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天習慣有模有樣地沏壺茶,龍井和碧螺春無所謂,質地要好一點,我更喜歡茶葉在溫水里變得飽滿的過程,和注入白瓷杯相襯后那種賞心悅目的淡綠,讓人感覺擁有很多?!睙o意間又翻到了若干年前的一段文字,把它端詳了幾遍,仿佛因為對生活的深入,此時的心境彌補了當時涂抹這段文字時由于牽強思考的緣故而形成的缺失。
茗客和酒人,似乎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味道。我為好酒者,對茶無什么研究,也談不上什么雅興。據李漁說,如果席上有不熟識的客人,不知其酒量深淺,可以拿果子和點心來試他。如果頻頻取食,那此人多半偏愛喝茶;如果對果點無甚興趣,那此人多半是嗜酒之徒。參照自身我確屬于后者,即便回想所遇的類似場景,周圍之人也基本被他言中了。而我現(xiàn)在每晚撫摸文字時也已養(yǎng)成沏上一壺茶的習慣,但說附庸風雅也無妨。但喝茶時仿佛一股春天的暖流在心底游走與涌動,我把這種感覺稱之為“內部的春天”。于是逐漸迷戀起“一旗一槍,綠如碧玉”并接近它所能帶來的恬靜時,我已深知,飲酒是陶醉于酒中的一份坦蕩天真。品茶是享受茶中的一份從容恬淡,歲月與心境經磨合交融后,“七碗生風,一杯忘世”已不再是無質量的抒情。
盛唐,尤以陸羽《茶經》問世后,飲茶很快成為無論貧富階層都開始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安枵?,南方之嘉木也”。陸羽把野生茶樹鎖定為祖國的南方植物。這種植物多年生,四季常綠,“有兩人合抱者”,其“葉如枝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棕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如此植物我還真未見過。我出生的這片具有共性的土地不缺優(yōu)質的茶葉(金壇的雀舌和茅山青鋒,溧陽的壽眉和翠柏,宜興由于曾歸常州府管,產的陽羨也被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列為“常州陽羨茶”,除故鄉(xiāng)龍井他認為可飲的還有武夷茶、洞庭君山和常州陽羨了)。曾數次與詩人馮光輝先生到過溧陽天日湖畔的“幽香茶園”小坐。溧陽位于蘇南平原南部、宜興西南一帶。南部為低山區(qū),屬天目山脈延伸,山勢較為陡峭;西北部為丘陵區(qū),屬茅山余脈,岡巒綿延起伏;腹部自西向東地勢平坦。為平原圩區(qū),北亞熱帶季風氣候使這片土地干濕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在這里我見到的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
在頗具古色古香的“幽香茶園”靜坐,遠眺丘陵地帶一畦畦茶樹被雨水洗得綠亮,如此背景下近睹杯中香茗,不失為一幅江南煙雨秀色的縮影,實有孫一元“平生于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的心境,不由心曠神怡。據詩友陳志舜先生講,天目湖是一個生長好茶的獨特的小氣候,這與大氣、水、土壤、自然生物都有關系。幽香茶園所施的肥料,是南京農業(yè)大學為茶園研制的有機肥,沒有人工合成的化學元素,如此才能生產出優(yōu)質的有機綠茶。采下來的茶葉,經過在無菌車間里攤放,改傳統(tǒng)的鐵鍋人工揉捻。為更科學衛(wèi)生的滾桶、微波殺青:在經過理條、壓扁制作成形后,還要進行一遍人工挑揀,一芽一片,均單獨成形,帶片、帶根、形狀不是太美觀的芽葉,都要挑去。溧陽地脈水土優(yōu)異,用天目湖水沖泡出來的“幽香蘇茶”,具備明顯而特別的香味:一是燒熟后的板栗香味、二是桂花的香氣、三是菱香等江南特有的自然香型。香性本有天賦,加上后期細制(溧陽“幽香蘇茶”屬于翠柏扁型茶,制作時將茶葉的香氣壓制到內部,正所謂斂芳馥以期悠長),清香余裊,真可達“幽香”的境界。
“茶為食物,無異米鹽”,茶葉本就是集天地靈氣的植物,所以長久以來我對它們保持一種敬畏,我無數次嘗試著去感受它們所汲取的風霜雨露之精華,以及一方水土滋養(yǎng)它們的力量,卻收獲頗微,所以喝茶時較為心虛,權當潤喉。一如被袁枚所鄙視的士大夫,入官場便吃煮茶,不得要領就像吃檳榔似的。
《紅樓夢》中賈母到攏翠庵喝茶。乖巧的妙玉道出了品茶的幾道要素,好茶、好水、好茶具、好情景,還有懂得沏茶與茶文化的人。結果妙玉不但纖手奉上火候到位的茶,還配上云龍獻壽的茶盤,道此茶名為老君眉,圓滿了添福添壽之意,哄得賈母好是開懷,提及此例,我想說的是我對“幽香茶園”的向往:一是在現(xiàn)代的中國名茶形成的六大類別(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和磚茶)中我偏喜綠茶,“幽香蘇茶”以一江蘇的“蘇”字更為我感到親切;喝茶得配合適的茶具,雖然皮日休的《茶具十詠》里“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里還有好幾件是我不知道東西,但各方家首推宜興紫砂壺必有其道理,“茗注莫妙于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宜興與溧陽可謂鄰居;中國五大泉水歷經時世變遷,活泉水早已名不副實,溧陽的天目湖卻依然保持著其江南第一秀水的那份清澈和純凈,天目湖的水泡上一杯天目湖的茶,頓時茶香四溢,沁人心脾。綜這幾要素,不可不謂天時地利。
我倒無需過于精致。稍有閑日,我依然想邀兩三好友到幽香茶園小憩,白瓷杯(對于我比紫砂壺更習慣)、一小撮幽香翠柏、加上天目湖之水,在尚存田園牧歌氣息的依山傍水之地,洗一洗內心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