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6年的一切傳媒事件,漸行漸遠,但其所產生的影響卻深刻印記在人們心中。或許,正是傳媒業(yè)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新中的點點滴滴,成就了全年傳媒業(yè)的喜怒與哀樂、光榮與夢想。著眼于梳理中國傳媒業(yè)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新的足跡,繼去年本刊推出“2005年中國傳媒十大創(chuàng)新報告”產生較大反響后,今年本刊再次推出“2006年中國傳媒十大創(chuàng)新報告”,分為報道思想、報刊、廣電、新媒體四篇,希望能引發(fā)讀者相關思考。
2006年我們聆聽到了很多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的信息:令人振奮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青藏鐵路通車,中非合作論壇;讓人感念的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到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讓人擔憂的重慶四川遭遇罕見旱情,假藥事件以及紅心鴨蛋事件……社會不斷變化,傳媒報道的世界也在不斷改變,而對這些事件的報道折射出的正是媒體報道思想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詞——更重和諧、更多責任、更講文明。
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系列報道貫穿全年——從“急農民之所急”切入,凸顯責任傳播
2006年3月21日,新華社受權播發(f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這份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顯示,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將邁出有力的一步,這充分顯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沒有信息和文化的支撐,面對這一新的歷史使命,如何“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媒體的重要使命。
在建設新農村的報道上,國內諸多媒體在內容上準確定位,有的放矢、全面推進、重點突出,以建設新農村為主旋律,充分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營造強大聲勢,統(tǒng)一和聚集了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
《人民日報》發(fā)表的《三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六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評論員文章《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等,論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zhàn)略意義、建設重點等等。
2006年7月30日,央視經濟頻道組織策劃《重訪大別山 建設新農村》大型宣傳活動,關注農村教育、醫(yī)療、致富三大問題,展現(xiàn)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新探索、新面貌。央視還與河南、安徽、湖北三省電視臺聯(lián)合共同報道,形成合力,錄制、播出《我們的新農村》特別節(jié)目。
這些報道貼近農村、農業(yè)、農民的實際,關注農民自身的創(chuàng)造,突出農民的主體意識,從農民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組織、策劃,提高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梢哉f,2006年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核心的報道,在內容、形式、語言、視角等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并且緊緊抓住了農民的“心”,“急農民之所急”。這一切都得力于眾多傳媒堅持以開闊視野、獨到眼光、強烈責任感為準則的傳播理念。正如新華網一名網友感言:“新農村最需要陽光!真正負責任的媒體就是光源……”
二、強勢報道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和諧社會形勢下的和諧文化、和諧媒體、和諧傳播為傳媒業(yè)發(fā)展指明新的方向
2006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中“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新觀點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構建和諧社會”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傳播語境之中,并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胡錦濤同志在第八次全國文代會和第七次全國作代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戰(zhàn)略任務,為思想文化戰(zhàn)線和傳媒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媒體肩負著建設“和諧文化”、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神圣使命,責任重大。中央和地方媒體都在積極倡導和記錄社會和諧,同時,還努力探索多途徑多方式參與構建和諧文化,營造健康的傳播環(huán)境。
三、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宣傳報道——媒體賦予長征新的時代內涵
國內諸多媒體為了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策劃了各種專題與活動:“重走長征路”、“我的長征”“紅色故土行”、“她們的長征”、“話說長征”、“兩萬五千里的感動”、“循詩讀長征”等等。長征精神是每一個“重走長征路”媒體的人都希望挖掘出的東西,他們用各自獨特的方式紀念詮釋著“新長征精神”:中央電視臺組織策劃的《我的長征》大型電視活動,由崔永元帶著一支隊伍沿著當年先輩們曾經走過的路線,涉河流,爬雪山,過草地,徒步重走了長征路。
中國教育電視臺及其網站發(fā)起“百萬青少年網上重走長征路”活動,在網上策劃制作長征路線圖,將長征中發(fā)生的事件、故事等以各種驚險形象的游戲設置層層關卡。通過游戲的形式吸引全國的青少年參與到本活動中,網上重走長征路、銘記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
此外,諸多媒體對“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進行了專題報道。這些媒體所挖掘的長征精神,不管角度多多、視野多寬都不約而同落在了“新”上。難怪,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在學習長征精神,用長征精神在崗位上建功立業(yè)。
長征,曾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斗爭信念,為一個政黨的光輝歷史譜寫下了偉大的精神史詩。今天,這種偉大的精神被媒體賦予了無數(shù)不同版本的新的解讀方式,而定位為“長征精神”的精神信仰,卻在影響著不斷前進的中國社會,這就是紅軍長征精神的偉大所在。今天,不同的人在迎接著一次次不同的新的長征!
四、強烈關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傳媒向世界展示中國“和平崛起下的大國責任”
去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誼和團結的盛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勝利召開,中國領導人和48個非洲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相聚北京,《人民日報》2006年11月6日社論《共同開創(chuàng)中非友好合作新局面》中寫到:“共敘中非友誼,共商合作大計,共謀未來發(fā)展,共同譜寫下新的友好篇章。”
香港《文匯報》引述外交部發(fā)言人姜瑜的話:“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將成為中國建國以來主辦的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國際活動?!迸c會采訪記者人數(shù)接近1300人,其中非洲記者338人;新聞功能上也實現(xiàn)了新突破,即可為與會記者提供全功能一站式服務,確保了“無阻礙、無延時”的新聞發(fā)布。
此次會議主題是:友誼、和平、合作、發(fā)展,圍繞這個主題,國內外媒體都做足了文章。如在論壇召開之前,《新京報》就策劃了中非合作論壇特稿,回顧中非50多年來友好交往,并認為這種“全天候朋友”般的長期穩(wěn)定、全面合作關系堪稱“南南合作”的典范;論壇進行期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huán)球資訊廣播和國際在線中文網聯(lián)合直播非洲合作論壇特別節(jié)目《你好,非洲!》。
與此同時,國外媒體也把焦點對準了此次峰會,當然,其中不乏一些人散布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國內媒體針對這些言論展開報道,共同發(fā)出一個聲音——“中國同非洲國家是全天候的好朋友、真誠合作的好伙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p>
可以說,此次峰會中媒體報道為傳播國家外交理念開辟了新途徑。向國際社會尤其是非洲人民充分展示中國在和平時期的國際責任,并描繪出一幅美好的世界和平發(fā)展遠景,也顯示了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理念。
五、全線報道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媒體傳承國人夢想:路通、人通、心通
2006年7月1日,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開通運營。胡錦濤同志在格爾木慶祝大會上表示,建成青藏鐵路這一壯舉將永載共和國的史冊。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受到海內外媒體高度重視,媒體在報道這一舉世矚目的事件上,并不只是把它作為單純的媒介事件來報道,而是站在宏觀角度,從細微之處著手,以小見大?!疤炻贰?、“拉薩”、“格爾木”、“青藏鐵路”成為全世界新聞媒體頻繁出現(xiàn)的關鍵詞。僅2006年6月上中旬,就有海內外20多家媒體的100多名記者向青藏鐵路公司提出采訪申請。
“兩岸四地千里走青藏”、“問路青藏”、“天路”、“最長的哈達”、“世界屋脊拉響第一聲火車長笛”、“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天路穿越世界屋脊”、“青藏川藏大PK”等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示了青藏鐵路通車的偉大壯舉。然而媒體報道的鐵路通車已遠遠超越了通車本身的意義。中國傳媒還向世界共同傳遞出一個深刻的發(fā)展觀——路通帶來的是人通、心通、夢想通。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復雜、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青藏鐵路是中國“敢為”精神的見證,中國人將被帶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這條鐵路就像哈達鋪就的一樣,滿載著友誼、和平和團結。
六、追悼唐山地震30周年——媒體勇于直面危機與歷史
去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日,緬懷死難者和頌揚軍民抗震救災精神的活動和文章屢見報端,如“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唐山尋親”、“地震孤兒”、“關注唐山地震后肢殘人”等等。
然而,新華社有一篇報道《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shù)是如何披露的?》引起了眾多媒體的思考,因為其涉及的不僅僅是唐山大地震,更涉及到媒體自身的責任。
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24萬人死亡,但這一數(shù)字的“解密”卻在三年之后?!暗卣鹚劳鋈藬?shù)為什么三年后才報道?”這個多年來為群眾議論、受到不少文章詰問和批評的話題,再次被提出來。原新華社副總編輯徐學江曾說,作為寫那篇“遲到新聞”的記者,他覺得有責任利用唐山地震30周年的機會把那條消息如何發(fā)出的真相告訴人們,也希望政府部門和新聞從業(yè)的后來者們通過這個典型實例認真總結教訓,進一步改進重大自然災害類事件的新聞發(fā)布。
自2003年抗擊SARS以來,中國政府和新聞界在對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上已發(fā)生轉折性變化,努力把及時、公開、透明作為第一原則。如今,在追悼唐山大地震30周年報道中,媒體不耽于緬懷和紀念,不流于形式和庸俗,勇于正視危機與歷史,顯然是一種勇氣,也是媒體負責任的表現(xiàn),彌足珍貴。
七、深刻披露公共衛(wèi)生事件——媒體監(jiān)督由事后監(jiān)督走向同步監(jiān)督或事前監(jiān)督
去年11月12日,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節(jié)目披露:一些色澤鮮艷、賣相好的紅心鴨蛋,含有毒工業(yè)染料“蘇丹紅四號”。隨后,北京市、河北省相關部門采取行動。同月18日,農業(yè)部調查組初步查明河北“紅心鴨蛋”事件中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蘇丹紅使用情況……
2006年,對于百姓健康而言是一個挑戰(zhàn)之年: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生產假藥、安全水與健康水的爭論、北京福壽螺致病、奧美定叫停、欣弗風波、上海發(fā)生瘦肉精中毒、陽澄湖大閘蟹被指含致癌物、紅心鴨蛋等,讓人們“應接不暇”。在這些關系公眾生命安危的事件披露過程中,百姓看到的不是食品藥品質量監(jiān)督、工商行政管理等職能,而是走在前列的媒體。
對于公共衛(wèi)生事件報道,以往媒體大多是報道政府職能部門所查獲或處理的結果,如今,媒體監(jiān)督從以前的事后報道變成現(xiàn)在的事前監(jiān)督,這顯然是媒體監(jiān)督進步的表現(xiàn)。
當然,媒體披露并不能代替政府機構的監(jiān)督,媒體要想發(fā)揮好更實更有效的監(jiān)督,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在相關職能部門工作缺位的情況下,媒體監(jiān)督提前也不失為應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良策。
八、積極應對重慶、四川遭遇嚴重旱情——媒體深入抗旱一線報道,成為抗擊災難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隊伍
去年入夏以后,重慶、四川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重慶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旱情紅色預警地區(qū)。3個月時間,重慶人民手挽手、肩并肩戰(zhàn)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中,全國媒體第一時間報道了該市人民抗旱救災的頑強拼搏精神,鼓舞了士氣,為奪取抗旱救災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強大的輿論力量和精神支柱,可以說,媒體在此時已經成為一支強大的抗擊旱情的隊伍,一支強大的精神隊伍。
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共投入采編力量近200人,推出特刊10多個,全面、真實、客觀、生動地記錄和再現(xiàn)了旱象初現(xiàn)、紅色預警、全民抗旱、奪取勝利四個階段波瀾壯闊的歷程,成為該集團有史以來,抗旱救災新聞報道投入人員最多、投入版面最多、報道規(guī)模最大、報道效果最好的一次戰(zhàn)役性報道。
除了遭受旱災地區(qū)的媒體,其他媒體也深入抗旱一線,通過報道給予處于旱災中的百姓以精神支撐和物質支持。去年9月11日,北京市網絡媒體協(xié)會攜新浪網、搜狐網等全體54家會員單位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支持重慶開展“網上募捐活動·幫助災民共渡難關”賑災活動的響應書》,號召各地網民和社會各界奉獻愛心、支援災區(qū),幫助重慶抗旱防汛。重慶、四川抗旱報道告訴人們,在精神和信仰異常重要的年代,在災難面前,媒體已成為一支必不可少的抗災隊伍。
九、“責任造就公信力”辦報理念的率先提出——黨報改革進入全力打造公信力階段
去年1月1日,《湖北日報》進行了該報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最強力度、最具影響的全面改版。改版后的《湖北日報》在全國省級黨報中率先提出“責任造就公信力”的辦報理念,并醒目地刊于報頭之下。一年來,《湖北日報》著力實踐“責任造就公信力”理念,大力改進主旋律報道;加強新聞策劃和新聞資源調配,多方位解讀主流新聞;強化新聞深度發(fā)掘,準確引導主流輿論;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手段,使重點報道精彩紛呈。中宣部閱評組撰文稱改版后的“《湖北日報》令人耳目一新”。
在黨報遭遇“邊緣化”待遇的今天,“責任造就公信力”理念為黨報改革提供了新標尺。公信力是新主流媒體、政經大報的基石。不負責任的媒體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沒有公信力也就意味著會失去市場,偏離媒體本質屬性。
目前,在當今傳媒生態(tài)條件下,公信力要在具有親和力的平臺上來體現(xiàn),這就意味著,黨報要使之最大程度地與大眾輿論場契合,使主流輿論的發(fā)聲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逗比請蟆忿k報理念的提出,改版的成功顯示黨報改革的一個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傳媒“全力打造公信力”時代的來臨。
十、千龍、新浪倡議“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活動——開啟文明媒體新風尚
去年4月份,一份《文明辦網倡議書》屢現(xiàn)各大網站首頁,參與倡議的網站有:千龍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TOM網、中華網、百度網、北青網、西祠胡同網等14家網站,它們向全國互聯(lián)網界倡議并發(fā)起“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的號召。
在人們印象中,網絡與娛樂化、低俗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如何在民眾中樹立文明、負責任的良好形象,是當前網絡媒體所必須思考的問題。過去,文明是傳統(tǒng)媒體的“專利”,內容海量的網絡往往與文明相去甚遠。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倡議對于一直以來處在尷尬地位的網絡媒體來說,無疑開啟了它們的“文明之旅”,讓它們逐步遠離“低俗”、“不健康”、“無責任感”的誤解與指責。為此,有專家指出,這一倡議有利于“推動互聯(lián)網界文明辦網,把互聯(lián)網站建設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
更重要的是,這個倡議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文明和責任感提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可以說,文明辦網已開啟文明媒體新風尚。
(作者系江漢大學文理學院傳媒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