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涿州;金門閘;清代;治水工程
【摘要】金門閘是清代建于永定河上的著名治水工程,位于今河北涿州境內(nèi),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1975年永定河全面斷流而完全廢棄,期間經(jīng)歷了興與廢、修與棄,閘而壩、壩而閘的往復(fù)更替,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要的治水作用,其歷史價值不容置疑。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定河是北京地區(qū)最大的河流,也是北京城的母親河。其上流分兩支,北支為洋河,源于內(nèi)蒙古;南支為桑干河,源于山西。兩支于河北懷來縣的朱官屯匯合,又于三家店出山流注平原,再繞北京城西南,經(jīng)東南至天津入渤海。全長680公里,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永定河史稱渾河,因其挾帶大量泥沙,水質(zhì)渾濁而得名。又因泥沙淤積,水流不暢,致使其時常改道泛濫,遂又有“無定河”之稱。渾河泛濫主要是因洪水季節(jié)其下游諸河相匯,水量倍增形成壅水,致使上游渲泄不暢,加之泥沙大量淤積,造成泛濫之勢。據(jù)文獻(xiàn)記載,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水,渾河泛濫,康熙帝親巡京城以南,見災(zāi)民無糧,以水藻為食,苦不堪言,因而下詔治理渾河水患,工程總管即清代的著名廉吏于成龍。治理工程分三部分,一是疏浚河道,渲泄通暢;二是兩岸筑堤,束流無定;三是改通下游河道,不與其它諸河同道并注,流無壅塞。工竣,康熙賜名“永定河”。這是有清以來第一次對渾河的大規(guī)模治理,也是由渾河、無定河改稱永定河之始。
永定河經(jīng)康熙三十七年的大規(guī)模治理后,雖一時無泛濫之害,但泥沙淤積之患未得到根本解決,久之,河床淤積嚴(yán)重,時有漫溢之險。康熙四十年(1701年),于永定河右岸竹絡(luò)壩北(今屬北京市)修建了一座草閘,名“金門閘”,引牛河之水沖刷永定河的泥沙,即所謂“借清刷渾”。后又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為石閘,此為建閘之始。然而,自建成之日至雍正二年(1724年),金門閘僅使用了23年時間,即因永定河泥沙量過大,河床日日淤積,已高出牛河河床,形成倒流之勢,原“借清刷渾”之法已不復(fù)可行,閘遂廢棄。
乾隆年間對永定河有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治理。一是乾隆三年(1738年),大學(xué)士鄂爾泰奏請治理永定河因淤積造成的溢漫、決堤之災(zāi),其方法是在兩岸建滾水石壩4座,各開引河以泄永定河水勢;二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隸總督周元理奏請治理永定河,方法是“疏中泓,挑下口,以暢奔流”。這兩次治河的方法一為“分流”,一為“通暢”,只可惜兩種方法未能同時實施,而是相隔了30多年,因而其效不佳,故各成權(quán)宜之計。
乾隆三年在永定河兩岸所建的4座分流滾水石壩之一,也就是史料所載的“南二工九號段”,就位于現(xiàn)在的金門閘位置,即永定河右岸北蔡村北3.5公里處,屬今涿州境域(圖一)。此石壩當(dāng)時沿用了康熙年間所建草閘的“金門閘”之名。壩建成后,因河床不斷淤高,壩亦隨之時常修葺增高。有文獻(xiàn)這樣記載:“嗣(乾隆三年壩建成后)因河底淤積漸高,乾隆三十五年,道光三年、十一年、二十三年遂將龍骨加高至八尺七寸,尚可泄水。迄又將三十年,河底淤高與龍骨平。同治五年,筑埝堵閉,涓滴不能啟放?!贝藟嗡毂粡U棄。同治十年(1871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勘查永定河,見金門閘石壩廢棄,便上奏“不可以廢而不治”,得旨諭允后,于次年2月開始大修金門閘石壩,并疏浚引河入小清河,至4月工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總理永定河道呂佩芬巡河至金門閘,見壩頂高于河灘不足一尺,只有一小埝攔擋,一旦土埝坍塌,勢必懸流直瀉,其患不可言狀,即命有河防工程經(jīng)驗的張黼廷勘查修葺。張黼廷勘查后認(rèn)為:“金門閘以壩而稱閘,名實即不相符,且壩有定型,不若閘啟閉由人,可因水大小以為渲塞。”因與呂佩芬商議,乘金門閘大修之機,重新改壩為閘。奏請準(zhǔn)行后,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2月開工,5月底工竣,歷時4個月,用銀5萬2千兩。至此,金門閘終在“閘廢而壩百七十年后,復(fù)還其閘之舊矣”。
現(xiàn)存金門閘即為宣統(tǒng)元年重建后的金門閘,整體均為花崗巖條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圖二、三)。其為順堤南北排列式15空石閘,南北寬161米,東西進(jìn)深62.7米,總占地15.15畝(封二,1)。
閘之主體由南北金剛墻及其間的14座雞心垛組成。金剛墻長28.6米,高8.5米;14座雞心垛置于高5.8米的龍骨之上,形制、規(guī)模相同,均列于金剛墻之間,形成15空閘涵,每空寬4.35米。雞心垛迎水面(東向)砌成等腰三角形以為分水,每垛長6.02米,寬2.52米,高2.7米(封二,2)。垛頂斜置絞關(guān)石4根,每根長1.56米,寬0.32米,厚0.19米,其頂端有直徑0.15米的圓孔,為提吊閘板所用。閘板應(yīng)為雙槽木制,現(xiàn)已無存。
閘底皆為海墁石坦坡(封二,3)。迎水面海墁石縱深4米,再延以灰土。順?biāo)婧\v深44.62米,其坦坡落差達(dá)5.3米。
金剛墻東西兩端各續(xù)外撇45?觷的雁翅墻,使閘迎水、順?biāo)嫘纬沙诘聂せ?。東雁翅墻每邊長14.2米,西雁翅墻每邊長36.8米。金剛墻與雁翅墻銜接處置鎮(zhèn)水獸4尊,迎水面為瑞獸一對,順?biāo)鏋樯衽R粚?。瑞獸長1.38米,寬0.5米,高0.6米(封二,4);神牛長1.4米,寬0.5米,高0.6米(封二,5)。
金門閘的金剛墻、雞心垛、石雁翅、石龍骨、石海墁所用塊石之間皆以鑄鐵“銀錠扣”相連。銀錠扣呈束腰形,長21厘米,寬12厘米,束腰6厘米,厚6厘米,重8.8公斤(圖四)。
1987年,涿州市水利局在金門閘南壩臺建簡易碑房4間,碑房內(nèi)保存乾隆題詩碑(圖五)、乾隆三十八年浚淤碑、道光上諭碑、同治重修減水石壩碑及宣統(tǒng)重建金門閘碑各一通。1998年建仿古汛房3間。閘北側(cè)現(xiàn)有清末的防汛公所、閘板房等建筑基址。
金門閘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一項不朽的工程,也是永定河流域僅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古代治水工程,曾在永定河的治理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的修建得到清朝幾代帝王的重視,也凝聚了歷代河員與工程建設(shè)者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金門閘是古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求和諧生存的見證,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1975年永定河斷流,金門閘最終全部廢棄。此閘自康熙四十年始建,至今已過去300多年,期間經(jīng)歷了興與廢、修與棄,閘而壩、壩而閘的往復(fù)更替,現(xiàn)在雖然失去了實用功能,但其記述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永存。
2006年5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金門閘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zé)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