伏。
此碑撰文及書丹者王博文,《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中記:王博文(1223~1288年),元東魯人,字子冕,一作子勉,號西溪。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官燕南按察使,歷禮部尚書、大名路總管,官至南臺中丞,謚文定[1]。另據(jù)有關史料載,王博文與元曲名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白樸交誼頗厚,曾有30年之舊,并于至元丁亥(1287年)為白樸詞集《天簌集》撰《天簌集序》[2]。另外還為位于正定城外東北隅的中書右丞相史天澤祠撰寫《史丞相祠》碑文[3],現(xiàn)祠、碑均無存。
題額者商挺(1209~1288年),《元史》有傳[4]。字孟卿,曹州濟陰(今山東荷澤)人。元太宗五年(1233年)蒙古軍攻下汴京后,商挺北走,依冠氏(今山東冠縣)趙天錫。憲宗時任郎中,佐楊惟中宣撫關中,升宣撫副使。后歷任行中書省僉行省事、中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死后謚文定。有詩千余篇,尤善隸書。
通覽碑文,其主要內(nèi)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重點記述了義玄禪師(圖一)參學弘法之行狀。碑文稱“師諱義玄,姓刑氏,曹之南華人”。時間較此碑早的宋宣和二年(1120年)《臨濟禪師語錄》則記“師諱義玄,曹州南華人,俗姓邢氏”,其姓氏當以語錄為準。義玄落發(fā)受具足戒,更衣游方,“遂從事于禪宗,參黃檗運禪師,……而又切磋于大愚、溈山間,以至道業(yè)純一,出儕輩。黃檗遂以其師百丈之禪板幾案授焉”。黃檗運禪師即希運禪師,福州人,幼年于本州黃檗山出家,后往山西,為百丈懷海之法嗣。后來在洪州高安縣鷲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為黃檗山,宣揚直指單傳的心要,有時以打、棒喝接引學人,往來的學眾很多,時黃檗門風盛于江南。義玄參謁黃檗山希運禪師,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發(fā)問,三次被棒打,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于是辭希運前往高安灘頭參謁大愚禪師。大愚告知,汝師黃檗。后又回黃檗希運禪師處,得悟本源,受黃檗印可。唐大中八年(854年)北歸,抵鎮(zhèn)州臨濟院,舉揚一家宗風,門葉繁榮,盛于一代,發(fā)展為一大宗派,前來問法求道者摩肩接踵,后世以寺名宗曰“臨濟宗”。臨濟院前任住持普化極力輔佐之。普化,《高僧傳》有傳,為盤山積之弟子,“秉性殊常,且多真率,作為簡放,言語不拘”[5]。普化佯裝混眾,常在鎮(zhèn)州城里搖鈴唱吟。義玄來后,他便通過和義玄禪師較量機鋒,為學人作示范,啟發(fā)學人悟禪,成為義玄創(chuàng)立臨濟宗的得力助手。宋人王安石曾在《訴衷情》詞里寫道:“莫言普化只顛狂,真解作津梁。”唐咸通元年(860年),太尉墨君和于城內(nèi)舍宅為寺,亦以臨濟為額(臨濟寺今址),迎義玄禪師入寺住持。師后拂衣南邁,先至河中府,未幾,即前往大名府興化寺。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與弟子三圣慧然問答,授以正法眼藏,偈畢,端然示寂?!拜迸蒙崂渫椒侄鵀槎?,一塔于魏府,一塔于鎮(zhèn)陽。詔謚曰慧照禪師,扁其塔曰澄靈?!倍杜R濟禪師語錄》對此則記為“以師全身建塔于大名府西北隅”?,F(xiàn)存臨濟寺內(nèi)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臨濟塔記》和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臨濟寺碑記》均簡單記為義玄圓寂后,其徒收其衣缽建塔而藏之。
五代后,北方戰(zhàn)亂頻仍,臨濟宗活動中心南移。后來,在禪宗五家中的溈仰、云門、法眼三家法嗣相繼斷絕的情況下,臨濟、曹洞二家傳承不衰,而臨濟宗門庭最盛,有“兒孫遍天下”之譽,成為禪宗的主流。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將宗望(翰離不)領兵攻真定,宋真定府路馬步兵副總管陳淬率軍抵御,宗望破宋軍5千人,陳淬的妻兒8人被金兵殺死。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真定府路都鈐轄劉翊率部晝夜搏戰(zhàn),真定知府李邈招募民眾數(shù)千人助戰(zhàn),堅守四旬,城被攻破,劉翊自縊,李邈被捕。臨濟寺應是此時遭兵燹而被毀為焦土的,“唯塔獨存,巋然于瓦礫中”。
金滅北宋后,為了加強對漢族人民的統(tǒng)治,極力倡導佛教。世宗時期是金代的全盛時期,雖對佛教采取了有節(jié)制的保護政策,但世宗本人喜歡巡游名山古剎,營建塔寺,優(yōu)遇名僧,加之其生母貞懿太后出家為尼,更是為此大興土木,并對各大寺賜田、施金、特許度僧,表示對佛教的支持。在此歷史背景下,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命官吏率高行師德于原唐澄靈塔故址前20步處重建九級磚塔,大定二十五年竣工,現(xiàn)存澄靈塔即為此時之遺物。塔身第一層正面嵌“唐臨濟慧照澄靈塔”石額,1966年地震時墜毀的塔剎殘片上即鑄有“大定二十五年平山縣匠人鑄相輪”字樣[6]。根據(jù)義玄行狀、寺院沿革和塔之現(xiàn)狀分析,此碑文中關于建義玄舍利塔的記述是值得信服和引以為據(jù)的。
碑文后半部分自“皇朝撫有方夏”始,首先談及海云大師主持并重興臨濟寺之事。海云,法名印簡,山西嵐谷寧遠人,俗姓宋,生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自幼出家,禮中觀沼公為師,11歲受具足戒。后卓錫燕京慶壽寺,從學中和璋,續(xù)其禪法,繼任住持。后又云游四方,傳法授戒。海云歷事元朝四位皇帝,并深受敬重。成吉思汗曾稱海云為小長老,并讓其與師傅統(tǒng)管僧尼事務。太宗三年(1231年),窩闊臺汗特遣使賜以“稱心自在行”。定宗二年(1247年),貴由汗頒詔“命師統(tǒng)僧,賜白金萬兩”。憲宗元年(1251年),“蒙哥皇帝即位,頒降詔恩,顯遇優(yōu)渥,命師復領天下僧眾,……給以銀章”。忽必烈早在藩邸時期就曾召海云到漠北講法,太子真金降生時并請海云摩頂立名。1242年,海云曾將其弟子劉秉忠(后來成為元朝政治家)舉薦給忽必烈,受到忽必烈的喜愛和信任。海云道行孤高,朝野所重,是被元朝尊為國師的9個漢僧中最著名的一個,也是與蒙古貴族建立密切關系的第一位漢地佛教僧人。憲宗七年(1257年),海云“趣畫天風海濤飛云之狀于(山西大同)華嚴西壁,詰朝而逝,年五十六。還葬慶壽之西南隅,賜謚佛日圓明大宗師。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趙為塔……”[7],“其中一座,即建在臨濟寺內(nèi)”[8]。
蒙元興起,統(tǒng)領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的都元帥史天澤開府真定期間,積極維護民族傳統(tǒng)和中原先進文化,貫徹“仁政愛民”思想,對真定的民族團結(jié)、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使真定“成天下之劇郡,四方之都會”。1235年,“歲在乙未,鎮(zhèn)陽史帥疏請(海云)住持府中之臨濟禪寺。師重念祖師道場之地,即應命。既至,乃為興修成壯麗”[9]。盡管他住持臨濟寺僅一年余,但在他的努力下,臨濟寺得以重興,“復為十方禪寺”,“殿宇佛像莊嚴完好”,時人稱之為“臨濟中興名匠”。元人納新在《河朔訪古記》中記述了他看到的臨濟寺山門:“其三門下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竹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妙。”由此一斑亦可窺知當時臨濟寺繁盛之全貌,足見海云禪師駐錫臨濟寺時間雖短,但卻為有元一代臨濟寺及臨濟宗的興盛起了重要作用。對此,趙孟在奉敕撰寫的《臨濟正宗碑》中有記:“師住臨濟院,能系祖?zhèn)?,以正道統(tǒng),佛法蓋此而中興焉。”[10]“臨濟之道,猶日麗天”[11]正是此時對臨濟宗的高度贊譽。
其后碑文還記述了義玄大宗師傳授之法及臨濟宗傳承大略、立碑緣起和碑銘?!皫焸魇谥?,曰‘三玄三要,賓主料揀,四喝八棒’之屬。”義玄弘法以棒喝接引學眾,以“三玄(即三種原則)、三要(即三個要點)、四賓主(通過師問生或賓主答的方法來衡量對方悟境的深淺)、四料揀、四照用(針對悟境程度對不同的參學者進行說教的方式)等方法化導沉迷,要人們斷絕一切向外馳求之心,堅信人人皆有佛性。義玄的弟子有灌溪志閑、寶壽沼、三圣慧然、興化存獎等20余人,門葉繁榮,成一大宗派。而后世臨濟宗的法系都出于存獎之下。為明了起見,筆者將碑文所記臨濟宗至十九世的世系傳承列表附后(附表)。
與一般所立碑石不同的是,此碑落款年月日處空白,無具體立碑時間,但據(jù)碑文“至元丁亥秋八月,雪堂賚圣上御香,將詣杭浙諸名剎焚修祝禧,……因與僧統(tǒng)滿公議,將以師之道行刻之貞石,以詔學者”,該碑刻立時間應在元世祖至元丁亥,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或稍后。立石功德主雪堂,曾任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tǒng)。總統(tǒng),系元代僧官,世祖時于路以上設總統(tǒng)所,管領各地佛教之事,統(tǒng)轄僧錄司、僧正司、都綱司,掌理僧尼詞訟,凡遇僧尼與百姓發(fā)生詞訟,則與地方官府共同處理。長官為總統(tǒng),下設書吏、公使人等。當時碑立于何處碑文中并無提及,然此碑因系雪堂于至元二十四年春過鎮(zhèn)陽(今正定)拜臨濟祖塔時與僧統(tǒng)滿公商議刊刻的,故應立于臨濟寺。但《常山貞石志》、《金石萃編》等金石著作中均未收錄此碑文,可見該碑佚失較早。該碑文中的“滿公”為慶壽滿,而《臨濟正宗碑》中則記為篳庵滿。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重要派別。唐朝以后,佛教“一花開五葉”,形成了臨濟、曹洞、云門、法眼、溈仰五家分立弘揚的局面,其中臨濟宗傳播最廣,影響最大,流傳時間最長,歷經(jīng)宋、元、明各代久傳不衰,至清初方略有減色。日本僧人榮西曾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和淳熙十四年(1187年)兩次入宋參學,回國后首創(chuàng)臨濟宗,學徒云集,朝野尊尚,至今仍為日本佛教派別中的重要一支。由此可見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禪師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臨濟宗的祖庭——正定臨濟寺內(nèi)現(xiàn)存碑石有明正德十六年《重修臨濟塔記》、清道光十年《重修臨濟寺碑記》、明代住持際昆自記功德刻石、清乾隆元年刻雍正十二年加封20位名僧諭旨刻石。日本友人贈送的資料為進一步研究佛教臨濟宗的創(chuàng)立、傳承及歷史地位增添了重要內(nèi)容,其中的這件《真定十方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道行碑銘》更是研究義玄宗師、臨濟寺興衰和臨濟宗系的彌足珍貴的史料。
————————
[1]張之、沈起煒、劉德重:《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3]清光緒元年《正定縣志》卷45《金石》、卷10《壇祠》。
[4]《元史》卷159,中華書局,1976年。
[5]《高僧傳》三集卷21。
[6]1966年3月邢臺地震時,澄靈塔鐵制塔剎墜毀,部分殘片現(xiàn)存正定縣文物保管所。
[7][9]見《大蒙古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云禪師碑》。
[8]河北佛教協(xié)會:《禪》,1989年3期。
[10]見元至大二年趙孟奉敕撰《臨濟正宗碑》。
[11]見元至順元年《真定路十方萬歲禪寺莊產(chǎn)碑》,載清道光《常山貞石志》卷20。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