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是用計算機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圖像等多種不同類型媒體信息的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是在原來的教學系統(tǒng)中增加了新的元素———多媒體課件,由此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
多媒體信息容量大,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形、靜止的畫面以及活動影像的相互補充和作用,以其豐富性和表現(xiàn)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趣味。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獲取信息、參與學習,以此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引發(fā)其想象和聯(lián)想;可以使知識多層面、多角度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原來不便展示的資料和難以用語言傳達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把平面的知識立體化、靜態(tài)的內容動態(tài)化;可以為同類作品、不同風格作品作比較分析,為各種資料的引證提供極大的便利。不同的表達方式互相作用,形成張力,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改善了教學的氛圍,能夠促使學生較快地、準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只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特點,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教學輔助系統(tǒng),形成本課程的特點,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
多媒體運用的成功與否,還要看其設計是否能有效地運用于教學理論,并且從課程的實際出發(fā)有效地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的藝術,不像美術、建筑、音樂等有現(xiàn)成的圖像、聲音資料,也不像理工科的課程有生產過程、機械圖形可展示,一般也不需要表格圖例的分析,因此,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難度大,很容易流于“板書搬家”。所以,需要教師搞清楚,對于語文課來說傳統(tǒng)媒體不易表達,需要教師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我把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追求定位為:形象、美、發(fā)揮藝術的綜合功能。于是,我就下功夫搜集與作品有關的或以某一作品為題材的圖片、錄像、繪畫、篆刻、朗誦、戲劇、電影資料,根據(jù)需要對各種素材進行剪裁、美化、組合。例如,講《孔孟語錄》時,用國畫和木刻作品表現(xiàn)孔子生平事跡,用篆刻展示語錄內容,用孔廟、孔府的錄像表現(xiàn)孔子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將這些形象的東西與理性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講《再別康橋》時,在劍橋風景的轉換中播放配樂詩朗誦,將學生帶入那個時代和如畫的情景中去感受詩人的情緒情感、獨特的氣質與藝術造詣。學習《滕王閣序》時,將滕王閣的來歷、多次廢興的歷史以及當代重修后的建筑形象展現(xiàn)出來,為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提供想象的支點,同時打出作者寫的滕王閣詩,比較兩種文體在描繪形象、表情達意上的差異。在講授《長恨歌》時,則通過電影片段表現(xiàn)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不僅使作品內容形象化,而且還可以比較文學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不同特征和表達效果。教師通過各種藝術形象表現(xiàn)語言作品的內容,使學生在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自然地領略了其他相關藝術門類的特征與風采,增強藝術教育的綜合功能;追求視聽效果的美感和感染力,以期與大學語文情感的、審美的教育內容相配合。
制作多媒體課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和授課方式。教師在備課中,寫出講稿只是有了一個腳本,然后要在講稿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哪些內容用哪種手段展示?怎樣展示?文字與畫面、圖像與聲音的順序如何安排?怎樣轉換?背景顏色、字號大小、畫面構圖是否協(xié)調美觀?視覺聽覺效果是否良好?每一種媒體元素對表達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起什么作用?都需要逐課進行設計。此外,課前教師還要在計算機上再一次備課,對內容的組織結構、如何交錯使用各種媒體、怎樣使演示與講解相得益彰,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應用自如、協(xié)調流暢,使自己的語言、動作和表情與課件的圖、文、聲、像達到和諧統(tǒng)一。教師要付出數(shù)倍于以往備課的時間、精力、辛勞和努力。這種艱辛的回報就是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深化、教師自身現(xiàn)代教育技術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
多媒體教學必須適應大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與其他的方式、方法有機結合,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教學效益語文教學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突出特點是精神性。物質性、技術性的東西可以通過某種交換或轉讓的方式而直接擁有,而精神性的東西是不可轉讓的,思想的財富只能通過思想的方式去繼承和受用。精神建構過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須由學習者自己去領會,必須經過主體的心靈體認來完成。電腦的“聰明才智”不能代替學習主體的心靈感悟。語文教學與研究對個人的意志、悟性、情感及想象力有較大的依賴。從這個意義上說,先進的技術手段不能代替施教主體的作用。教師在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如何分析資料、如何理解和認識問題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準備的過程中,要對專業(yè)知識進行篩選、提煉和加工,要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還要熔鑄人生閱歷所賦予的悟性、社會經驗所賦予的深刻,從而配置出一份“營養(yǎng)餐”。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把握語文教育不同于科學教育的特點,那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語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喚起學生的經驗,使學生生成意境,找到人文道理的感覺,對歷史、社會、人生進行心靈的把握。通過實際,形成個體人文知識的基本積累,將優(yōu)秀文化孕育的人文精神內化為精神品格,從而去實現(xiàn)思想創(chuàng)造和自我塑造的目標。教師的學識、智慧和情感是計算機無法代替的。
不同學科的教學對技術的依賴程度和依賴的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人的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比其他學科更高的含量。我們應該科學地認識和正確地把握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技術因素和人的因素,并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從而產生出超越原有模式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需要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指導,需要現(xiàn)代教學方法的配合,不能以教學手段的改革代替教學方法的革新與探索,也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學藝術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的作用。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深化。教師的教學藝術可以全面整合教學內容和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另外,還要注意到,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而課件具有程式化的特點,在應變上有弱點。這就需要教師既要精心制作課件,又要不被課件所局限,要根據(jù)課堂上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靈活調整講授方式,隨時與板書相結合,保證教學的實際效果。甚至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留一些內容隨手板書,形成不同媒體的轉換,引起學生新的注意,或留有思考的時間,以便學生消化、感悟。因此說,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象征的板書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在眾多的教學媒體中,無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現(xiàn)代的,都有其相應的功能,同時也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局限性,必須有機結合。
現(xiàn)代技術只是一個橋梁,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對課程的鉆研和對學生的愛心是教學質量的保證?,F(xiàn)代語文教學只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于一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習者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