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蘇萬青
北京市歷史特級教師,北京市學科教學骨干教師,北京市中小學學科德育優(yōu)秀教師,房山區(qū)“十佳教師”,房山區(qū)先進工作者,房山區(qū)學科教學帶頭人,房山區(qū)師德標兵,房山區(qū)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房山區(qū)優(yōu)秀教師,房山區(qū)優(yōu)秀黨員。
蘇萬青,20世紀80年代畢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本科學的是歷史專業(yè),碩士攻讀的是歷史文獻學。畢業(yè)后,她先后在寧夏大學、石油物探局子弟學校任教,2000年應聘到北師大良鄉(xiāng)附中至今,現(xiàn)為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蘇老師到附中工作的時間總共不過6年,但其所取得的成績多少令人詫異:
6年中,蘇萬青連續(xù)帶了六屆高三畢業(yè)班,她所教的學生歷史高考平均分在本地區(qū)一直名列首位。自2001年兼任學校文綜組組長以來,她與該校政治、地理教師密切協(xié)作,使附中學生文綜高考連創(chuàng)佳績。以近3年文綜平均成績?yōu)槔?004年超過市平均分41分,2005年超過市平均分43分,2006年超過市平均分41分。她做班主任,工作成效也同樣顯著,所帶班級被評為區(qū)優(yōu)秀班集體。她重視教育科研,取得了多項成果。
因工作出色,6年中,蘇萬青先后被評為區(qū)級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黨員、師德標兵、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學科教學帶頭人、北京市學科教學骨干教師、北京市歷史特級教師、區(qū)“十佳教師”等榮譽稱號20來項。那么,蘇老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其謎底是什么?讓我們試著進行如下解碼。
做學生人生旅途的導師
蘇老師對教師的含義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教師應是學生人生旅途的導師。她甘愿做這樣的教師,并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努力著。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蘇老師既重視學生近期目標的實現(xiàn),又顧及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她十分欣賞一位教育家說過的話:“素質教育的成果,就是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后,還留下的對他一生的發(fā)展有用的東西?!碑斠晃划厴I(yè)生告訴蘇老師,至今還牢記她曾講過的那句話“要學會做人,要學會自己學習”,并在實踐中得以運用時,她感到由衷欣慰。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她把全部的愛傾注給學生,無論學生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她都竭盡所能進行幫助。當學生生病住院時,當貧困生出現(xiàn)經(jīng)濟難題時,當學生出現(xiàn)思想障礙時,總能看到她的身影,感覺到她熱情的目光。她尤其關注“后進生”,她認為做好后進生的工作正是教師工作價值的體現(xiàn)。
為了做好“人生旅途的導師”,蘇老師除言傳身教外,還始終不忘汲取營養(yǎng)、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育人本領。據(jù)2002年統(tǒng)計,一年中她參加的各種教育教學講座類的進修學習就多達200多學時。
把課堂教學作為研究的對象
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像蘇老師這樣一位前后教了12年高三畢業(yè)班、講了15年高中歷史課的資深教師,備一節(jié)好課應當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蘇老師不這樣認為,她說:“準備一節(jié)好課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到現(xiàn)在為止,我還沒有認為我哪一節(jié)課自己特別滿意,包括已經(jīng)存入國家基礎資源庫的兩節(jié)錄像課?!?/p>
蘇老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給高一同學講課,自認為課前準備充分,于是精神飽滿地走進這個班的教室。但在講課中卻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不怎么愛聽。雖然是少數(shù)學生,但我還是感到很遺憾。課后我就開始反思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終于終于找到了那幾個學生不愛聽的原因。”她說,每年帶高三,不能說每節(jié)課都是精益求精,但每節(jié)課都必須重新準備:去年是怎么講的,面對今年的學生和今年的高考,這節(jié)課應該怎么講?通過什么樣的情景和方式讓學生聽得更有興趣?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怎樣滲透?在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怎樣引導學生?
她認為,備課認真不認真效果肯定不一樣。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她主張一要研究課堂,二要研究學生,三要研究教材。
“要研究課堂。因為課堂具有生成性,任何一節(jié)課都是千差萬別不可重復的。你認為這么講學生可能比較容易接受,實際可能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如果學生接受的情況與預期情況不相符,你就要考慮:是原來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沒有學好?還是他學得好你沒講出新東西?或是你講得太死板了他沒聽明白?這些問題都要考慮到。所以課堂上師生間的反饋很重要。”
“要研究學生。一是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學論教。二是要研究課前預習情況,從中可以了解學生對哪部分知識感興趣,是否抓住了要點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三是要研究學生對教師授課的反應,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傊?,要做到真正地關注學生?!薄耙芯拷滩?。對教材的學科知識體系要準確理解,不僅要對高中階段教材的宏觀把握,還要對整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科教材之間關系有整體了解。”
正因為蘇老師把課堂教學作為研究的對象,因而她的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示范性,有些課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她所執(zhí)教的《新時期中國城鎮(zhèn)化問題探究——以良鄉(xiāng)地區(qū)為例》錄像課,以及所點評的兩節(jié)錄像課均由北京教科研網(wǎng)臺中心拍攝,已收入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并在全國播出。
長期的學術探索和教學研究造就了她較強的科研能力。她先后參與了三項市級教育教學課題的研究,先后在《北京教育》、《中學歷史教學》、《中國考試》、《中學文科參考資料》等10余家公開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獲市級一等獎以上的論文10余篇,主編的著作有《史料·史法·史識》(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等書籍10余部,約150萬字。
教學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實實
說到高三教學的成績,蘇老師有著深切的體會。她認為,高考最后的結果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因此,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每一步都要扎扎實實地做好。她尤其強調了如下三個“關鍵”,即:教學計劃關鍵在于落實;教學內容關鍵在于基礎;教學研究關鍵在于具體。她說:
“教學計劃關鍵在于落實。宏觀上講,高三教學的幾個階段怎么搞,帶過高三的老師都知道,而且都有自己的教學計劃,然而到了實施過程中往往被忽略了。其實,計劃落實起來比較困難,但十分關鍵?!?/p>
“教學內容關鍵在于基礎。任何時候高三教學都不能超越學科基礎知識——這點很重要。比如歷史,教學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把體現(xiàn)學科思想、學科目標的基礎知識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每一節(jié)課中,而不能將這些帶有本質性的東西丟到一邊,去做大量的練習題。因為,學生的學科基礎學習是素質教育下高考測試的基本要求?!?/p>
“高三教學研究關鍵在于具體。在把握宏觀的基礎上,搞好微觀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基礎知識起決定性作用,那么有研究沒有基礎知識的教學,研究是否深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p>
上述指導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蘇老師的日常工作中,同時也深深地感染著她的同行們。在她所負責的文綜組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即 “閱卷不過夜,講評不過天”。意思是說每次學生考試或測驗之后,教師須在當天完成所有閱卷工作,并于第二天向學生進行試卷講評。目的是趁熱打鐵,及時反饋,求得最佳效果。就此,她的同事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模擬考試后,蘇老師像往常一樣,通知所有文綜組的閱卷老師到集中地點進行閱卷,計劃晚7點吃飯。但是到了7點閱卷工作并沒有完成,于是用餐時間就推到8點。到了8點,還是沒有完成。就這樣,一推再推,直到晚10點閱卷各項工作包括分數(shù)統(tǒng)計等都完成后,大家才吃晚飯。雖說老師們很辛苦,但大家心里踏實,因為自己的學生會因老師的努力而進步。
每每談到這些,蘇老師總是謙虛地說:“文綜組的工作是大家做的,是老師們的支持和協(xié)作的結果?!?/p>
問及被評為特級教師后的感想及打算,她表示:特級教師只是一種稱號。自己會一如既往地將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教學實效突出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并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p>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