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北元氏縣;封龍山;北岳;古恒山
【摘要】本文從漢語語音學、語源學考證的角度入手,引證了歷史地理學、古生物學、民俗學等相關資料信息,認為恒山、封龍山、飛龍山、風流山乃一名多義,一山多義,實則為一名一山, 從而進一步得出位于河北省元氏縣的封龍山即古恒山的結論。
“封龍山即古恒山”,這是我在本刊2006年第5期發(fā)表的《封龍山為最早的古恒山》一文中下的初步結論,但有些問題還沒說清。本文試從封龍山、飛龍山、風流山以及恒山的名稱上加以考辨。
從寬泛的意義上講,語言是一種命名的活動,語言給了事物聲音的記號,文字賦予它一個書寫的形象。我們知道,上古時語言和詞匯尚不發(fā)達,我國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在此之前的刻畫符號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字。上古語音代表著先民所認知的事物,而語音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所以后人可以以音訓義,追溯上古最初的語源詞以及衍生出來的一音多義詞所表示的相同和不同的事物。漢語語源學有一個規(guī)律:凡是原始語義相近同,古讀音亦相近同的字詞,盡管其書面文字的字形不同,但可以斷定它們必出自同一語根,在原始口語中具有共同的語言來源。其原則或疊聲,或疊韻,即同聲母的字可替代,同韻母的字可替代聲母,而產生音近音轉、義近義轉之語詞。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表意文字先于象形文字,而語音則成為連接字形雖不同、語義卻相同的文字之紐帶。這種從漢語語音學、語源學上考證文字、考證歷史的方法,從另一個方面展開了研究的視角。
何新在《漫說龍鳳》一文中說,云、雨、雷神名叫“豐隆”(隆、龍古字相通),“飛龍”亦即云神豐?。w、豐一聲之轉)。龍是云神、雨神、雷神的生命象征。何先生雖不是講封龍山,但他的這種訓詁釋義方法,實際上一語道破了封龍山、飛龍山之名的真義,即封龍山、飛龍山代表了云神、雨神、雷神,是遠古先民原始宗教觀的體現。
為什么封龍(豐隆)、飛龍代表了云、雨、雷神呢?或者換句話說,既代表了云神,又代表了雨神,還代表了雷神?
據周昆叔等人對北京平原地區(qū)第四紀晚期花粉的分析證明,距今30000~23000年前是末次冰期最盛期前的階段,當時氣候冷濕,溫度比現在平均低7~8度,濕度高10%以上,平原上針葉林與草原交錯,湖泊點綴其間;23000~13000年前是末次冰期的盛冰期,其時塵暴時有發(fā)生,冬末春初更盛,氣候干冷,樹木缺乏,平原上只有一些耐干旱寒冷的植物。當時,石家莊一帶平原的地理、地貌、氣候大致與北京平原地區(qū)相同。顧朝林等人研究認為,在遙遠的史前時代,黃河下游并不存在現在的黃淮海大平原。黃河一出三門峽,可能很快就流入由遼河指向冀中的沉降軸海溝。大約10000年前,今華北平原還是一個浩瀚的海灣,只有林邊、濱河地帶才是適宜遠古先民生活、居住、活動的場所。井陘縣曾發(fā)現過2~5萬年前人類的居住遺址,可以確認的是,至遲在1.2萬年前,封龍山一帶的高坡丘陵上就應當有人類居住。那時,封龍山是太行山東麓靠近河北平原最東的山。(順便提一句,我認為封龍山是比泰山還要早的文化遺址,比如封禪儀式、三公山之名,不是封龍山模仿的泰山,而是泰山模仿的封龍山。從考古資料來看,華北地區(qū)人類活動的足跡是逐步從山地到平原、由臺地到低谷遷移的。當1.2萬年前華北平原開始由冷變暖、環(huán)境適宜人居之后,人類才有可能把足跡向東移,使泰山成為新的祭祀中心。)元氏縣西北北白樓村西曾發(fā)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遺址,并于遺址處采集到磨光石斧4件。新石器時代,封龍山的先民們處在漁獵與農耕并存的時期,后來農耕的比重越來越大,人們生活資料的獲得也越來越依賴于氣候,因為當時的先民們還不懂得灌溉,主要是靠天吃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先民們逐漸發(fā)現云產生雨,雷產生雨。
龍的原型是鱷魚、蜥蜴,這是專家們已考證清楚的觀點(還有一種觀點,即認為龍確有其物,在十二生肖中,其它十一個生肖都實有其物,想必在生產力還很低下的遠古時代,先民在確定十二生肖時不會選用一個實際不存在的東西??蓞⒖瘩R小星《龍——一種未明的動物》一書)。而龍與云、與雨、與雷有直接的關系?!墩f文》曰: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即龍體入地形成泉水,泉水之氣上天即成為云。而鱷魚能預知天氣,吞云吐霧,其聲吼如雷則預示有雨要下。
那么封龍山是否真有龍——鱷魚存在過?據浦慶余先生研究,距今10000~8000年前為泄湖寒冷期,氣溫較現代低5~6度;8000~3000年前為仰韶溫暖期,比今高2~3度;3000~1700年前為周漢寒冷期,比現在低1~2度。8000~3000年前的華北平原一帶氣候溫濕,北亞熱帶的北界從今南宮、邢臺穿過。根據孢粉分析的結果,黃河的中下游(滹沱河下游即是古黃河故道)含現今北亞熱帶成分的植物及動物,如揚子鱷。據古書記載,鱷魚自上古以來曾比較廣泛地分布于中國的東部、南部、北部濱海區(qū)域及中部某些內陸地區(qū),周秦以后中原地區(qū)偶爾仍可見到鱷類。滹沱河又稱“惡池”,實際上惡、鱷音通,惡池即鱷池?!稘h書·地理志》:“石濟水所出,東至癭陶入氐?!笔瘽诜恺埳侥蟼?,“濟”與“易”音近,也是生長著蜴即鱷魚的地方。有專家考證說,易水有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之說,中易水即滹沱河。距今8000~3000年前,封龍山一帶的河灣中應當生長著鱷魚,之后,人們保存了先前關于龍——鱷魚的記憶。封龍山、飛龍山的名稱,明確無誤地透露出這一歷史、地理及文化信息。
再說風流山之名。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有一種習俗,即男女分開居住,這也是為了利于部落的繁衍、生活和安定(據有關專家研究,當時由于女性難產、祭祀殺嬰、夭折等原因,男女性別比差距很大,為幾十比一,這樣就會帶來氏族的安定、繁衍等問題)。在封龍山陽坡和北坡有兩個名邑,一為龍邑,一為邑。龍邑即封龍邑,邑即石邑,這兩個地方可能最遲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就有了。龍邑、石邑都和蜥蜴有關,它們在發(fā)音上相近,為龍族居住地。在現存的戰(zhàn)國貨幣三孔布中,有一種銘文為“邑”的幣就是在石邑鑄造的?!褒纭弊譃槭裁从袀€“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時期女人(包括孩子)居住的地方,她們居住在封龍山的北坡,從事采集、種植、養(yǎng)殖,而男人們則居住在封龍山的南坡,從事漁獵,漁可能包括捕捉鱷魚(吃龍肉、崇鱷龍、馴鱷龍,所以才自稱龍族)。龍邑與石邑實際上是一個部族兩個聚落,最早是男女分居,以后才男女混居或婚居?!胺狻迸c“風”音同,“龍”與“流”音近。封是封禪、祭祀,把鱷魚放在供臺上,祭祀后成年男女交合。交合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求雨,二是安定。這是部族生產、生活的需要。卜辭中有許多祭云求雨的記載,夏殷先民認為,這云雨即是男女在桑林、樹林中交合所激發(fā)出來的太陽神母羲和之動情排液,交合能促使天下雨。另外,男女歡媾,風流快樂,既滿足了生理之需,又利于氏族繁衍、安定。至今,封龍山一帶還流傳著每年定期“過會”的習俗,每當這期間,男女燒香磕頭之后,嬉戲游玩,自由自在,好不快活?!帮L流山”與“封龍山”音相近,音義相符,流傳至今,這不難解釋,也不難理解。
附帶再佐證一下,“”在詞典里解釋為妒,即嫉妒、吃醋之意。因為成年男性為爭得成年女性爭風吃醋,產生嫉妒,這正合了男女分開居住之古俗。今石家莊附近有一些地名有杜、竇之音,如杜北、竇嫗(杜、竇與“”諧音),實際上有杜、竇之音的地方即“邑”后來的分居之地,邑是祖居地。光緒《獲鹿縣志》稱石邑為“竇王城,隋竇建德城也”,實際上應是“王城”。與“”相近之字有“”,《易經》有一卦叫卦。“”為事先有約的相遇,這大概是每年定期祭祀,每次祭祀之后,女的約定男的相會交合。還有的解釋“”為因文治內,民眾和好,故媾(),使有矛盾和敵對情緒的民眾重歸于好。這兩種解釋的意思差不多。“”除了上面一層意思,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后”,為女祖之意,掌管部族大事,地位很高。“后”與“司”相通?!八尽敝馐侵鞴堋⒅鞒?,與“后”意相通?!八尽迸c“石”音同。這樣看來,、、司、石的意思是相通的。
那么,恒山之名與封龍山、飛龍山有什么關系呢?上文講到,“衡”與“橫”相通,這主要是“義訓”,“封龍”、“飛龍”急讀即為“衡”、“恒”音,這是“音訓”。因為遠古時先民給此山起了名,先有了音,后才有了字,封龍、飛龍、衡、橫、恒都是相通的,后來由于北岳的逐步變遷,同時也是為了與南岳衡山相區(qū)別,才改寫成恒山。由此,“封龍山即是古恒山”這千古之謎就昭然若揭了。
結論:恒山、封龍山、飛龍山、風流山,乃一名多義,一山多義,實為一名。在上古先民那里,最初都是諧音(模仿雷聲)的一個山名,是神山——祭祀雷神之山,從外在形態(tài)上它是龍(鱷魚)山,從內在意義上它是云雨——祈云求雨之山。
————————
主要參考資料:
1、何新:《諸神的起源》,時事出版社,1999年。
2、周昆叔:《花粉分析與環(huán)境考古》,學苑出版社,2002年。
3、顧朝林等:《中國城市地理》,商務印書館,1999年。
4、何新:《龍:神話與真相》,時事出版社,1999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