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唐代;王端墓志;涿城府;武則天新造字
【摘要】2006年初,河北涿州市出土了一方唐武則天時期的墓志,志主為范陽人王端。墓志刊刻于圣歷二年,志文中使用了當時頒行的改體字8個,印證了武則天推行新字的史實,又稱涿州為“涿城府”,對研究唐代前期涿州的地方歷史及變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2006年初,在河北省涿州市城東開發(fā)區(qū)趙各莊村南的一處建筑工地內(nèi),出土了一方唐代武周時期的墓志。此志無蓋,青石質(zhì),正方形,左側(cè)中部殘缺,邊長59厘米,厚11厘米。正面陰刻橫直界格,豎刻楷體志文27行,滿行28字,首題“大周故涿城府校尉上柱國檢校果毅王君墓志銘并序”22字(圖一)。
志主王端,字履宜,新舊唐書均無傳。志載其祖籍西京太原(今山西太原市),父祖輩因宦游播遷,定居于幽州(今北京地區(qū))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王端出身宦門,少時即喜談兵書,并預謀軍旅之事,后因在朝廷征伐東北少數(shù)民族穢貊、弁韓時隨軍征戰(zhàn)并“獻嘉謀”,而以功授上柱國(武官勛級,秩正二品)。王端卒于武則天稱帝的大周圣歷二年(699年)七月,享年80歲,他一生應該主要活動于唐太宗、高宗時期,而其平生建功立業(yè)的軍旅生涯,大多應是在今天的遼東地區(qū)度過的。
志文首題中的“涿城府”之稱,雖不見載于史籍,但在金石文獻中亦非孤例。如原存北京房山的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刊《寵德相造金剛經(jīng)頌》刻石的題名中,便有郭神行者,署銜為“涿城府隊正”(見光緒《順天府志·金石志》所記)。推測可能是武則天秉政時期變更的一種區(qū)劃設置。
大周,是唐高宗皇后武則天篡位后所建的國號。史載武則天于永徽六年(655年)立為皇后,便參與朝政,與高宗并稱“二圣”。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她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載初元年(690年)她又廢睿宗,自稱神圣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武則天建立的周朝前后變換了13個年號,歷25年,至705年方由其子中宗復位,恢復國號為唐。武則天在位時期曾頒布推行新造字若干,用以取代原來常用的一些字,并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就通行全國。由于文獻無征,這些字究竟有多少個,今天已無法知道。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考古資料看,已知的這批新造字有18個,分別為“天、地、日、月、星、君、年、人、臣、正、照、載、初、國、圣、授、證、生”,而這些字的改體也并非一種,如“天、月、君、年、正、載、初、授”等字便有兩種寫法。本文所錄的王端墓志,書丹者謹遵武氏詔命,在書寫中10余次采用了改體字的寫法。
此墓志刊于唐武則天圣歷二年(699年)秋,志文中有武周時期頒行的改體字如“日、月、國、授、地、人、年、圣”等,又稱涿州為“涿城府”,這些對于深入研究唐代前期涿州及幽州(今北京)地區(qū)的歷史,無疑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附:王端墓志錄文
大周故涿城府校尉上柱國檢校果毅王君墓志銘并序
若夫天降黃鳥□新帝日月之瀕□見白猿寒竹斬陰陽之劍抗之則□」先二子撫之則□□篤人兼之者為誰則我上柱國檢校果毅其人也君」諱端字履宜其先西京太原人也因官播越復家于范陽縣焉曾祖遠齊」任文州刺史父像隨任文水府兵曹并德冠人宗道光時秀山之蔽□」云日是稱懷玉之墟漢水之朝宗江海所謂孕珠之地君則兵曹之長子」也生而后扶幼則靈晤□國僑方為童子即預軍謀賈梁道始在嬰兒遂」傳兵法覽昔賢之言行不以章句在懷考前□之創(chuàng)革直推成敗為主委」七尺之身無□許國掉三寸之舌本非謀己曩以穢貊違道韓夷逆命謀」德出鎮(zhèn)猛將臨邊君乃獻以嘉謀陳其秘訣墨翟九功之術獲申于楚子」陳平六□之計懸納于漢皇豈唯捧土山實謂以石投水故得折沖樽」俎運籌帷幄□敵人之去就屈指可期鑒鄰國之存亡翹足而待以功授」上柱國賜□及馬有加恒數(shù)王翦之心存破楚唯請園田羊祜之賞極平」吳不加車乘史寵之美近古莫儔凱旋在府屢被征聘阮嗣宗職在步兵」業(yè)自符于莊老霍去病名沽驃騎事不習于孫吳以我兼之綽有余裕豈」謂將軍鼓角方鳴于地中京兆辟書忽降于天上以圣歷二年秋七月庚」辰甍于范陽縣善堡里之私第也春秋八十顏子云已孔丘軫□予之嘆」□生告逝呂岱此興友之悲匪唯痛悼賓朋實亦傷感行為即以其年八」月三日葬于涿鹿之平原禮也惟君操履真峻風儀秀□器惟不一藝實」多能逸足騰龍逐水縱如琴之轡虛弦落雁掃氣橫鶴翅之營至如右角」左□出天入地塞井夷灶之略解鞍拔幟之奇則岌若斷山可仰而不可」動□□出水可觀而不可測矣而龜文入印方應休祥蛇影開弓忽嬰沉」□□□□乾徙開稚川之□□□煎香不起茂陵之疾嗣子玄謹玄恪等」□□□□□纏岡極埋□□□□□開石□□□□帝宮之墓將平王」□□□或□茲玄石□□□□□
長□□□□□□□□□□□□□□□□□□□□□□古何論谷幽風急」□□宿昏維余□□□□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