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若能在具有一身過硬的教學、管理本領的基礎上,擁有一顆自然的、真誠的、藝術的師心,做到進入角色,撥開清霧;真誠關注,閑聊不閑;幽默于表,育人于中,那么,將對教學產生猶為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師心;愛心;自然;真誠;藝術
“素質教育”喊了多年,喊得各界紛紛行動,喊得師生滿心喜悅,也喊出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師生是否需要有些改變?自古師道尊嚴,牢不可破,雖不可否認有師生平等的實例及呼聲,卻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九牛之一毛。老師,這個詞本身就讓人有一種敬畏感,是人們自然地、約定俗成地也是硬性地加到這兩個字上邊的一層外殼。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幾年實踐偶有所得,在此也想妄談一個話題:老師該有一顆自然的、真誠的、藝術的師心(此“師心”非“師心自用”之“師心”,是“作為老師應有之心”)。相信,這也該是“素質教育”海洋中的清水一滴了吧!且也私下把它看作是新課標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偶爾一次批練筆,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寫了一段很短的文字:“我們喜歡某位老師的課,在課上不搗亂而認真聽講,不是因為怕,而是出于尊重,出于愛。因為我們知道,老師她愛我們?!边@樣,除去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以提高教學、管理能力外,我要特意強調的是:從此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一貫信念——用愛心作為師心之根本。
歷來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話,除去其中積極的感恩的意義之外,這話不禁讓人想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訓,既然“師”為“父”,那也該有“父”的威嚴,“父”的無上的權力了。曾有“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之訓,而師未必有此生殺予奪的權力吧,起碼也是有無上的尊嚴在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不可混淆了這界限,其間必得有一堵墻來隔開的,老師不會輕易拆墻,學生更不敢肆意靠前探視。因為距離可以隔開老師某些方面的疲憊、責任甚至無知;而學生隔一層霧看花,自然多一種朦朧,多一種神秘,多幾分崇敬;但很可惜卻少了些親近、少了些隨意,也少了些信任,自然也就少了些愛心的反饋,自然也就成了學生厭學的重多因素之中最小的一個,也成了教學質量老也上不去的原因中最微弱最掛不到嘴邊上的一個,但它又畢竟是一個!所以,我以為,要有一種以愛心為根本的師心,是否該先拆掉這堵墻?老師們,主動點!
拆墻需要是發(fā)自內心,來得自然;也需要是出于愛心,來得真誠;更需要講究方法,保證來得藝術。就我不成熟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大腦中暫有的構想讓我來妄談一下這自然、真誠、藝術的“師心”獲得的途徑吧,望各位前輩在閑暇時留心一下這個小字輩的“大”言論。
首先,必須強調,作為一個老師,最起碼應該具有一身過硬的教學和管理本領,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否則,即使再有愛心,“師”心再足,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這一點是根本之根本,千萬不可冷落了,此且不詳談。其次,作為一個老師,面對學生時,應該在潛意識中閃過一點亮光:我愛你們全部,不需要任何理由或條件,也不會因任何理由而偏了“三”去向“四”。也就是說,“愛”字要當頭。那么,具體該如何實施呢?匆促間收拾了一兩個小點權作“引玉”之磚:
第一,進入角色,撥開清霧。
走上講臺,教師就是教師,不再是父、母、兄、弟、姐、妹、夫、妻,也不再是同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不可再為鹽油醬醋、鄰里紛爭等煩惱纏繞,不可以任何理由嬉笑忘形或苦惱激憤。你面對的是學生,你的身份是教師,在教室這個天地,你與學生要進行知識、能力、感情的傳遞與交流,從感情上潛意識中,你要接受學生,時刻謹記住自己此時的身份,此所謂“進入角色”。
教師在知識能力上不可能達到全而美,可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使自己向“萬能的上帝”靠攏,要盡量使自己揮灑自如、得心應手,這是要求也是一種理想,而現(xiàn)實中教師畢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而非上帝,所以“錯”難免,“不佳”難免,“尷尬”難免,教師應該怎樣面對課堂突發(fā)事故?我認為:不要硬撐,教師勇于說“我錯了”,不會引起學生輕視,而是恰恰相反。教師不神秘,也不需要朦朧,更不可拒絕學生的“指”點,學生的挑剔往往是促進教學的催化劑。所以我在教學中并不刻意掩飾,也并不拒絕學生的坦言建議,學生有話不在背里說,而是真誠地擺于桌面。師生也不再是隔墻而望。此所謂“撥開清霧”。
第二,真誠關注,閑聊不閑。
關心學生,已是老生常談,老師歷來也自然是關心學生的。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在關心中帶有某種程度的功利性(升學率的考慮),或有所偏向(優(yōu)生的小灶)。其實,教師關心學生,并非感情投資,而是真誠的付出,不拒絕必然的收獲。教師的每個細節(jié)言行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切情緒和積極性。給優(yōu)生一些鼓勵又警醒的評價,給中等生一些信任的堅毅的暗示,給差生一絲溫和的希望的目光。無論優(yōu)中差,都是自己的“孩子”,學業(yè)上有差別高低,靈魂上是平等的,不可傷了他們的心。何況好與不好并非生來如此,能挖出每個學生的潛能,才算一個稱職的、真正的好老師。
關心學生需要與之交流,形式不限,時空不限,話語多少不限,只要讓學生能感受到你的關注,他們會給自己前行的路上再加一點油的。成績倒在其次,關鍵得讓學生盡其心力。由于教師畢竟還有自己的家事、交際等,與學生交流可能有時間與精力的問題,所以在此不是強求,只需盡力。我由于畢業(yè)時間不算太長,家累也不算太大,年齡與學生相差無幾,閑暇時在不影響學生功課的情況下,有閑聊形式的交流,話題不限,語言不受拘束,雙方都帶有真誠坦率的心態(tài)。無形中師生距離不再遙遠,那堵墻已蕩然無存,學生在平等坦率的交流中接受了老師也接受了功課,豈不一舉兩得?雖未刻意求“得”卻已有所“得”,閑聊真的不閑!
第三,幽默于表,育人于中。
學生絕對不喜歡成天板著臉過于嚴肅過于刻板的老師,不是否定老師的教學管理水平,而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受到了壓抑。有人說,在教學中,幽默是風姿綽約的智慧之花,令學生賞心悅目;幽默是自然純正的精神味素,讓學生覺得學習有滋有味;幽默是快樂的添加劑,使學生笑口常開。在一定意義上講,這并非夸張之詞,教學太需要幽默了。自然的、真誠的幽默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單純追求課堂氣氛的夸張玩笑,真的是不可缺少的。
教師的職責,不止在教書,還在育人。我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與課外閑聊中隨時注意從思想上與學生討論關于做人各方面的問題(或緊隨課堂穿插,或評議時事),我還利用批練筆之便,常以批語形式解決同學們各類思想問題,隨時引導糾正一些不很合適的說法和認識,“不僅要學習作文的技巧,也學習做人的原則”是批語中的基本精神,雖然要費一些心思,但我相信潛移默化中會有效果。也許見效不快,但見效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