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它表現(xiàn)的是“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為我們勾畫出了如歌行板般詩意的湘西世界,描繪出了血濃于水的古樸的親情牧場;構(gòu)建出了溫柔淡遠、原生的人性天堂,使得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風情有機結(jié)合和自然交融。
【關(guān)鍵詞】沈從文;《邊城》;人性美;原態(tài)生活;人性牧歌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著漢、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少數(shù)民族長期被歧視的歷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氣質(zhì),既富于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淀著沉痛隱憂。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它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長詩、一幅秀麗的風景名畫,一支理想的田園牧歌,也是支撐他所構(gòu)筑的湘西世界的堅實基石,更是他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愛天堂。小說古樸而又絢麗的風俗畫卷中,鋪衍了一個美麗而又凄涼的愛情故事。但小說所表現(xiàn)的卻是“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血濃于水的古樸親情牧場
沈從文認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而這種“向善”又不僅僅是“屬于社會道德方面‘做好人’為止”,而是能讓讀者“從作品中接觸到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發(fā),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所以汪曾祺認為《邊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
生活是流動的畫面,圖畫是靜止的世界。生活給人以生命世界,圖畫給人以欣賞天地。湘西的茶峒古城就是一幅靜止的山水圖畫,千年不變。茶峒邊城里鄉(xiāng)情民俗、人事命運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完美和諧地成了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品,就像一顆晶瑩剔透的珠玉。在那塊“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般的天地里,很平凡、很質(zhì)樸的自然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以及鄉(xiāng)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guān)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
古老的湘西,處處涌動著沈從文無法遏止的思想情緒。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巒,那老少無欺的淳樸,自生自滅的自在狀態(tài),喚醒他的夢,他所體驗過的親切和快樂。他不惜筆墨和著心血去謳歌,去展示那充滿了宗教神秘,剽悍、原始、與清風流云、青山綠水相融為一體的湘西世界:自然秀麗,民風純樸,不講等級,不談功利,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和孫女之間相隔著一代人,祖孫倆組成了一個殘破的家庭,所以在悠長的歲月里,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這種真摯親情植根于純樸民風之中。天保和儺送“兩個人皆結(jié)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卻突然發(fā)現(xiàn)愛上同一個姑娘?!败嚶贰焙汀榜R路”以歌求婚,“情敵”沒有比過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翠翠卻在夢中摘到了虎耳草,這正如《詩經(jīng)》里詠嘆愛情的美麗樂章,古風猶存的湘西“愛”與“美”的生活方式給現(xiàn)實世界帶來善意的思考和坦誠的愿望?!哆叧恰分欣洗?qū)ν鈱O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還有遠親近鄰之間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傳統(tǒng)美德。沈從文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小說《邊城》正是在邊城明凈的底色中,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xiàn)湘西鄉(xiāng)村世界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二、溫柔淡遠原生的人性天堂
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贊美的人說它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杰作”;貶抑的人說它“掏空了人物的階級屬性”,“有意無意地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也有人認為文壇“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沈從文說:由于自己所寫的人物都是正直的、誠實的,他們“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所以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老老實實的寫下去”。這就說明《邊城》所寫的生活是那時那地那人的人性與人情。這里的“人性”、“人情”只是“老老實實”的再現(xiàn)了“湘西世界”的“人情牧場”和“人性天堂”。沈從文是一個詩人,所以他以詩人的敏感、詩人的情緒、詩人的幻想真誠地描繪著他心中深藏已久的情感記憶對象,編織著一幅與現(xiàn)實人生完全不同的“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那古老的渡船,那淳厚又簡單一生的老人,那單純熱情活潑的翠翠,那善解人意的黃狗。自織的麻布衫遮擋夏日的艷陽,自釀的白酒捂暖冬來的寒涼。日出與溪流作伴,夜來與水聲為眠。還有那山澗不停吱嘎轉(zhuǎn)動的碾坊水車,端午熱鬧的賽龍舟,水中追鴨子,還有那半夜在山上唱三年零六個月情歌的多情郎,山下溪邊草屋里木床上在情歌中浮起一個個綺夢的女孩,那夜半枕著溪流汩汩的水聲,盼著水手情郎的歌聲和著歸來的漿聲一起入夢來的幽怨少婦。吊腳樓外的風景賞不完,吊腳樓上的故事訴不盡。幅幅的畫卷,首首的歌謠,明明暗暗驅(qū)不散,沈從文在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實際上在歌詠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湘西世界”原生的生命形態(tài)。
(一)相濡以沫: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湘西邊城:一個船老大,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相依為命地過著他們平淡、溫馨的“鄉(xiāng)下人”居家故事。老船夫年逾古稀,體格健壯;孫女翠翠15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淳樸善良。他們依著綠水,守著渡船,伴著黃狗,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xiāng)民的古道熱腸。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溪邊小船收渡。這生活猶如一幅醉人的圖畫。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說《邊城》中著力刻畫的一個人物,他勤勞、善良、樸實、憨厚、忠于職守、克盡本分,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杰出代表。17年前,當他的獨生女背著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后,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并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后來,士兵死于暴病,女兒為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yǎng)外孫女的責任。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guān)懷。憨厚的他只知道關(guān)心孫女,卻不明白孫女的心事。自然的親情自然地詮釋著古樸、淳厚的人性美?!拔乙绿以纯h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爺爺?shù)捏@慌,她看天上薄薄的紅云,“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女兒家的心事不知向誰訴說,所以她想讓爺爺著急,“懲罰”他,實際上是她知道爺爺關(guān)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擔心不能和爺爺長相廝守。
老船夫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在他的心里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十五六歲的妙齡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孫女好,卻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shè)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卻不知由于他太過的關(guān)心和太深的疼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釀成了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孫女是他生命的全部,渡船是他生活的舞臺,在茶峒邊城的渡頭他滄桑一生,忠實一生,奉獻一生。
《邊城》正是通過對老船夫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現(xiàn)了親子之愛的人情美,從老船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沈從文正是通過老船夫?qū)ψ优膿磹塾H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二)深厚纏綿:翠翠和二老的真摯情
翠翠是《邊城》之魂,是溫柔、賢惠的鳳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兒。翠翠是美神,是沒有固定形象的美神,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一不羨貴,二不嫌貧,三不偷懶,甘守清貧,樂于助人,體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勤勞、善良、質(zhì)樸、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樸的生活里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人性美德,弘揚了本該弘揚的人性哲學。
端午節(jié),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一個戲劇性的相識:“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薄棒~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眱深w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fā)。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輕、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
兩年后端午節(jié)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币灾猎诳磩澊瑫r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wěn)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后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后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原始鄉(xiāng)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蓄的東方的傳統(tǒng)美德。作者著重表現(xiàn)了他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純美。在這人杰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輕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么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但是大老天保也喜歡翠翠,“車路”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稀里糊涂地踏入了愛情的糾葛中。大老和二老都是茶峒的優(yōu)秀青年,弟兄倆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卻彼此鼓勵,彼此謙讓。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希冀。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內(nèi)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xiāng)。兄弟二人的感情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純潔的愛情在古老的湘西這塊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三年的時光濃縮在三個美麗的端午節(jié),三個懵懂的少年,情竇初開,美麗而又感傷的愛情故事隨歲月的流逝愈發(fā)的淡遠而純情。茶峒溪邊渡頭上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從文在《邊城》的結(jié)尾雖以凄婉結(jié)束,卻還是給人們留下了希望。三人的愛情悲劇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xiàn)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三)遠親近鄰:和諧與自然的鄰里情
《邊城》中的人性美還表現(xiàn)在鄰里之間的互愛中。這里每個人都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君子遺風,“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歡喜交朋結(jié)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shù)呢澙放c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xiāng)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shù)娜柿x之心,多了一種鄉(xiāng)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xiāng)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yè)、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后。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并重新?lián)撈鹆死洗虻闹厝危湛茨鞘チ艘磺械墓码r——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這種自然的人性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對于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在湘西邊城的下層人民,沈從文側(cè)重表現(xiàn)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樸的品德,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汪曾祺《讀〈邊城〉》說:“《邊城》既是現(xiàn)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的,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現(xiàn)實……因為想留駐一點美好的、永恒的東西,讓它長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毙≌f《邊城》正是通過“鄰里之愛”來展示這塊凈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xiàn)作者拒絕“現(xiàn)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邊城》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件別致的藝術(shù)精品?!哆叧恰繁辉S多讀者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哆叧恰返某霈F(xiàn),造就了沈從文的希臘神廟。沈從文“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繪制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gòu)筑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人性,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現(xiàn)人性便是他創(chuàng)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chuàng)作時往往去除現(xiàn)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jīng)濟關(guān)系,而在古老的生活節(jié)奏與情調(diào)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自由、自然的人生,追求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離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辟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托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陳述,我們可看見沈從文那“選山地作基礎(chǔ),用堅硬石頭堆砌”“精致,結(jié)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的“希臘小廟”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