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城在唐人邊塞詩中常有四個意思:龍庭,塞外敵方據(jù)點,盧龍城,己方邊塞重地。從創(chuàng)作背景及語境看,楊炯名篇《從軍行》中“鐵騎繞龍城”的“龍城”當指己方邊塞重地,而不是新教材注釋所說“塞外敵方據(jù)點”。
【關(guān)鍵詞】邊塞詩;龍城;鐵騎繞龍城;己方邊塞重地
唐人邊塞詩常常提及“龍城”,“龍城”是什么地方呢?
多數(shù)時候,“龍城”就是龍庭,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相當于匈奴的都城(匈奴是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都城),匈奴每年五月于此大會各部酋長,祭祀祖先、天地、鬼神,也作“籠城”、“蘢城”。漢武帝元光年間,衛(wèi)青在此建立軍功?!霸馕迥?,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青至蘢城,斬首虜數(shù)百”(《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元光六年,拜(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青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竇威《出塞》“匈奴屢不平,漢將欲縱橫。看云方結(jié)陣,卻月始連營。潛軍渡馬邑,揚旆掩龍城。會勒燕然石,方傳車騎名”中的“龍城”就指龍庭。
由此引申出“塞外敵方據(jù)點”的意思,如沈佺期《雜詩》“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王涯《塞下曲》“年少辭家從冠軍,金妝寶劍去邀勛。不知馬骨傷寒水,唯見龍城起暮云”,張籍《妾薄命》“君愛龍城征戰(zhàn)功,妾愿青樓歡樂同”便作如此理解,和李白《塞下曲》“愿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中“樓蘭”的用法類似,運用典故來寄托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又由此泛指邊塞,如李白《古風》“昔別雁門關(guān),今戍龍庭前”,《折楊柳》“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又由此引申為(己方)邊塞重地,如盧照鄰《戰(zhàn)城南》“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虞世南《從軍行》“涂山烽候驚,弭節(jié)度龍城”中的“龍城”是匈奴攻擊的目標,只能理解為(己方)邊塞重地。
少數(shù)時候,“龍城”指的是盧龍城,漢代右北平、唐代平州的治所,即今河北盧龍縣。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即李廣,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入界”(《漢書·李廣蘇建傳》)。由此引申為(己方)邊塞重地,如溫庭筠《傷邊將》“昔年戎虜犯榆關(guān),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
楊炯在其名篇《從軍行》中有“鐵騎繞龍城”的詩句,此處“龍城”作何解呢?
從詩歌的內(nèi)容看(“烽火照西京”、“勝作一書生”),此詩應當是在國家邊境危機的情況下寫的,而且楊炯當時只是一介書生。在從他10歲舉神童到27歲制舉登科期間,唐代最大的邊境危機是在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詩人21歲)吐蕃入侵、唐軍大敗一事,次年高宗命薛仁貴出師討伐吐蕃?!跋乃脑?,吐蕃寇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與于闐合眾襲龜茲撥換城,陷之。罷安西四鎮(zhèn)。辛亥,以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領(lǐng)兵五萬以擊吐蕃”(《舊唐書·本紀第五》)?!把黎稗o鳳闕”寫將帥出征,“鐵騎繞龍城”寫圍攻入侵之敵,而吐蕃尚占據(jù)著唐王朝的邊塞重鎮(zhèn),那么,“龍城”應該是被敵人占領(lǐng)的己方的邊塞重地。從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看,正因為國家被侵略,朝廷大起義師,所以才激起詩人投筆從戎、馳騁沙場、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這樣看來,新教材將“龍城”解釋為“塞外敵方據(jù)點”就不夠恰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