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善于營造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善于發(fā)揮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善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成功體驗,從而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主體意識;培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良好的主體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有利于學習,而且能受益終生。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善于營造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學生的主體參與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營造適合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使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
1.樹立“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
在與學生每日的接觸中,教師應注意自身角色的調整,樹立民主、平等的觀念和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一言堂”的專制現象,實現教學的民主化。教學民主是現代民主意識在教師身上的美麗折射。在教師眼中,學生不應只是教育對象,而更應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生主體,是未來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和詩人,是新時期的開拓者和創(chuàng)造者。他們在向教師學習新知,又在調動自己的潛能思考、質疑、解難、創(chuàng)造。所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們始終處于活躍的發(fā)展狀態(tài)。他們需要一定的指導,是教師服務的主體,又是教師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2.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
課堂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展開教學的特定環(huán)境。要設法在課堂內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的民主氛圍,這樣的氛圍,對身處其中的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教室環(huán)境和教學氣氛的改善,使學生逐漸消除對課堂教學的緊張感,能夠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參與教學,改變被動聽課的狀態(tài)。教師甚至可以在適當的場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神秘感,拉近距離,使學生充滿自信;還可以離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或者讓學生講,坐到學生位子上,進行角色互換,給學生一種寬松的環(huán)境。
3.強化教師“駕馭”教學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做一位高明的“馭手”,能夠有效控制學生的思維而不使它信馬由韁,指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顧及作者的全人和作品的全文,尊重作品的語言實際,學會運用正確的思維標準和藝術標準。教師應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自由,讓他們自己提出各種方案去解決問題,只是在他們嚴重地偏離目標或出了格時,教師才來點撥指引。教師自身“藝高”,才能敢于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
二、善于發(fā)揮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評判教學的優(yōu)劣,重要標準之一是教學是否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包辦代替太多,總是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例如,古文教學時,老師逐字逐句翻譯,以致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剝奪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過程僅僅是機械的模仿過程,毫無創(chuàng)新的意識。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喜新好奇,富于幻想。針對這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生動形象、靈活多樣的教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喚起求知的欲望。這里試舉幾種方法:
1.探究法。
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有時寧肯“存異”,也不要一味地“求同”。例如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于勒是怎樣一個人?”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爭論:于勒是一個花花公子;于勒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于勒是一個勤勞的人;于勒是一個染上惡習、難以自拔的人等,種種的答案似乎都有很實在的理由。這時教師不應忙于揭底,只需點撥一下:“主人公所處的社會有什么特點?他的思想特征同社會有什么聯(lián)系?”不僅把探究引向了高潮,而且很快求出正確答案。學生在探究中嘗到了樂趣,創(chuàng)造潛能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
2.開放法。
評價作品要有新角度、新見解。例如講授《藤野先生》一文的線索是什么時,若按照“一言堂”的講法,主要線索只能是地點的轉移。采用開放法教學,讓學生去理解、去尋找、去確認,就會有不同的答案。有同學認為是以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為線索的,理由是人物的活動受思想支配;還有同學認為兩條線索交織一起,且有時隱時現的特點。教師要珍視學生參與的熱情,多鼓勵、多肯定、多引導,有效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統(tǒng)一認識。
3.電教法。
利用投影、錄像、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能使枯燥的教學內容演化成有聲、有色、有像的東西,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睹利惖奈麟p版納》一課,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課文,不僅文筆優(yōu)美,且能夠讓學生得到一種自然美的陶冶。為了教好這篇文章,課前可以發(fā)動學生找有關圖畫,也可以從網上下載,然后制成幻燈片,再配上音樂。上課時,學生一邊欣賞美文,一邊欣賞自己制作的圖片和幻燈片,還可以聽到優(yōu)美的音樂,學習效果可以預知。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很大作用。
4.出新法。
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能力。特別是閱讀文學作品更需要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天地里自由翱翔。推測故事發(fā)展,改寫故事結局,把古典詩詞改寫成新詩或抒情散文,把小說改寫成戲劇,都要補充形象,增加情節(jié),都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鼓勵學生出新,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起來,主體意識就會逐漸確立。
三、善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成功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還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成功體驗。學生渴望被人重視,渴望成功。因此,教學中應多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使其自信起來。
1.提倡師生平等參與課堂雙邊活動。
在教學中,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合作完成某項任務的感受,用合作者的身份激勵他們獨立思考問題,深入理解體會,然后形成個人意見,與大家交換。語文教學中,尤其教文學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極易產生見仁見智的現象。如,學習魯迅小說《孔乙己》,對于“孔乙己之死”,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孔乙己是被丁舉人致殘而死的”,“是因店內酒客的冷漠而死的”,“是孔乙己自我作孽而死的”……大家各抒己見,為彼此的觀點找論據、提不足。最后,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中,得出了“是罪惡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殘害人”的共識,水到渠成地實現了教學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不苛求成熟與完善。成功的機會多了,再加上教師適當的鼓勵,學生自然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主動參與意識也就增強了。
2.努力上好語文活動課。
語文活動課授課的形式、地點、內容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體驗。上課的形式,可以某個問題為中心,由學生組織實施學習方案,如辯論會、知識競賽、新聞發(fā)布會;可以用講座的形式,介紹一些貼近生活的文學、語言知識;可以采用“訪談”式的方法……這樣,鮮活的內容和有創(chuàng)意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既體現出語文活動課“活”的特點,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語文活動課富有啟發(fā)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住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因為活動課中沒有失敗的概念,加上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主動參與意識也得到了增強,主體地位也就得到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