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吉祥瑞氣之象征,一向為國人聽尊崇,其原本為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標志,集飛禽走獸、海潛于一身。因此,幾千年來,龍演化為常用的裝飾題材,普遍出現(xiàn)于玉器、銅器、瓷器等器物上。瓷器上以龍為裝飾,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宋代以后龍紋裝飾出現(xiàn)漸多,至青花瓷器燒造成功,瓷器上的龍紋大增。龍紋很少單獨使用,傳說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故龍紋常與云紋、火紋、水紋襯托配合,體現(xiàn)其登天潛淵之特性。明清兩代是龍紋的全盛時期,紋飾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繪方法,亦有用印花、刻劃等工藝技法制作。除了云龍紋、龍鳳紋、海水龍紋外,雙龍趕珠、雙龍戲珠紋在明清兩代更加盛行。在常熟博物館的藏品中,就有許多以龍作為主題紋飾的瓷器,尤其是明清兩代瓷品,本文謹介紹幾件龍紋官窯器,并談談對它們的認識。
明萬歷五彩雙龍戲珠紋扇盒
此盒長33.8厘米、寬10.3厘米、盒身通高9厘米,上蓋惜已缺失。扇盒外觀沉穩(wěn)大方,釉面乳白瑩潤,盒口沿部施紅彩,主題紋飾彩繪雙龍戲珠圖案,雙龍間飾以五彩云紋。盒兩側分別彩繪正面龍各一條。正面龍的出現(xiàn),乃為嘉靖、萬歷朝的典型特征。底部施滿釉。釉色清白光亮。以青花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一行橫式楷書款。
明代自宣德年間燒制出五彩瓷器,歷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萬歷時五彩的制作達到了鼎盛時期,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堪稱空前絕后。而且此時的器型最為多樣,幾乎所有的日常實用器和陳設品都可以在瓷器中見到,此件五彩雙龍戲珠紋扇盒正是當時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萬歷時期的瓷器大多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guī),但這主要針對民窯而言,此件扇盒修胎規(guī)整,厚薄適度,紋飾布局滿密,五彩色彩對比強烈,由此考證此盒當為明萬歷朝官窯瓷器無疑,且底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一行款,在萬歷官窯款識中比較少見,因此,此扇盒為我們研究萬歷官窯款識提供了實物依據。
清順治醬色釉暗刻云龍紋盤
盤口徑21.3厘米、足徑12.2厘米、高3.4厘米。撇口、圈足,盤內施白釉,釉色白中閃青,釉下暗刻海水云龍紋,龍形雄壯威猛,長須飄拂,圓眼怒睜,龍尾上翻,龍頭在下,作奮起直追前方火珠狀,四周則環(huán)飾海水及如意云紋,所刻圖案線條簡潔,刀法嫻熟,龍身與云紋交織在一起,龍身似隱似現(xiàn),整個畫面顯得生動活潑。盤外壁施醬色釉,口沿刷一圈醬黃釉,底部以青花書“大清順治年制”六字兩行豎式楷書款。
清初,順治執(zhí)政時,全國形勢極為嚴峻,戰(zhàn)火還在全國燃燒,財政極度困難,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要想完全恢復御窯廠的大規(guī)模生產似乎不太可能,所以制瓷中心的景德鎮(zhèn),瓷業(yè)一度處于衰落蕭條狀態(tài)。據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記載,順治燒造御器始于順治十一年(1654)。因而傳世順治官窯瓷器很少,精細程度不高,主要燒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黃釉、醬釉和茄皮紫釉等幾個品種。其中青花瓷器占主流,單色釉瓷可謂鳳毛麟角。上文所說的順治醬色釉暗刻云龍紋盤,成型工藝較為精細,造型端莊古樸,醬色釉面晶瑩透亮,紋飾線條優(yōu)美流暢,底足足根斜削呈銳角,并留有少許粘砂,仍具晚明特征,款識書寫也具有明代遺風,柔中帶剛,書寫排列不夠規(guī)整,但書體近瘦金體而顯得蒼勁有力,特別是“大”和“年”字與傳世極少的崇禎帶款器筆法如出一轍,而與康熙官窯器款大相徑庭。順治朝雖然短暫,但制瓷工藝積累的基礎并不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恰為以后的康熙瓷器的高度成就打下了基礎。清雍正斗彩云龍紋杯
該杯口徑9.3厘米、足徑405厘米、高6.8厘米。直口圓唇、深腹圈足,杯外壁進口沿處飾雙藍圈一周,底部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寬,字體秀麗工整。杯腹部繪兩條蛟龍星馳在云海之間,龍前方均有一寶珠,作奮起追趕樣。龍、云紋樣均用青花勾勒輪廓線,再填以紅、黃、綠等彩,色彩柔和而不艷,形成青花和彩色相配的完美紋飾。
關于斗彩有多種解釋,稱“豆彩”是指其綠色之青翠如豆而言,稱“斗彩”是因其色彩繽紛爭奇斗艷,稱“逗彩”取其拼逗彩色之意。廣義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瓷工藝,以嬌艷絢麗名重一時。
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斗彩瓷器的發(fā)展有二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明中期的時成化朝,其時作品小巧秀麗動人。雖然以后歷朝亦有斗彩器的制作,但總體成就不高。只有到清代雍正時,才有較大幅度的突破。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雍正皇帝的偏愛,據造辦處3323號檔案載:“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來成窯五彩瓷冠一件(無蓋)……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精細里改畫?!?/p>
把釉上彩與釉下彩不填斗的五彩技法同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填斗在一起的斗彩技法區(qū)分是在稍晚成書的《南窯筆記》中,而在當時的宮中均將斗彩沿用“五彩”舊稱,所以從上述檔案中,不僅透露出雍正對成化斗彩的興趣,而且還表達了他個人對那件作品的不甚滿意處;也正是為了滿足皇帝的愛好和需求,雍正一朝的官窯斗彩器物達到了美輪美奐的地步。
該件斗彩云龍紋杯胎質細膩,白釉瑩潤,紋飾布局簡潔幽雅。此外,杯底所落三行六字款也頗為少見。常見的多數為二行六字款。1983年中國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親蒞常熟文管會鑒賞藏瓷時,曾摩挲此杯良久,并告知故宮博物院也藏有同樣器物,很有研究價值。說明此杯并非一般的雍正官窯瓷器,而應屬于皇家御用之物。
清乾隆青花礬紅云龍紋盤
口徑16.6厘米、底徑10.1厘米、高3.6厘米。撇口圓唇、淺腹圈足。器內近口沿處飾青花如意云紋一周。盤內心以礬紅料繪紅龍條,龍周圍有紅云、青云點綴。盤外壁繪有兩組云龍圖案,一龍回首曲體、凌空飛舞,另一龍利爪肆張、剛勁有力。龍紋上下均飾有流云紋,使嬉戲追逐的兩龍的矯健身姿得到充分展現(xiàn),整個畫面疏密有致,筆意自然流暢。
青花礬紅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礬紅又稱珊瑚紅,使用氧化鐵為著色劑,再氧化焰窯爐中以900℃左右烤燒而成,其制作技術要求較高。
此件青花礬紅云龍紋盤釉色細潤光亮,白中閃青灰,造型沉穩(wěn),繪畫線條流暢,構圖嚴謹,青花色調藍中泛紫,濃重鮮艷,和龍紋的紅色相映成輝。底部以礬紅料書“彩華堂制”四字二行豎式楷書款。
彩華堂器,傳世不多,按其繪制和燒造質量,應屬景德鎮(zhèn)官窯產品。但目前對此器存在著二種觀點,一是其為乾隆御制品;二是屬于乾隆時期王公貴族指定景德鎮(zhèn)御窯廠按照官窯是樣燒造的私家堂名款器,因其質量不在官窯之下,而被冠以“官古窯”器。乾隆時期正值清代盛世,此際政局穩(wěn)定,國力強盛。景德鎮(zhèn)官窯的制作,直接受命于皇帝控制。據有關資料載,乾隆皇帝曾下旨,讓當時負責景德鎮(zhèn)窯務的唐英把有些選落的次貨,在景德鎮(zhèn)變價出售,以免形成浪費。對此,唐英認為不妥,他在翌年四月二十四日以及同年七月七日連上奏章認為:“以選落之次色內,有黃器并五爪龍等價,民間未便應用,似宜仍運進京添補富裕?!鼻〉酆髞碚J為有理,同意將官窯次品仍送交廣儲司,按冊查收。從上可知,清代官窯的制作和管理是相當嚴格的,因此像此件彩繪云龍紋“彩華堂制”款盤,本人認為非官窯器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