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新課標的實施,更多人把“新”字放在了選修課上,至于必修課程,是“新教材老教法”。其實無論是選修還是必修課程,都要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終極目標,必修課也要上出最佳效果。本文以“基礎性教學”、“鑒賞性教學”、“整合性教學”三種教法來談談對此的體會。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必修課;基礎;鑒賞;整合
2006年,浙江省正式實施新課標,之前所有對此的猜想全都回歸到眼前:老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總共六冊34個閱讀單元,實際周課時為5節(jié),實際授課時間為5個學期;新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都給出了30個閱讀單元,要求周課時為4節(jié),要求授課時間為2.5個學期。兩相比較,在實施新課程后,我們大致要用一半的時間去完成同樣多的內(nèi)容,而且從所選篇目來看,新課文占了80%以上。于是在教學上出現(xiàn)了走極端的做法:“新教材舊教法”或者“新課程就是多搞活動課”。
新課標指出:“學生通過必修課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蔽覀兊恼n該怎么上,把握“應用、審美、探究”等方面的均衡發(fā)展是方向。
一、通過“基礎性”教學,提高應用能力
有些老師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應該求“活”,不求“死”,其實這不是“死”而是“實”,語文教學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字詞、基本語法等知識點該扎實的還是得扎實,我們的老教法不能丟棄。有知識自然未必有能力,但可以肯定地說,沒知識或知識不扎實其能力必定不強。無論對學科本身還是社會,堅持語文的基礎性教育都是正確的選擇。
二、通過“鑒賞性”教學,提高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課程一定要為具有不同審美觀念、不同發(fā)展?jié)摿Φ膶W生提供足夠的空間。所以我們的教學中應該適當安排鑒賞性的活動。比如,我曾經(jīng)用不同方式來上《米洛斯的維納斯》,效果最好的一種就是用鑒賞性教學:讓學生自由閱讀全文,選擇自己覺得寫得特別好的句子或語段去品析,最后把鑒賞的結果和全班同學共享。不同學生,其審美觀念不同,其情感體驗也不相同,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養(yǎng)不同個性的學生,鑒賞性教學正是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新課標》)。學生在接收、鑒賞這些間接體驗的過程中,個人的審美、感知能力也將得到提高。當然,前提是教師要先吃透教材,做好指導工作。
三、通過“整合性”教學,提高探究能力
“整合”是新課標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是指對知識的進一步探求,對知識舉一反三、融會歸納等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里所說的“整合性”教學是指同一單元里不同課文的整合和不同單元間的整合教學。新教材設置的課文很多,所以可以這樣來處理教材,一個單元的四篇文章或幾個單元的內(nèi)容在某一方面可以組織一個研究專題的,就可以讓學生從中選擇一或兩三篇課文,由教師圍繞該專題對這幾篇進行示范性講析,然后把余下的內(nèi)容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新課標指出:要“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這種能力不是教師純粹的教教出來的,也不是一兩次自上而下的研究性學習學出來的,只有讓學生在切實的結合文本的“整和性”教學活動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逐漸培養(yǎng)語文的整體把握、深入探究的能力。讓必修課真正發(fā)揮均衡發(fā)展學生語文應用、審美、探究能力的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步入社會時,都能充分利用語文來表達交際、審美感知、探究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陳靜,浙江省溫州中學教師,高三語文備課組長,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