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新加坡是個有獅子的國家,否則怎么會叫做“獅城”呢?前不久,去了這個橫跨赤道的國家,才知道新加坡自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獅子。當?shù)厝藢Υ说慕忉屖?,從地圖上看,新加坡的地形很像一只獅子,而梵語新加坡,又有“獅城”的意思。但是真正使新加坡以“獅城”著稱的,既非它的形狀,亦非它的梵義,而是源于一個古老神奇的傳說。
據(jù)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乘船到此島打獵,經過一片潔凈的沙灘時,突然一頭黑色頭顱、白色胸脯、紅色身軀的怪獸從他身旁疾奔而過。驚異中,王子忙問侍衛(wèi)此為何獸?侍衛(wèi)答:是獅子。王子認定這是一個好征兆,決定留下來長住,并稱此地為SINGAPURA(即馬來語“獅子之城”)。這便是新加坡“獅城”的由來。
在新加坡諸多風景名勝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魚尾獅塑像,它坐落于新加坡河口海濱大道上的魚尾獅公園內。塑像高8米,重達70噸,色澤潔白,毛發(fā)、鱗片雕刻得細致生動。
我第一次見到這座魚尾獅塑像,是在晴空萬里的白日。澄澈的藍天下,白色的浪花簇擁著英武威嚴的魚尾獅。獅口涌吐清泉,泉水潺潺,流向新加坡河,匯入浩瀚的大海。塑像背面的場地上,豎立著醒目的石碑,碑文詳細記述了有關魚尾獅的故事。離這座魚尾獅塑像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尊與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小魚尾獅塑像。兩座塑像一大一小,深情相對,宛若父子。
第二次見到這座魚尾獅塑像,是一個清爽的夜晚。那天從圣淘沙游玩歸來,路過安德遜橋邊,驀地看到另一種風情的魚尾獅塑像:獅像通體散發(fā)著絢麗的五彩光環(huán),鼻孔噴吐輕紗般的煙霧,其形態(tài)優(yōu)雅婀娜,其氣韻柔媚萬種。如果說,白天的魚尾獅似一頭勇猛的雄獅,那么,夜幕下的魚尾獅更像一只溫柔的雌獅。明月高掛天空,四周燈火璀璨,新加坡河在魚尾獅的映照下,夜色浪漫無邊。
魚尾獅塑像是新加坡的鎮(zhèn)國之寶,亦是新加坡的標志,1964年由前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布侖納設計。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洗禮,它慢慢變得老邁而陳舊,1998年終因抽水機損壞,停止噴水;身上的小瓷片也開始退色、剝落。一向重視城市建設的新加坡政府,曾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按照布侖納原來的設計,重新制作魚尾獅塑像。1972年,耗資16萬多元的新魚尾獅塑像遷址新居。新址距舊址不過120米,卻動用了十幾條船,幾部起重機和吊車,跨橋轉位,水陸兩忙,遷移花費的時間竟達6天6夜。當時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為新魚尾獅塑像主持了開幕式。他在致詞中說,魚尾獅塑像應該像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象征一樣,成為新加坡的象征。
我曾對新加坡的獅子為什么要塑造成獅頭魚尾產生過疑問,陪同游覽的阿霞說,新加坡從一個小漁村發(fā)展成島國,島國的獅子當然要適應海洋,因此獅子便有了魚身及魚尾。她接著說,新加坡人視魚尾獅為吉祥、和平和好客的象征,勇猛的獅子也懷有一顆溫柔善良的心。新加坡的圖騰魚尾獅,是事實與傳說的結合,陸地與海洋的結合,勇猛與溫柔結合的成果。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島國家,一個城市國家,在地圖上僅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圓點,卻以城市規(guī)劃最精細、最合理而享譽全球。它美麗的環(huán)境,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高度的市民素養(yǎng),是聯(lián)合國推薦的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歷史,充滿瑰麗多變的色彩。海盜傳奇、殖民烙印、移民血淚……建國之前,新加坡曾淪為英國殖民地和日本占領地,1963年并入馬來西亞,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建國初期,國家領導高層即提出“剛強勇猛”的口號,用以激勵國民銳意進取、奮發(fā)圖強。新加坡的糧食、蔬菜,甚至淡水都依賴進口,可它憑借地理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旅游、金融、貿易、航空、高科技加工等支柱產業(yè),使得經濟不斷發(fā)展,迅速騰飛。勤勞樂觀的新加坡人民,在獨立自主的道路上,造就了今天的繁榮昌盛,創(chuàng)造了許多令世人矚目的奇跡,這一切都與國家倡導的“獅子”精神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