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作文“后話題時代”的到來,寫作將更加關(guān)注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思考水平及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對材料分析透徹的基礎上,通過主題立意法、細節(jié)立意法、深度閱讀立意來訓練學生對材料主旨準確、深刻解讀的能力。
【關(guān)鍵詞】后話題作文;立意;例談
面對日漸顯得流弊叢生的話題作文,2006年高考全國I卷作文題一改以往話題作文的形式(提供材料并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cè)面、一個角度構(gòu)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話題,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同時對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在要求上有新的突破,有的專家預言,這意味著“后話題時代”的到來。它更關(guān)注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關(guān)注學生的思考水平、創(chuàng)新能力。它是對話題作文開放性的一種有效限制,同時又是對材料作文的進一步松綁。寫作這種作文題,既可以通過理解材料的內(nèi)涵,根據(jù)主旨確立話題進行寫作;又可以通過抓住細節(jié)、深度閱讀確立話題進行寫作。但在寫作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材料主旨的解讀有偏差且不得要領,更遑論深度閱讀、細節(jié)閱讀,以致寫出來的文章要么跑題,要么“擦邊”,要么空泛,要么雷同。特援例以引導:
[例一]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著名音樂家譚盾當年剛到美國時,生活十分困難,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買藝來賺錢。很幸運地,譚盾認識了一位黑人琴手,兩人一起爭取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yè)銀行的門口,那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過了一段時日,譚盾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后,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為他想進入大學進修,在音樂學府里拜師學藝,也能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于是,譚盾將全部時間和精力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yǎng)和琴藝之中……
十年后,譚盾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yè)銀行,發(fā)現(xiàn)昔日老友——那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表情也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當黑人琴手看見譚盾突然出現(xiàn)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情地說:“兄弟?。『镁脹]見啦!你現(xiàn)在在哪里拉琴啊?”
譚盾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生意還不錯!”譚盾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
那黑人還不知道,十年后的譚盾,已經(jīng)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他經(jīng)常應邀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登臺獻藝,而不是只在門口拉琴賣藝!
要求:根據(jù)自己閱讀以上材料的感悟,自選角度,自定話題,自擬文題,自定文體(除詩歌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分析]這則材料的主旨應是贊揚譚盾的追求精神。從這一主旨引出話題來寫作,當然是一條“金光大道”,但“曲徑”亦可“通幽”,往往還能收別有洞天之效。這“曲徑”往往在材料的細節(jié)里,在次要人物身上(如果材料涉及到幾個人),在人物多元品格的另一面中,在對材料的深度閱讀中……如此,寫作的思路就開闊了——可以從主旨立意,可以從細節(jié)立意,可以從人物的多元品格中任一方面立意,可以從材料的深層意蘊立意。分述如下:
一、主旨立意
在上述材料的主旨下可開掘的話題:
觀點型:①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歸宿;②人應不斷追求;③夢想成就舞臺;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⑤活著并奮斗著;⑥永不滿足。
關(guān)系型:①有志與無志;②人生與追求;③門口與門內(nèi)(門口與門內(nèi)只是寥寥幾步的距離,對于沒有進取心的人來說,它是永遠也不可能跨越的鴻溝)。
二、細節(jié)立意
材料中有“……而他表情也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這樣一個細節(jié)。
圍繞這一細節(jié)可開掘的話題:
①為誰而歌?(任何一個搞藝術(shù)的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有潛在的觀眾群,關(guān)鍵是他希望為誰歌唱,有的人把觀眾當兄弟,是為兄弟歌唱;有的人是為權(quán)勢地位歌唱,為票子歌唱。)
②成功不在地位。
從“‘還好,生意還不錯!’譚盾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這一細節(jié)可開掘的話題:“淡淡中的教養(yǎng)”、“談尊重”。
三、深度閱讀立意
①這是一種文化差異造成的,西方文化強調(diào)自我,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真實的自我,而不會因別人的贊美或批評而改變自我。黑人是西方文化的一種表征。而譚盾就不同了,他如果拼打不出一片天地,肯定有人要罵他沒用,浪費去國外發(fā)展的機會。由此可以提出“文化背景與價值追求”、“真正的快樂”等話題。
②我們都懂得其中的道理:成功源于志存高遠,源于堅韌不拔,源于熱愛之情……我們懂是懂得,但做得怎么樣呢?懂得固然重要,踐行更重要,在一定意義上我們需要的不是懂得,更需要的是踐行。由此可以提出“知與行”等話題。
[例二]閱讀下列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據(jù)《廣州日報》報道,2006年12月9日上午,廣州市天河區(qū)華陽小學1800名學生和家長參加了一場“德行天下從頭起——我為父母梳次頭”的大型親子活動。當絕大部分兒女第一次給父母梳頭時,很多家長禁不住流下淚水,直至全場一片抽泣之聲。
請根據(jù)你對這則材料的體悟,自選角度,自定話題,自定立意,自擬文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分析]自古以來,在國人的道德觀里,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無償?shù)慕o予。當然,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也同樣教育為人子女者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不過,在當代社會轉(zhuǎn)型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傳統(tǒng)的美德正面臨著漸漸沉淪的厄運。一些年輕人越來越習慣于被父母無微不至地呵護,并對這一切心安理得,卻對自己應給父母什么樣的情感慰藉和回報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識,在生活中也少有表達。
于是,兒女梳頭,父母淚流,這是因為他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與子女的情感共振,是因為孩子們忽視了對父母的真切之愛,或者疏于表達,所以在特定的情境下誘發(fā)了情感上的非正常爆發(fā)。同時,從活動現(xiàn)場的一片抽泣之聲中,我們不應該只收獲感動,而應更深層次地反思我們的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尷尬。具體解讀分述如下:
一、主旨立意
1.從子女角度可確立“要學會感恩”、“愛,要學會用行動表達”、“回報,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等話題。
2.從父母角度可確立“愛,不只是付出”等話題。
3.從教育者角度可確立“情感教育,一片不容忽視的天地”、“學校教育要做到知情意行并重”等話題。
二、細節(jié)立意
從“很多家長禁不住流下淚水”這一細節(jié)入手可確立“要學會溝通”等話題。
三、深度閱讀立意
1.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不能丟。
2.弘揚傳統(tǒng)文化,做現(xiàn)代文明人。
3.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父母。
4.學校教育形式應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