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比教學,關鍵要抓住“對比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對比點:不同體裁的課文進行比較;同一題材的課文進行比較;形象意義的對比;藝術風格的對比;方法手段的對比;主題的對比。
【關鍵詞】對比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對比教學,是中學老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對比教學要善于抓住“對比點”,概括起來,對比點有以下幾種:
第一,不同體裁的課文進行比較。
不同文體進行比較側重于異中求同,通過不同類型體裁的比較,形成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形成了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例如《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與《紀念白求恩》進行比較:
(1)相同點:兩篇都贊頌人物的高貴品質,都是記事寫人的散文。
(2)不同點:《紀念白求恩》是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求講清為什么要學習白求恩的精神,以理服人;文中記敘人物的事跡簡明扼要,是為議論服務?!蹲吭降目茖W家竺可楨》是記敘文,作者選取了竺可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五個片段,來表現(xiàn)他對科學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以及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境界。因此《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一文要求交代清楚記敘的要素,刻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情動人。
(3)感悟:記敘文以記敘為主,在記敘中穿插適當?shù)淖h論,點染了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議論文的記敘,要求簡單、概括,它只是充當“論據(jù)”角色,是為說理服務的。這樣,就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議論文中的記敘與記敘中的記敘、議論文中的議論與記敘文中的議論的區(qū)別。
第二,同一題材的課文進行比較。
比如,以“雪”為題材的詩詞,我就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江雪》進行對比:《白》詩所寫的雪景,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慘淡,抒寫的是因友人返京而產(chǎn)生的惆悵之情。而《江》詩描繪的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是為了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這首詩中是借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的漁翁形象來表明詩人自己守貞不渝的錚錚氣骨。
第三,形象意義的對比。
有人將《裝在套子里的人》與老舍先生的小說《斷魂槍》相比較:
《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是沙皇時代末期的知識分子,思想頑固保守,膽小怕事,害怕變革,時時以維護現(xiàn)有統(tǒng)治為己任,最后在恐懼中死去?!稊嗷陿尅分械纳匙育埵乔宄┢诘囊粋€鏢師,武藝精通,但他深知時代的發(fā)展是不可抗拒的,自己的那套武藝已不合時代的步伐,堅決順應社會的變革,擯棄落伍的東西。
這兩個藝術形象對比的意義就在于:新生事物的力量是強大的,社會的發(fā)展是不可阻擋的,一切陳舊落后的東西終將滅亡。表達了“拋棄落伍的東西,才能跨入新時代”的思想。
再如我在講《五人墓碑記》時,就與《藥》加以比較:《藥》中的夏瑜的結局是可悲的:為革命獻頭顱,鮮血卻被人們當“藥”吃,即使母親也不理解兒子的行為;而《五》中的周順昌被捕的結局就不一樣,有人“激于義而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周順昌之所以獲得大眾的擁護,是因為他“好為德于鄉(xiāng)”;夏瑜則是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沒有發(fā)動群眾,從而揭示辛亥革命悲劇的桎梏。
第四,藝術風格的對比。
不同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風格也大不相同,這由作家本身的時代特征、思想性格和創(chuàng)作個性所決定。有人是這樣對比李白和杜甫的:李白在思想上帶有明顯的道家色彩,崇尚無拘無束的自由,蔑視權貴,在他的詩歌中充滿神奇的想象,大量運用夸張,體現(xiàn)出氣勢磅礴的特點,即使寫憂愁,也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充滿浪漫的色彩。杜甫在思想上是典型的儒家情懷,心懷天下,憂國憂民,他的詩歌中大量描寫社會現(xiàn)實的慘狀,抒發(fā)對國家命運、黎民蒼生的憂慮,即使自己四處漂泊、衣食困頓,仍然為國家和黎民“憑軒涕泗流”,他的詩歌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
第五,方法手段的對比。
《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與《理想的階梯》兩篇文章,可以從論點提出的技巧、論據(jù)的種類、證明論點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明白:兩篇課文雖然同是議論文,但提出論點的方法可不同;同是以事例為論據(jù),選擇的事例可不同;同是證明論點,采用的方法可以夾敘夾議、對比論證,也可以擺事實、講道理。
第六,主題的對比。
主題的比較,在這里就不再多談了,因為前面已經(jīng)說了很多了,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題,相同的主題,我們可以進行比較,不同的主題,我們也可以加以對比。
當然,這幾大對比點,在教學中不是孤立進行的,不少教師往往是把他們相互連在一起來安排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