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聊齋大概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吧!那是常年奔波在外的老爸,為了排遣旅途寂寞在車上看的書。當我翻看他帶了什么好吃的東西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本《白話聊齋》,封面上古典人物的畫像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把所有好吃的棄之不顧,抱著書蹲在一邊翻了起來。爸爸笑我說,這小妮子,連字都認不全呢還看這書,這書里面寫的可全是鬼怪的故事,小心看后嚇破了膽兒,你看那畫皮多嚇人呀!也許是天生好奇,爸爸越是這樣說我就越不肯放下,以至于后來媽媽抱怨爸爸亂買書,引得孩子學著看,影響了學習。因為我看聊齋,從沒動過我一指頭的媽媽動手打過我、藏過書、甚至還撕下了我正在看的篇章。為了不惹媽生氣,也為了書不再被撕,我只好偷著看,躲在茅廁里看過、藏在被窩里看過……在那個農(nóng)村還沒有電視機的時代,小小的我如此執(zhí)著地讀著這本與我當時年齡并不相稱,甚至也讀不太懂的書。也許,無意中正是書中的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窗,也為我今天的文學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蹉跎,轉(zhuǎn)眼30多年過去了。聽著電視上唱著喬羽老先生的《說聊齋》: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
喜怒哀樂一起那個都到心頭來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
……
誰能解得開誰能解得開
是啊!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從懵懂無知的小童轉(zhuǎn)眼人到中年,漫漫人生的長河中,涉過幾多坎坷,經(jīng)受磨難許多方能體會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蒼蒼茫茫的人世間,真可謂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 。怎能不佩服300多年前的蒲老先生于混濁紅塵中超然的睿智和警醒。為什么最純真最美好的愛情只能發(fā)生在人與鬼之間?為什么知恩圖報的是鬼,而落井下石的卻是人?為什么聊齋里的女鬼一個個都貌若天仙,傾國傾城?為什么這些絕色美女們卻都和窮小伙子一見鐘情,演繹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也許,人本身就是太復雜的物種,在人身上還殘留著弱肉強食的動物本能,人與人之間才有了那么多的勾心斗角、爾虞吾詐;人生中才有太多的痛苦無奈、血雨腥風;多愁善感的文人才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喟嘆與感慨!
畢竟活在凡塵俗世,如今重新捧讀《聊齋志異》,竟別有一番感慨,再也沒有了年少無知時只看故事熱鬧凄美之雅興。書中400多個故事,今天看來像是荒誕不經(jīng),似為小說的虛構(gòu)情節(jié),細讀卻各有隱意,每則故事都會給人啟思甚還思索之中平添些許傷感,難怪王國維把它與《紅樓夢》相提并論。
故事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雖有濃重的迷信色彩,初衷卻是教人向善。盡管許多故事都是“善終”,但作者的表達,皆是丑惡大都由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來制造,而正義卻都是鬼怪來伸張,這就引發(fā)我們重新審視作者更深層次的寫作意圖,不得不讓我們重新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當時的寫作背景。難道,蒲松齡真正的用意是想于不動聲色的諷刺和鞭笞中告訴大家現(xiàn)實社會才是吃人的?為什么呢?
蒲松齡處在動亂黑暗的時代。17歲便高中秀才,以神童之譽名揚四鄉(xiāng)的蒲松齡,竟在之后長達50余年的鄉(xiāng)試中一次次落榜,最后郁郁而終。《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遺憾的是《聊齋志異》直至蒲松齡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刻版問世?!傲凝S”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地方設(shè)一茶棚,凡是進來喝茶的人是不收銀子的,他則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專門問一些奇聞趣事,蒲松齡的“聊齋”便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故事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后記錄成文。試想,無論什么時代,一個人能用那么多時間來聽人講故事,可見這個人的生活是多么閑散與無奈。能用數(shù)十年時間整理故事,成就一部曠世佳作,又可見作者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的信念是多么執(zhí)著。能“集腋為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又見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xiàn)實生活中產(chǎn)生的深沉的孤憤……由此可見,蒲松齡雖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nèi)容卻深深地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種種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認識。諸如書中冥府、地獄、天堂、龍宮、夢境,以及傳說中的異域,“神仙狐鬼精魅”,人鬼相戀、人妖相配、鬼人鬼事、懲惡揚善、男歡女愛、堯女于歸、因果報應、科場及第等等,實際上無一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折射。而嬰寧、小謝、小翠、翩翩、晚霞、嬌娜、香玉、葛巾、宦娘、聶小倩,一群光彩奪目的人物描寫得卻是活靈活現(xiàn),盡管她們只是勾人魂魄的藝術(shù)形象,均是與我們有著相當距離的異域之類。
《聊齋志異》繼承和發(fā)揚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感。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xiàn)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xiàn)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于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gòu)情節(jié),沖破現(xiàn)實的束縛,表現(xiàn)自己的理想,解決現(xiàn)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即便是男歡女愛也寫得入情入境,通過《嬰寧》《青鳳》《阿繡》等作品來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的精神。如《嬰寧》中寫莒人王子服在上元燈會上初識一位美麗少女,相思成病,后入山追尋,見到少女。不想少女竟是自己姨妹,但少女本為狐產(chǎn)女子,且從小隨鬼母長大,所以全然不曉人間禮數(shù),憨純無比,對愛情和母女之情堅貞深篤,也就有了文中嬰寧天真無邪的清純?!栋殹分袑O子楚天生英俊而性格癡訥,他因癡愛富家女阿寶,并最終以癡情換回了阿寶的真情。當孫因病而歿后,阿寶竟以死相從,終于感動閻羅,使其雙雙復生,二人陰陽兩世的愛情感人至深?!哆B城》寫史孝廉一病不起,生命垂危。有神醫(yī)言用男子胸肉為藥餌方可治愈。史孝廉以此向鹽商子相求,遭到拒絕;而喬生卻主動獻出胸頭之肉。但仍然得不到史孝廉的認可,連城為此憂郁而死,喬生也在吊慰時一慟而絕。二人在鬼蜮世界如愿結(jié)合,最終憑借愛情的力量重返人間。二人的生死愛情更是強調(diào)了知己愛情的美麗崇高和為真愛生死與共的理想境界……想想現(xiàn)代社會豈不也存在太多有緣無分、憤而不得的愛情?人們內(nèi)心仍在渴望和追求著諸如書中所寫的人間真情。
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蒲松齡,通過《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等作品來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的罪行,鞭撻了為虎作倀、無惡不作的土豪劣紳和官吏,將他們欺壓百姓的貪婪、無恥、昏庸的丑惡面目暴露無遺。如《促織》中寫了一個皇帝愛斗蟋蟀,就不斷地讓百姓進貢蟋蟀,一個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親千辛萬苦找來的蟋蟀,因害怕跳了井。后來這個孩子變成了一只蟋蟀,他不僅斗敗了所有的蟋蟀,就連大公雞都不是他的對手。統(tǒng)治者的小小愛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讀完此篇不禁令人唏噓感嘆。盡管當今世界也存在著諸多不公,還是為身處和諧社會,生活在機制健全、現(xiàn)代文明的時代而慶幸。
曾多次參加考試,對科舉制度有深刻了解的蒲松齡,通過《葉生》《于去惡》《考弊司》等作品來揭露和抨擊八股取士科舉制度的罪惡和弊端。在他筆下的考官都是不學無術(shù)、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人物。他用手中筆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對人的摧殘和毒害,也批判了科舉制度下那些熱衷于功名的儒生。如《司文郎》描寫盲僧用鼻子辨別文章的好壞,辛辣地諷刺了試官好壞不分,顛倒黑白的丑態(tài)……通過《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作品來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通過《種梨》《畫皮》《嶗山道士》《瞳人語》《狼》等作品,總結(jié)生活中的經(jīng)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于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
竊以為,聊齋之所以能雅俗共賞、老少皆宜,不光因為它從藝術(shù)價值上來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經(jīng)典不朽之作,更因為每個故事都會給人帶來啟思。正如馬瑞芳教授點評《聊齋志異》手稿本卷三《驅(qū)怪》之篇末,見“異史氏曰”令他眼睛一亮的八個字:“黃貍黑貍,得鼠者雄”翻譯成白話,就是“黃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聊齋中幽默詼諧的故事,不光給老百姓帶來閱讀的趣味,也啟發(fā)一代政治家的哲理性思考。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