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惡
過去我深深服膺《費爾巴哈論》中談到人性惡的觀點。我曾在《韓非論稿》中引用過這段話,但是現(xiàn)在我發(fā)生了疑問?!顿M爾巴哈論》認為自產(chǎn)生了階級社會之后,惡一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杠桿,并說明所謂惡指的是貪欲和權(quán)勢欲這兩種惡的情欲。
《費爾巴哈論》這一說法很不全面,尚不及戴東原所謂禁錮情欲將造成社會的冷漠來得深刻。推動社會發(fā)展不能限于貪欲和權(quán)勢欲兩種惡的情欲,也許這本書在批評史達克時所說的“追求真理的熱忱”更是主要的方面。歷史上許多科學家所作的偉大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許多思想家所作的重大的理論貢獻,許多政治家在危難關(guān)頭力挽狂瀾,使社會免除了破壞與毀滅……恐怕都是出于像“追求真理的熱忱”這類善的動機或愿望,而不是出于掠取金錢的貪欲或攫奪權(quán)力的野心這類惡劣情欲。自然應(yīng)該看到,在一定情況下,貪欲和權(quán)勢欲也會促進社會發(fā)展,但是更應(yīng)該看到,在大多情況下,貪欲和權(quán)勢欲往往只會給社會帶來破壞。
《讀黑格爾》引言
本書分上下兩編,兩編都是我讀黑格爾時寫下的文字。下編是原始筆記。
這兩本原始筆記,一本是1972年重讀《小邏輯》的筆記,一本是1976年至1977年讀《美學》第一卷的筆記,都寫于“文革”中。那時思想受到拘束,人們也缺乏下筆暢言的膽量,這是經(jīng)過那場浩劫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我記筆記時自然不會想到公開給別人閱讀,但顧忌仍舊難免。其中有些今天看來近似教條的話,一部分原因固然出自自己的水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怕被人發(fā)現(xiàn),因文字而遭禍。我說這些話,無非是希望讀者知道我對它們的缺點與局限是不滿意的。盡管那時讀黑格爾曾給予我很多教益,它幫助我逐漸明白怎樣去思考——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條線索交織在一起地去思考;不是簡單化的,而是錯綜復雜、如剝筍抽繭、層層深入地去思考。這就使我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一種沉潛往復、多面推敲、曲折進展的思想習慣。
本書的上編,大多是我在兩種筆記的基礎(chǔ)上醞釀而成的短文?,F(xiàn)在把它們集合在一起,可以算是多年來我對這位大哲學家盡心鉆研所獲得的一點心得。其中一種是我對他的認識和理解:比如關(guān)于《小邏輯》里所闡述的三范疇論、知性的分析方法,《美學》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如“情志”等等,均屬此類。這些都是我在反復研讀黑格爾哲學時,感受較深且有自己見解的紀錄。
另外一種,則是我對黑格爾哲學和別的哲學進行比較和探討其間關(guān)系的揭示。比如我發(fā)現(xiàn)黑格爾美學中某些地方是受到了威廉席勒格的影響,《小邏輯》中的三范疇普遍、特殊、個別不僅受到盧梭的公意、眾意、私意三范疇的啟迪,而且和我國先秦時期《墨辨》中的三范疇:達名、類名、私名,以及荀子所謂的大共名、大別名、個體名所闡明的是完全同樣的邏輯范疇。再如黑格爾美學中的“生氣灌注”和我國魏晉時期謝赫所標示的“六法”中的“氣韻生動”,也屬于同樣的美學范疇。諸如此類闡釋,我并沒有看到過其他論者有同樣的或近似的說法,而都是由我首先作出的。這里我把上編的內(nèi)容作了簡要交代,倘讀者閱讀本書時能注意及此,那我將感到十分高興了。
還需要說明一下,上編的這些文字和下編的不同。下編是我在閱讀黑格爾時未遑細思,就把讀時的感受匆忙記下的草稿。上編的文字是我為發(fā)表而寫的,但它們寫在不同時期,所跨越的時間很長,其間我的思想是有其發(fā)展過程的。從四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我經(jīng)過了三次重大的反思,直到九十年代,我才認為自己開始步入學術(shù)之境,較為成熟起來(關(guān)于我的三次反思請詳拙著《思辨錄》序)。如果按照這一標準去衡量,上編的許多文字,我也感到是有缺點與局限的。但我把它們收錄在本書中時,除了在文字上略作修飾和補充外,并未作大的改動。
本書的導論《讀黑格爾的思想歷程》寫于1996年,可以說代表我成熟期的思想成果。這篇文章概括了我對黑格爾的較全面的思考。文中對黑格爾哲學的某些論點的評述,如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抽象的普遍性與具體的普遍性,以及三范疇論中的同一哲學傾向等等,都不是引申別人的意見或受到別人影響,而是我經(jīng)過多年獨立思考所得出的一點成果,至今我仍認為這些論斷是值得推薦給讀者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