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們認為巨額財富都是從社會賺取而來,自己“只是這筆財產(chǎn)的看管人”,這些資源最終都要回饋社會。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使用它”。
募捐電話沒完沒了
前些時候,老公接了一個我們居住的費爾法克斯縣警察局的電話。電話里一位先生情真意切地說:“前一陣,我縣一位警察因公殉職的事情想必您已經(jīng)聽說了。我們現(xiàn)在在給警察的家屬募捐。捐款金額有100、50、25三檔,你愿意捐哪一檔呢?”老公一下語塞,“那,那,就捐50這檔吧!”
接到電話后沒兩天,請我們回寄支票的信就到了。信中還特意提到,“您給我們的捐款并不意味著未來你面對警察局的處罰有任何特權(quán)。”事情到此才剛剛開始,家里從此各種名目的募捐電話不斷,比如說給圖書館募捐的、給癌癥病人募捐的、給非洲兒童募捐的……老公很苦惱,因為實在不知道如何拒絕,總覺得拒絕了,就是特沒愛心的表現(xiàn)。可是如此給下去,也實在是給不起?。?/p>
為這事老公特意請教了美國同事。同事說:“可能是你捐了一次以后,你的信息就被共享了。我也時常接到這樣的電話,我會告訴他們說,我已經(jīng)給聯(lián)邦政府設立的一個捐款基金項目捐助了,別的募捐我就不參加了。對方被拒絕也會覺得很正常,因為在美國募捐的項目實在太多了?!?這以后,我們才逐漸學會了對別人說NO。大家各盡所能,對于超出自己能力的募捐表示愛莫能助,也應該理直氣壯。
募捐名目五花八門
美國的募捐真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不定期地,我們會收到一些教堂和慈善機構(gòu)的郵件,有時候是就一個活動項目讓你捐助,有時候是在郵件里夾一個折疊的大塑料袋,讓你在指定的時間,把愿意捐助的衣物放在袋子里,然后把袋子放在門外,他們會派專人專車來收,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或者災區(qū)群眾。
美國勞動節(jié)的時候,在許多主要路口,能看到有人利用紅燈抓住機會進行募捐。開始還以為是乞丐在行討,可再仔細一看,不對??!怎么都穿著消防隊員的制服?!看看別人,早已習以為常。想捐的人, 早早就把車窗打開,手里拿著現(xiàn)金伸出窗外示意。不想捐的人, 只要端坐在車里就好了, 募捐的人不會去敲你的車窗, 更不會對你死纏爛打。勞動節(jié)給消防員捐款也是美國人的一個傳統(tǒng)。
另外,我們還碰到過一些上門的募捐者,印象特別深的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位年輕女士來敲門,告訴我們她是為一些無家可歸的人募捐,當時她的臉凍得通紅。要知道,這些募捐者都是義工,不知道她這樣挨家挨戶地走一天能募到多少的錢,但是,這種奉獻精神讓人很是感動。
募捐事業(yè)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
在美國,募捐的盛行首先和它的基督教文化背景有關(guān)。很多基督徒把自己收入的10%捐給教會或公益機構(gòu)?;酵降街苣┒紩ソ烫米龆Y拜,每次禮拜都會有一個對上帝奉獻的儀式,就是讓你盡所能地慷慨解囊。我家附近是一個衛(wèi)理派的小教堂,每次禮拜大概也就100來人,我注意看了一下,在教堂的布告上,每周教徒捐助的金額都在1.5萬美元以上,最多的一周達到了5萬多美元。這僅僅是禮拜儀式上例行的捐助,具體教堂各個項目和活動下的捐助就更多了。大人的言傳身教,對從小就和父母一起去教堂的孩子影響很大。除了在禮拜上捐出自己的零花錢外,孩子們經(jīng)常參加學校及社區(qū)組織的一些慈善活動。比如說,女童子軍的餅干義賣,給非洲兒童捐贈自己的文具、書籍,甚至在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里收到的糖果禮物,他們都有送到慈善機構(gòu)去的習慣,通過這些機構(gòu)轉(zhuǎn)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奉獻愛心的文化就在這樣的習慣中一代代相傳下去。
另外,美國的稅收政策也是鼓勵人們多捐款,美國人的稅收都是在減除了捐款額的基礎上進行應征的。減掉捐款額后剩下的應納稅部分,金額越高,適用的稅率也越高。所以,如果進行了捐款,適用的稅率可能也會下調(diào)。我工作的學校在每年年底,都會給捐款人分別郵寄他們給學校的捐助金額總計表,以便他們在來年年初報稅時,可以申請減免稅額度。對于捐助的股票、汽車等等實物,學校都會請專業(yè)機構(gòu)進行估價,折成具體金額,以協(xié)助捐贈人進行減免稅。這樣,捐贈就變成了一舉兩得。捐贈人不僅樹立了公眾形象和產(chǎn)生模范效應,同時也可以獲得稅收減免的具體好處。
在美國,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所言,“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是一種被廣為接受的想法。人們對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把自己大部分的財產(chǎn)都捐出來的事跡并不詫異。富豪們認為巨額財富都是從社會賺取而來,自己“只是這筆財產(chǎn)的看管人”,這些資源最終都要回饋社會。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使用它”。世界首富如此,普通的中產(chǎn)階級也一樣,各盡所能而已。我工作的學校是一所私立學校,學校新校區(qū)的建設資金完全都是捐助而來的。其中一位老太太捐出了她先生留給她的200多萬美元財產(chǎn)。她說我老了,我不需要那么多的錢,留給孩子們吧,我很高興能這樣做,比起我給予的,我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
美國募捐的蓬勃發(fā)展還和其專業(yè)化有關(guān)。募捐在美國的大學是作為一種學術(shù)、一項學科來開展研究和教學。在政界,從競選市議員、市長、州長、到總統(tǒng)大選,都需要爭取大批的資金作為支持。經(jīng)營一所學校,特別是那些著名的大學,社會捐贈是其經(jīng)費來源的重要渠道。這一切,使得募捐在美國有了一套專業(yè)的工作機構(gòu)和工作班子,人數(shù)眾多。在很多非贏利機構(gòu)里,“發(fā)展部/發(fā)展辦公室”(development department)就是專職做募捐工作的。在美國,經(jīng)營社團募捐是衡量一個人領(lǐng)導力的重要標準。這種專業(yè)化和標準化對美國的募捐文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顯然,募捐已經(jīng)成為美國國民收入的一種有效的再分配手段。通過公民社會自發(fā)的這種調(diào)節(jié)形式,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也可以讓一個社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作者:生于廣西,祖籍廣東。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現(xiàn)居美國。)
下期預告
猶太民族的學術(shù)成就、經(jīng)商才能聞名于世。都說猶太人的聰明能干源于其對知識和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