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己教授的這本書叫《我的“三角地”》?!叭堑亍闭?,即福州、北京、廣州之謂也。黃先生出生于福州,青少年時常穿梭于福州的“三坊七巷”,自然對故鄉(xiāng)的風情民俗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而長大后有幸到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求學,畢業(yè)后又留校任教20多年,這樣黃先生雖人在廣州,卻“離了北大說北大”,與北大在“精神上”反而“越來越親近了”。及至中年以后,黃先生又南遷到廣州的中山大學任教,于是迷上了廣州的“白果粥”和“豬腸粉”,在不經(jīng)意間甚至還成了一個粵菜的“美食家”,由此可見他是一個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學者。
黃先生自由隨意、率性任心一路寫來,所寫之事情看似“碎屑”,其實都是經(jīng)過感情浸潤過的“干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良知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和精神漫游的線索。
與大多數(shù)“學者散文”一樣,《我的“三角地”》也是一本回憶性的散文,只不過他的回憶不是局限于生活的表層,不是照相式的追憶逝去的的人和事。他的回憶既是清理與選擇、連接與挖掘,更是以現(xiàn)實為觀察點,賦予歷史以意義。于是我們看到,在《我的“三角地”》中,黃先生既真切細膩地描述了北大許多如雷貫耳的著名學者如吳組緗、林庚、魏建功、楊晦、王瑤等的生活軼事和治學態(tài)度,追憶大學時代許多“遠去的美麗”,比如55級北大學生那種既崇高純潔,又愚昧盲從;既“敢把皇帝拉下馬”,又尊重師長執(zhí)著于學術(shù)的青春浪漫,同時還反思造成這一切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土壤,包括一系列政治運動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
黃先生在回首這些往事時,總是力圖擺脫個人的恩怨,力圖超越感性和個體經(jīng)驗的層面,而是從理性的角度去省思“三角地”里的人和事,并盡量保存著那一代人真實的生活面影。這樣,這些作者自謙為“碎屑”的往事,才如此地帶著理想浪漫的光澤,又是一些能刺痛人心的的回憶。也唯其如此,這些回憶才具有“文學史”和“思想史”的雙重價值。
黃修己用他的書祭奠了一個時代,祭奠了“沒有的一代”的一代人。誠如他自己所說:這是“沒有賬本的一代”,是“沒有憤怒的一代”。他們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屢遭不幸命運的打擊,但他們?nèi)匀怀踔圆桓模拍畈蛔?,有怨無悔。也許,我們可以說這一代人過于迂腐和馴服,但他們那種雖九死而不悔的學術(shù)態(tài)度和學術(shù)執(zhí)著,同樣顯示出一種人格的力量。我相信,隨著這一代人的漸去漸遠,這種精神和人格將愈來愈顯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