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學者對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進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由于對“重建”和“歷史唯物主義”缺乏必要的澄明,對哈貝馬斯的思想分析不免偏頗。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澄明。實際上,哈貝馬斯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而不是“馬克思”意義上的,而“重建”不僅僅只是“重建”還含有“替代”的成分。
關鍵詞:重建;替代;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3-0082-04
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重建歷史唯物主義是其批判理論的最高層次。國內學者對之進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由于對“重建”和“歷史唯物主義”缺乏必要的澄明,對哈貝馬斯的思想分析不免偏頗,甚至是誤解。何以如此說呢?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準確地說是對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而我們的學者更多的只是從馬克思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進行對比。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對哈貝馬斯的評價顯然也就不可能公允。加之哈貝馬斯的重建帶有替代的成分,注定了對哈貝馬斯的理解也不能僅僅建立在和馬克思主義的對比之上。有鑒于此,本文試圖澄明哈貝馬斯意義上的“重建”和“歷史唯物主義”。
一
哈貝馬斯意義上的“重建Rekonstruction”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對“重建”的理解含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反之亦然。對“重建”的釋義,哈貝馬斯在《交往與社會進化》中有一段明確的表述:“復原(restoration)這個詞意味回到那已被訛用的初始含義,但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興趣并非教條式的,也不是歷史—哲學式的;復興(renaissance)意味著一段時間內已被埋葬的某種傳統(tǒng)的再生,而馬克思主義并不需要這種再生;在現(xiàn)在這個場合,重建(re-construction)意味著把一個理論分解開,然后在某種新的形式中,再將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充分地實現(xiàn)它為自己確立的目標?!?/p>
復原(restoration),這里哈貝馬斯事實上隱含的是伽達默爾的觀點。伽達默爾及其前輩海德格爾相信早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就迷失了自己的道路,因此,對哲學的傳統(tǒng)持有一種“回復”的態(tài)度。哈貝馬斯本人則如上所言,認為對于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興趣不是教條式的(dogmatic),反對對哲學傳統(tǒng)進行歷史—哲學式(historical-philologocal)的處理。在哈貝馬斯看來,“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的本質繼承,因為馬克思主義者原本就是沿著馬克思開辟的道路前行,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扭曲(deformation)?!币虼?,哈貝馬斯認為“馬克思的傳統(tǒng)是可以生長發(fā)展的(viable)”,對他們我們無需僅僅只是作一種回顧式的研究。
復興(renaissance)一詞借于法語,最初具有一種宗教的涵義即“再生”(rebirth),后來具有了第二層的涵義,即再現(xiàn)(reappearance),尤其是指15世紀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在德國,同樣寫法的Renaissance與之有著極其相近的親緣關系,但是并不就完全指已經枯竭的文化形式的復蘇(reawakening)。哈貝馬斯所認同的意義是流行于德國知識界的說法,在德國,普遍認為在知識的循環(huán)中一種文化傳統(tǒng)就像花有開敗一樣也有興盛和衰敗。但是,哈貝馬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不需要復興,因為歷史唯物主義并沒有衰敗,仍然保留著其原有的活力,顯現(xiàn)出發(fā)展的可能性。
英語Reconstruction源于德語Rekontruction,在德語中Rekontruction和Renaissance有同樣的補注,就是“原初的東西現(xiàn)在休止了或變得更糟了,但它仍可以重新被捕獲”。正如上面所言,哈貝馬斯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思想的本質繼承,并未枯竭,因此,其重建的概念顯然不含有補注的前一部分;但哈貝馬斯顯然還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是可以把握的,因此其重建的思想就定為“肢解和重組原有的理論,以便為了更好地達到其本質的但是又沒有實現(xiàn)的目標”。
“歷史唯物主義”,無疑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馬克思本人并未使用過這個表述,馬克思既沒有為歷史唯物主義這個術語提供正式的定義,也沒有系統(tǒng)地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首先提出歷史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并試圖進行闡述的是恩格斯。在1878年出版的《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提到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并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重要的論述。作為馬克思了解和支持的一本書,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普遍認為這一著作最終為僵死的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開辟了道路。如何正確地看待這本書,不是我們這里討論的問題,但確實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馬克思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的問題。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無疑是與馬克思的思想分不開的,馬克思認同這一點而且也承認恩格斯對科學和自然的關注影響了他,因而不能否認《反杜林論》是馬克思思想的一種繼續(xù)。可能的解釋是不同的重點和不同的強調造成了不同解釋的可能性。但是對《反杜林論》之后所形成的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又當如何看待呢?它們僅僅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曲解還是馬克思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確實是個問題。因而我們分析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顯然首先必須澄明哈貝馬斯所重建的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究竟是何種關系,至少應明確哈貝馬斯對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
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的關系,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思想的關系問題。哈貝馬斯實際上是用歷史唯物主義在指稱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一般說來馬克思主義者是馬克思思想的繼承者,但是繼承者的思想和其先輩的思想的關系是復雜的,將馬克思的繼承者的教條和馬克思的思想混為一談顯然是個重要的錯誤,但是無可否認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之間確實存在連續(xù)性。哈貝馬斯大的方面認同這樣的看法:“一方面反對將馬克思僅限于文本,另一方面也反對過分地強調與馬克思的繼承關系?!币苍S正是基于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哈貝馬斯并沒有明確地區(qū)分馬克思的觀點和恩格斯及后繼者的觀點,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很顯然針對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他對于兩者的關系是缺乏批判的,哈貝馬斯想區(qū)別出來進行批判的是獨斷的或是庸俗形式的馬克思主義,他之所以用歷史唯物主義指稱馬克思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其反對斯大林將辯證法與歷史擺在同一水平,認為唯物辯證法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扭曲,是庸俗的馬克思主義。
而且,事實上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哈貝馬斯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早期,哈貝馬斯主要集中于早期馬克思文本,從哲學人類學和非基礎主義、非形而上學的雙重意義上去理解馬克思。其間,哈貝馬斯將馬克思理論描述為具有實踐意圖的且具有證偽能力的歷史理論,又將馬克思理論理解為一種社會進化理論,到寫作《知識與人類興趣》的階段,哈貝馬斯甚至主要就是集中于馬克思的文本,將之和一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分離開來。但是,到了后期構建交往行為理論的過程中,哈貝馬斯逐漸向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的經濟解讀敞開,直到在《交往行為理論》這本書中,哈貝馬斯完全轉向了對馬克思理論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解讀,這成為哈貝馬斯后期著作中的牢固中心和主要觀點。由于對馬克思的經濟解讀正是馬克思主義的表現(xiàn),由此看來哈貝馬斯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顯然不能界定馬克思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尤其是考慮到交往行為理論在哈貝馬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的轉變實際上是和哈貝馬斯就自己的理論和馬克思理論的關系理解的轉變相一致的,或者說是和哈貝馬斯由重建到替代的轉變是相一致的。早期哈貝馬斯關注的是自己理論和馬克思理論的關系,主要是通過對馬克思的解讀表達自己的思想,試圖改變歷史唯物主義的形式來達到實現(xiàn)歷史唯物主義的目的的意圖,自然更多地關注于文本本身??墒堑搅撕笃?,哈貝馬斯就不僅僅是重建,而是試圖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范式,也就是交往行為理論來代替歷史唯物主義。這時哈貝馬斯關注的重點就不再是自己理論和馬克思理論的關系的問題,而是將馬克思理論糅合到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中去了,也就從早期的文本中心態(tài)度過渡到后期更一般的理解。
總之,如上分析,哈貝馬斯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顯然不僅僅是馬克思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因而其思想與馬克思的有關論述相悖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我們也不能因為哈貝馬斯思想和馬克思文本的相悖就否定其思想,畢竟我們要評價哈貝馬斯的思想首要的是要先正確地理解他的思想。
二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來進一步探討“重建”的含義。對歷史唯物主義重建是哈貝馬斯第一個正式提出的,但實際上已有很多人關注了這個論題,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建的方法。要么如阿爾都塞把重建理解為引進一些閱讀馬克思著作的特殊方法,并以此闡明他們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要么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范疇框架進行系統(tǒng)的澄明和重新組合的必要性,或者認為可以通過引進當代分析哲學嚴格明晰的方法來消解見于馬克思論據(jù)中的模糊性,比如德國的弗萊謝爾;英國的喬治·萊爾因也贊成從方法論的角度理解重建概念,認為馬克思的學說中存在模棱兩可的地方,但是,重建的任務不只是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增加一點嚴密性和系統(tǒng)性,因此,其主張重建概念與其說是重視在形式上使得歷史唯物主義似乎是合理的,不如說是從實質上擺脫馬克思著作中的困境,以便使它成為一種更充分的理論。
與上述重建理解相比,哈貝馬斯的重建超出了僅僅是方法論的探討,哈貝馬斯的重建術語具有一種知識界更流行的看法,即將理論拆開放到一種新的形式中。如其所言“這已經超出了只是把相同的要素重新安排一下的作法,一種本身需要修正的理論,特別是對只能由交往行為理論提供給它規(guī)范的一般原則作詳細說明”。這種重建的概念與我們上面分析是一致的,在哈貝馬斯看來其對馬克思的態(tài)度不是歷史哲學式的,哈貝馬斯將馬克思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合并在一起,并用一般的非歷史的概念看待歷史唯物主義,因此,這就決定了哈貝馬斯不可能將自己的理論僅僅只是限制在對馬克思文本的解讀之上,當他提出由交往和勞動代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時,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也就不僅僅是重建,而轉向了替代。
其實,理論重建和理論替代是相關的,甚至有一種必然的轉換關系。我們可以認為整個哲學的傳統(tǒng)就是理論之間的沖突,它們代表著一種努力,那就是為了追求真理而超越先前的思想。理論重建和理論替代恰是兩種不同的超越方式,可以說理論替代和理論重建伴隨著整個哲學傳統(tǒng)的始終。重建可以通過完善原有的理論模式獲得,而替代則必須放棄原有的模式,選擇另外的不相容的理論形態(tài),康德和黑格爾可以說是這兩種方式的代表。康德堅持認為系統(tǒng)的(systematic)和歷史的(historical)考察必須嚴格分開,理論的發(fā)展不能做歷史的處理。我們知道康德實現(xiàn)了其理論批判的哥白尼變革,從一個認識論模式轉到另一個模式,從而作為理論替代發(fā)生作用。而黑格爾則把知識看做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達到本質目標,重建以前不完善的理論,他的觀點不是為了獲得一個更好的但不相容的替代品,而是意味著將以前理論中所有有用的東西積累合并起來,用一種新的綜合方式改進他的前輩??档潞秃诟駹柕牟煌诋敶茖W分析哲學發(fā)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無論是波普的證偽理論還是庫恩的范式理論,實際上都主張科學的發(fā)展必須通過一種不相容的理論樣式的替代才能實現(xiàn)。
哈貝馬斯的理論來源十分的廣泛,總體上主要來自兩個不相關聯(lián)的領域即“德國古典哲學和現(xiàn)代科學哲學”。如上我們所論述的那樣,哈貝馬斯既繼承了黑格爾的將以前的理論合并起來,用一種新的綜合方式重復和改進他的前輩的主張,同時又繼承了康德的傳統(tǒng),那就是認為在解釋較早的知識和為自然法則提供充足先在的證據(jù)方面,采用一個完全不同的策略有著更大的優(yōu)點。哈貝馬斯的著作從總體上看就是致力于將歷史的和系統(tǒng)的考察綜合起來,在他有關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理論重建和理論替代的觀念通過不同的短語表現(xiàn)出來:早期表現(xiàn)在多年以來對理論的解釋、批判、修改的語境中,后來則表現(xiàn)在希望通過新的理論范式視角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目標而反對馬克思的觀點。何以發(fā)生這樣的轉變呢?這里可能的原因在于哈貝馬斯本人意識到了理論重建中固有的問題,我們真的能知道一個理論的“本質目標”嗎?正如康德所論述的,字母是理論精神的外象,為了把握事情本質我們需要超越字母的現(xiàn)象層面,可是在康德看來,本質是存在于可能的經驗之外的,是不可知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對于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比如歷史唯物主義,對它的理解可能是完全不相融的,在原文的背景下我們可能拒絕一些建議,但是卻很難確立一個唯一正確的理解。在黑格爾那里,這一問題導致了黑格爾本人將改進以前觀點的努力從把握本質目標的宣稱中抽象出來,可問題并沒有解決。也許正是這一困境的存在,哈貝馬斯后來果斷地從理論重建轉向了理論替代。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理論替代和理論重建是不可以截然分開的,哈貝馬斯從理論的重建到理論的替代的轉變并沒有改變他的初衷,那就是不停地完善歷史唯物主義,改變的只是他完成這一任務的方式和他所利用的不同的靈感資源。
哈貝馬斯是個有抱負的理論者,在他眼里也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只是自己理論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或者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的本身只是展現(xiàn)自己理論的平臺,當自己的理論成形了,也就放棄了歷史唯物主義。但無論如何,哈貝馬斯的理論研究的方法確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參照,重要的不是我們是否堅持了某種理論傳統(tǒng),而是我們是否通過無論導向哪里的證明去揭示了真理,我想這是任何學術努力的一般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