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汃·
成都話說某人欺軟怕硬是“半夜吃桃子——按到pā的捏”,嘲笑某人懼內(nèi)是“pā耳朵”。此字收入《成都方言詞典》,采用通行寫法作 ,釋義有:軟,爛,無力,軟弱,不過硬。組合詞語還有:~和、~軟、~嚕嚕、~子、下~蛋、~耳朵車等。
從造字思路分析,應(yīng)是由烹飪食物聯(lián)想,煮、蒸、煨、燉的結(jié)果,使其內(nèi)部組織軟化;故而義符從火,聲符從巴?!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稀爛”詞條解釋:極爛,破碎到極點。也說稀巴爛,成都話說成“稀pā爛”;因為“巴”字兩讀:嘴巴(b?。?、下巴(po)。巴蜀各地今已普遍通用這種寫法。CCTV春節(jié)聯(lián)歡會播放四川方言小品節(jié)目,字幕寫作“ 耳朵”。
《蜀語》載:“八月為汃月。汃,普八切。”見《楊升庵集》。以汃即汃爛義,音與跋同。楊慎所注“汃,普八切”,拼音為pā。成都話的“跋”字亦讀po。
造字思路是由水液(包括雨水)浸泡淹漚聯(lián)想泥土軟化情況,故而義符從水,聲符從八。成都話讀“扒、叭”為pɑ。
清人李實作《蜀語》,認為“凡肉之爛者、地之泥濕者、果之熟者、糧食之不干者、人之弱者、物不剛者,皆曰 ”。李實的義釋全面而確切,但是所定字形寫法仍然是“后出俗字”,比起“汃”字,既不好寫,又不好記,所以未能推廣。
流沙河老學長曾告訴我:pā字是四川話的特產(chǎn),理當列入正規(guī)序列。他指出《說文》的 字就是pā的本字;且細說其意義和讀音。于是我按圖索驥,找出《說文》原文和段注(即括號內(nèi)文字): ,雨濡革也(雨濡革則虛起,今俗語若樸),從雨革(會意),讀若膊(匹各切,五部。霸字以為聲)。確如老學長所分析,“霸”是形聲字,“月”是義符,表示“月始生魄然也”,其另一部分即聲符 表示讀音。比照“巴”字兩讀之例, 字也屬于兩讀字。
第二次討論,老學長又言及“革”應(yīng)該包括日用皮件和士兵鞍韉鎧甲,因雨水浸透而軟化,故造此會意字。60年前當初中生,讀過《國殤》的“操吳戈兮披犀甲”,看來“犀甲”應(yīng)該是革制。后之人少讀《說文》,不明本字,另造形聲字也是理所當然。
順帶說說:《康熙字典》所引《說文》“雨需革也”,以“需”代“濡”,而該書《考證》未言有誤,尚需識者指教。
“書到用時方恨少”,此言有理!
骯臟·腌臜·鏖糟·齷齪
“骯臟”,《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音為āng·zāng,義即不干凈。其繁體寫作“骯髒”。
但《辭源》、《辭?!匪d“骯髒”,有注音為kāng·zāng者(音若慷臧),也寫作“抗髒”,本義是“剛直倔強貌”、“高亢剛直貌”?!绑a”似從“亢”取義得聲。書證有李白詩“有如張公子,骯髒在風塵?!标扆斆稍姟案形餅槔纬睿瑧崟r頗骯髒?!痹脝栐姟皹F楠千歲姿,骯髒空谷中?!蔽奶煜樵姟绑a髒到頭方是漢,娉婷更欲向何人!”由是可證,宋金以前,此“骯髒”是褒義詞,絕非現(xiàn)今習用“骯髒”的貶義;研究者理當注意。
同是“骯髒”,卻又形同而義異;而與“骯髒”音形俱異的詞,卻又意義相同。漢語詞匯的特殊性,于此可見一斑。其說詳下:
《國語詞典》(1947年本)中沒有收錄“骯髒”,只收錄有“腌臜”。
腌臜,ㄤㄗㄤ(āng zāng)不潔。另一讀音為ㄚㄗㄚ(ā z?。?/p>
以上兩種讀音都取自當時的口語。事實上是用“腌臜”表示“骯髒”。
《辭源》:“腌臜,不干凈?!睍C是宋趙叔向《肯綮錄》云:“不潔曰腌臜?!薄段鲙洝罚骸扒蛔永餆嵫獧?quán)消渴,肺腑里生心且解饞,有什么腌臜!”
《辭?!罚骸半缗Hān zɑn,又讀ā zɑ,骯臟;不潔?!睍C還有《紅樓夢》的“這里腌臜,你那里受得?”
試作比較:元曲的“腌臜”與曲中“貪、敢、淡、燂、饞”諸字葉韻,可讀為ān zān。腌、臜二字的聲符為奄、贊,也是如此讀音的佐證。至于“腌臜ān zɑn又讀ā zɑ”,當屬韻母聲隨(ān zɑn的n)弱化,今存元音所致。成都人說張開嘴,用“奓”嘴,其音zhā(《廣韻》“奓,張也”),用韻母聲隨弱化解釋,就是“張zhāng”的聲隨ng消失的結(jié)果。
《國語詞典》還有異形同義詞:
腤■ㄢㄗㄢ(āng zāng)卑,污?!靶菪ξ倚魏⊥聊灸W■扮,強如紫綬,勝似白襕。”
腤■ㄢㄗㄤ(āng zāng)卑,污?!皫自鲞@般出丑■■勾當!”
也有重疊出現(xiàn)為“腤腤■■”的,如“天阿,這叫化頭身子腤腤■■希臭的,你還想和他做伴?!?/p>
以上書證都取自元曲,可見當時口語中表示不潔的“骯臟”,寫法不同。注音應(yīng)該是ā zɑ、ān zɑn或者āng zāng,而且都是韻母相同的疊韻字。
《辭源》:鏖糟áo záo不潔,腌臜?!彼吻f綽《雞肋編》:“又有大澤,迷惘草莽,名為好草陂。而夏秋積水,沮洳泥淖,遂更名鏖糟陂?!鼻昂髮Ρ龋芍镑樵恪敝x。
《辭海》:引證有《輟耕錄》“俗語以不潔為鏖糟。”元曲:“你哥哥更是個鏖糟頭?!?/p>
《國語詞典》增添:鏖槽ㄠㄘㄠ(áo cáo)元曲:“一個鏖槽叫化頭,出去!”
可見二詞尾字(糟、槽)形異音異,但áo záo、áo cáo二字韻母都是áo,都是疊韻字。
另外兩個形異義同詞,也值得研究:
諸辭書之“齷齪”,注音wò chuò,詞義為不干凈。例句甚多,惟《簡明古漢語字典》引宋方勺《青溪寇軌》之“當軸者皆齷齪邪佞之徒”,應(yīng)該重視。蓋此例可證“齷齪”一詞已于宋代通用,較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序的“熟知夫官之齷齪卑鄙之要凡,昏聵糊涂之大旨”,元曲《黑旋風》的“他見我風吹得齷齪,是這鼻凹里黑”,都要早得多。
埋汰mái·tɑi,<方>臟。(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最早出現(xiàn)在周立波的小說《暴風驟雨》和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如今這個東北方言詞語,更常見于影視片對白中。
最后羅列以上幾個同義詞,比較其韻母,如:
骯臟āng·zāng,腌臜āng zāng,ān zɑn,ā zɑ
腤 āng zāng,臆臜āng zāng
鏖糟áo záo ,鏖槽áo cáo
齷齪wò chuò,埋汰mái·tɑi
可以確定兩個字的韻部相同,它們都是疊韻字;而且后一字的讀音,隨前一字變化,這就是語音學中的“元音同化”現(xiàn)象,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何其·何許·何如
網(wǎng)載廣西橫縣中學李鳳元的文章,略曰:
……于丹教授作為一個知名學者、碩導、博導,不可能不知道“何其”一詞的意義與用法,但是,她在“于丹《莊子》心得”的第一集偏偏名之曰:“莊子何其人”。我一聽就別扭,……她要表達的無非是“莊于是什么樣的人”之意,此意不如用“何許”。
筆者由此聯(lián)想到“何其”與“何許”的使用,樂意談?wù)劰芤姟?/p>
呂叔湘在《文言虛字》(1944年第1版,1963年第9次印刷)一書中講解道:
“何”也作“怎么”講,但不是疑問的語氣,而是感嘆的語氣,和白話的“怎么這么……!”相當?!昂纹洹钡摹捌洹北緛淼扔凇氨酥保昂纹洹背B?lián)用,漸漸形成一個熟語;沿用到白話里,更加不能分析了。(引者按:范偉演小品不止一次使用“怎么那么……!”就像古人說“何其……!”)
呂先生舉出的實例是:“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又,“聆其議論,何等明達;觀其行事,何其顢頇!”
筆者60多年前上初中時,讀過丘遲《與陳伯之書》,記得“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而或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zhàn),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其劣也!”還記得《左傳》有“二三子何其惑也!”歸納出“何其”與其他字詞組合的特點是,“何其”處于形容詞(如衰、顢頇、壯)之前,起修飾、限制作用,相當于副詞作“狀語”。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何等”、“又何(其)”都具有相應(yīng)的意思和語法特點?!稘h書》中東方朔的“自嘲”:“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亦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如果把句中副詞狀語“何”改為“何其”,同樣通順傳神。
徐晉如等10位語文同道說于丹教授是“一個古漢語知識連初中文化水平都達不到的‘影視學博士’”,倒使我聯(lián)想到初中語文教學。近三四十年上初中的學生,語文課都讀過《明日歌》這篇教材,開頭幾句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如果誰把那形容詞“多”前面的“何其”講錯了,怕是語文水平太低了,難免遭先生們斥為“古漢語知識何其少也,語文水平何其低也!”
如果要談?wù)撃橙耸莻€什么樣的人,于丹教授完全可以照李鳳元先生的建議那樣,直接說“莊子是什么樣的人?”還想要“文”一把的話,不妨照抄現(xiàn)成,仿照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開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大書“莊子何許人也”。據(jù)《文選》:“良辰在何許,凝霜霑衣襟?!笨芍昂卧S”指“什么地方”。
也可用說“莊子何如人也”?!妒酚洝堘屩袀鳌罚骸扒霸唬骸菹乱越{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何如”就是“如何,怎么樣”。巧得很,這“何如人”(答語“長者”也是名詞,所答應(yīng)對所問)之“何如”和“何許人”之“何許”都位于名詞“人”之前,起限制、修飾作用,都充當“定語”。這樣明顯看出作定語的“何許、何如”與作狀語的“何其”,不能通用。
區(qū)別定語和狀語,當然屬于初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chǔ)語文知識和基本功。
希望《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能夠在備課時,仔細閱讀原文,充分理解詞語的意義,必要時查閱辭書核對一下,切莫率爾操觚。這樣才能準確地評介經(jīng)典著作,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shè)服務(wù)。
(題圖:陳沫吾作)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退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