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清代;涿州行宮;假山;結(jié)構(gòu)特點
【摘要】清代涿州行宮位于涿州南關(guān)藥王廟東側(cè),其院內(nèi)的假山既作庭院點綴,又具影壁的實用價值,在北方園林界享有盛名,本文介紹了其結(jié)構(gòu)和藝術(shù)特點。
涿州南關(guān)藥王廟東側(cè)舊有佛教建筑一處,名曰保慶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高宗乾隆南巡時,改建為涿州行宮。乾隆南巡共六次,第一次時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京城每30公里設一行宮,涿州行宮是第二個。當時的改建工程浩大,保慶寺佛殿改為正殿,辟東院為皇后宮,后殿為太后宮,再建觀風樓,其后為土山。同時于正殿前掇石疊山,欲進正殿朝覲,必穿假山而過,蜿蜒縈迂,可謂曲徑通幽。
假山迎行宮大門而立。一進大門,但見奇峰異石遮擋了視線,卻不見大殿在哪里。走近假山,便出現(xiàn)了左右兩條幽靜蜿蜒的小徑穿山而入,上有古藤盤山環(huán)樹,綠意蔥蘢之中,層層疊疊的云片石斑駁交錯,山中有峰,峰上有云,山下有洞,左看是峰云連貫的仙境,右看則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真有身入蓬萊之仙境、步踏云梯升紫微的感覺。
穿過假山,視線豁然開朗,一座大殿和東西配殿矗立在眼前。站在正殿門前回望假山,一片片青石紋理自然,疊置有序,有山、有路、有洞、有壑,更覺置身于靈山之上,朝拜于雷音之下。
據(jù)考,中國的園林在商周時期已成規(guī)模,經(jīng)過漢唐的發(fā)展,到宋代,造園疊山之風大盛,其中以宋徽宗所造艮岳為最。到明清之際,園林建設高潮迭起,尤以江南私家園林著名,一些文人墨客、名士騷人寓詩意于園林,寄文墨于假山,鑿池堆山,蒔花育木,因地隨形,匠心獨具,創(chuàng)造了一批貴含蓄、重神韻的咫尺山林。涿州行宮的假山就是在這一社會潮流中興建起來的。
按中國著名的園林技術(shù)典籍、明代計成的《園冶》所列,造山有以下諸類: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nèi)室山、峭壁山等,每類疊山都有自己的特點;按建造技術(shù)類別則有點石成景、獨石構(gòu)峰、旱地疊山、四季疊山、依水疊山等多種方法[1]。涿州行宮里的假山當為“園山”、“廳山”,修建方法是“旱地疊山”。
正所謂“無園不石”,造園必有山,沒有真山,就要人工疊石成山。涿州地處北方,水源乏匱,因此只能按掇石疊山的法則來旱地造山。所謂“園山”,指這里的假山在整個行宮園林中的位置很重要;所謂“廳山”,是指它在大殿之前,既渲染了佛家意境,又起到了屏風的作用。
古人論山之“三遠”:自山下仰視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2]。而假山乃人工掇疊而成,要力求自然,仿天成,奪天工,“三遠”之說應另有說法:前低后高為高遠;兩山并峙,犬牙交錯,謂之深遠;平崗小阜,錯落蜿蜒,謂之平遠。觀涿州行宮內(nèi)的假山,山石主要取自京西房山,屬青灰色細砂質(zhì)水成巖,為片巖石,這種山石不像太湖石那樣具有窩、環(huán)、溝、洞等奇麗形態(tài),其石體略扁,層層疊疊,所以疊石時采用“連”、“接”、“斗”、“挎”、“卡”、“垂”、“挑”、“托”等技術(shù),形狀宛若飄浮于空中的徐徐云朵。兩條環(huán)抱的小路將假山分為三部分,中間部分打破常規(guī),略顯低平,兩邊稍高,但主體正、背面各有一似天然形成的窩洞,宛如釋氏子弟修身之“方丈”,可謂既有高遠之險峻飄逸,又有深遠之深邃。而西邊的部分與中部看上去似乎雷同,但細看卻不然,或高峰,或平頂,錯落有致。東邊的部分則雜以近似湖石的灰?guī)r,形成婀娜多姿的秀麗峰巒。山石之上夾植樹木,一為椿科植物,闊葉無華,其葉蓁蓁;另一種則是欒樹,春時生葉,夏時生出類似倒掛金鐘的碧綠兜囊,垂于綠葉之下,秋時囊內(nèi)生長粒粒圓珠,晶瑩可愛。另外,幾株古藤或盤山而長,或繞樹而生,更顯無限古拙、幽雅,增添了幾分仙家之氣。
廳堂前后疊筑假山,旨在點綴,貴在玲瓏生趣,古人有曰:“或有嘉樹,稍點玲瓏石塊;不然墻中嵌理壁巖,或頂植卉木垂蘿,似有深境也?!盵3]仔細分析行宮內(nèi)假山的結(jié)體構(gòu)成,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主體突出,層次分明,高低錯落有致。一座假山的掇疊要有主有賓,但絕不能對稱。此山的主體當是中間部分,雖不高出諸峰,但結(jié)構(gòu)嚴謹,單是這一部分就可獨(下轉(zhuǎn)63頁)(上接56頁)立成章。其余兩部分作為陪襯之筆,云少補云,峰小補峰,加強了高峰的氣勢,有連綿不斷之意韻。這三部分有高有低,高則飄渺、靈虛,直接云漢,低則出出進進,錯而不亂,更增加了山體的起伏感。
2、曲折蜿蜒,凹凸有致,顧盼有序。山體本身占地面積不大,但呈不規(guī)則狀,回環(huán)曲折。山石形狀則凹凸分明,長短不一,或錯落排班,或懸空凌下。石之節(jié)理、色澤,無不渾然天成,大小姿態(tài)各異,彼此顧盼,連成一體。
3、疏密其間,累重相宜,虛實兼?zhèn)?。從整體上看,疊山時注意了石塊的集中與分散,三部分為三個大集結(jié),每部分均由多個小品簇集而成。整個山體以中間一組的兩個山洞為核心,重點放在中間,而旁邊兩組作用則不同。西邊一組起綿連山勢、云勢的作用,而東邊一組則又在虛無飄渺的仙山之側(cè)增添了近似湖石“瘦、皺、透、露”的奇峰怪石氣韻。至于虛實之分,古時掇石理論上有“四面環(huán)山有余地”之說,此山中間設兩條通道,逶迤而入,環(huán)抱主體,這就增加了整個假山的層次感和距離感。而山體有兩洞相配,可謂虛實相間了。
4、整體選型樸實無華,無矯揉造作之嫌。其造山手法簡潔明了,粗看嶙峋怪異,但不繁瑣,不拖泥帶水,有章有序。
涿州清行宮假山無論是藝術(shù)構(gòu)思,還是結(jié)體技術(shù)上均獨具特色,可稱得上是“一枝獨秀”,實乃華北地區(qū)不可多得之珍品。
————————
[1][3]明·計成:《園冶》,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1年。
[2]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訓》。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