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基業(yè)常青的企業(yè)至少在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好雇主。
如果你陷入困境,并必須從健康、友誼、金錢、聲譽、才智這幾個背囊里重要的東西中,選擇一些放棄,你會怎么選呢?第一個放棄的應該是金錢吧,經過艱難的心理斗爭第二個你可能選擇了友誼,另外的人則可能會選擇聲譽,還有人可能選擇才智。一般來說健康是要保留到最后的,因為人們說,在人生里面,所有的元素都是一個個“0”,而健康是最前面的那個“1”,沒有這個“1”,其他都是扯淡。這是一個心智正常的普通人一般情況下的選擇。但顯然,這只是一個假設情境下的理性選擇。
其實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大部分人的實際選擇會與剛才的理性判斷大相徑庭。最不重視、最先放棄的反倒是那個“1”——健康,才智和金錢一般是抱住不放,因為那是在如今這個社會里獲得認可的本錢。
如果將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假設為一個企業(yè),在眾多利益相關方里,企業(yè)會把誰看成那個“健康”呢?股東、客戶、員工、供應商等等哪個說起來都非常重要,企業(yè)會如何選擇呢?眾多調查和實際的案例說明:當企業(yè)面臨困境的時候,最輕易被放棄的,是員工!
員工是企業(yè)的“健康”指標
企業(yè)對員工的態(tài)度和個人對健康的態(tài)度非常相似。
企業(yè)的管理者們會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說:你們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我們的上帝,才是我們的飯碗,才是我們的身家性命。說這番話的時候,對所有的其他利益相關方,他們的態(tài)度都是謙恭的,因為誰都可以以各種理由制約他——除了面對員工。在所有的利益相關方中,只有員工是可以被管理者控制、管轄、命令的,正如每個人對自己的健康認為的那樣。
在企業(yè)的實際運作中,股東的利益當然不能損害,顧客永遠不能得罪,供應商的關系要搞好,破壞周邊環(huán)境還有政府管著呢,這些關系都是剛性的。只有員工的利益是彈性的。于是,在大部分處于成長期的企業(yè)中,員工利益常常被當作可以隨時進行犧牲的因素。資金鏈吃緊的時候,拖欠員工工資;質量或服務出問題的時候,處分員工;任務多的時候,無休止的加班。對于大部分公司,遇到困境犧牲員工利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當然這也就成為大部分企業(yè)永遠不可能長大的原因。
健康的企業(yè)往往是好雇主
只有那些擁有足夠遠見,心懷遠大理想和堅韌性格的人才會足夠理性地,在任何條件下都將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我們看到那些真正基業(yè)常青的公司都是求職者趨之若鶩的好雇主,而他們都是把員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始終堅持的雇主,由此也成就了他們在員工和潛在員工(求職者)中的雇主品牌。
“以人為本”已經成為企業(yè)家們的口頭禪,但這個“本”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有的企業(yè)家僅僅是把員工當作“成本”——既然人力是資源,當然也是成本。于是結果就是不斷地削減成本。但也有企業(yè)家把員工當作“根本”,也就是說員工是企業(yè)存在的理由。獲得“2006CCTV年度雇主調查”年度十佳雇主名譽的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濤曾經對筆者說:其實,現在我是在為奧康的15000名員工打工。不知道他的員工們是否認同他的說法,但就我的理解:這個態(tài)度,很可能就是他把一家小鞋廠做到今天這樣規(guī)模的主要原因。
摩托羅拉、李寧都是“2006CCTV年度雇主調查”的獲獎企業(yè),摩托羅拉為哺乳期的媽媽提供了專門的房間和冰箱,員工做義工可以得到更多時間的帶薪假。李寧公司的青年員工們在工位上跳著歡快的健身操,在會議室里員工對總經理提出相當尖銳的意見。這些細節(jié)映射的是企業(yè)長期關注員工,真正以人為本的企業(yè)文化。
商道即人道。任何企業(yè)的崩潰都是從人心渙散開始的。而企業(yè)的基業(yè)長青,最終來自于人心的凝聚。
(本文作者系“2006CCTV年度雇主調查”節(jié)目總導演,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對話》欄目主編。作者就雇主品牌的專欄文章將在《中外管理》連續(xù)刊載,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