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說:“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是人生的快事,“不過這話得保留一半,許多‘快事’,只是在回憶中這么說,至于在現(xiàn)實中,也是苦多樂少,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快意的”。話雖如此,讀者對他的欣羨可不會減少半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腳下的萬里路始終沒能邁出那幾張薄薄的書頁。我們被他人的文字帶到不知名的遠方,和那些陌生的人與事發(fā)生一種奇妙的聯(lián)系。最終,我們懷抱著對彼處的向往,慢慢習慣于滿足這種特殊的紙上旅行——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幾本好的游記。
幾乎所有的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后,都會有“言說”的沖動。想告訴別人我們看到了什么,旅程中又有怎樣奇妙的遇合,然而要說得好,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將所見所聞移到紙上,會發(fā)現(xiàn)紙上的風景是那樣枯燥乏味,連自己也失去了回味的興趣。
正因如此,在讀到好的游記時,我們會暗自慶幸,立刻做好準備,要和作者一起出發(fā),信賴他,借他的眼睛去看外面的世界。好的游記,不僅僅帶我們游覽壯麗山河,它帶我們發(fā)掘風景背后的故事,歷史人文、風俗掌故、上下古今都移于文字之中。再苛刻一點,我們于一本游記要求的還有“人”,這也許是游記和導游書的最大區(qū)別。作者在旅程中的個體感悟,是游記的“靈性”所在,有了紙背后的這個“人”,我們就擁有了一份別具一格的“解說詞”。《畫旅筆記》便是這樣一本游記。
知道葉淺予的名字,是通過他畫筆下那對活躍于20世紀30年代的漫畫明星——王先生和小陳。一個多世紀之后,王先生和小陳還不辭辛苦地帶著我們一趟趟地回到老上海,去看那在現(xiàn)代人心目中神秘而繁華的都市世俗人生。與這種跨越時空的旅行不同,《畫旅筆記》是葉淺予現(xiàn)實中的旅途隨筆,書中收錄了畫家從上世紀40年代到本世紀90年代的11篇游記。
對畫家葉淺予的信任并不能直接移植到“作家”葉淺予身上,在這方面,我們上過的當并不少。不過,葉淺予給出的《畫旅筆記》基本讓人滿意,他的文筆有自己的風格,平實的白描手法,其簡單、洗練、幽默處也許得益于作畫技法的啟發(fā)。其中最吸引人的,當屬作于民國三十四年的《打箭爐日記》,這是作者去西康藏民居住區(qū)采風時的旅程日記,異域的風情和人生在流暢的筆觸下別具魅力。
如果說《畫旅筆記》從文字上說還有欠缺的話,那么葉淺予的“畫”也足以彌補?!懂嬄霉P記》中收錄了大量畫家旅途中的速寫、素描和其他畫作,以“圖”證文,是近年來的一種流行。葉淺予的旅途“繪本”,將文與畫結(jié)合,給予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日本的妹尾河童,在自己的游記中加入大量的繪畫,他以一種精細寫實、關(guān)注細節(jié)的畫風將讀者帶入更真實的旅行體驗。葉淺予的“繪本”有所不同,他的畫筆更加隨意大氣,寥寥幾筆,捕捉旅途所見人物或風景的“神”和“氣”,葉淺予稱自己在1930年代末開始越來越傾向“中國畫”,向張大千學習中國畫技法。這種畫風的轉(zhuǎn)變在《葉淺予畫旅筆記》中體現(xiàn)的相當明顯:身為癮君子的滑桿夫、威風凜凜的藏獒、寬面大耳的活佛,姿態(tài)曼妙的民族舞蹈、極盡線條流動之美的“飛天”壁畫……文字所不能傳達的,葉淺予借助另一支筆帶到我們面前。
還等什么呢?隨《畫旅筆記》出發(fā),行你的紙上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