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春節(jié)日益淡化的現象,我們需要深入研究,而要研究,我們首先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是“春節(jié)是什么?”只有回答了這一根本問題,我們的研究才能深入。“春節(jié)是什么”這一問題與傳統(tǒng)社會是分不開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主體是宗法社會,宗法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注重身份等級的血緣共同體,而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核心意義正在于它是維系傳統(tǒng)宗法血緣共同體和熟人社會得以和諧運轉的一種節(jié)日儀式,它為具有強烈的宗法觀念和情感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親情交流的契機和紐帶。
【關鍵詞】春節(jié) ;宗法社會 ;血緣情分 ;核心意義
【作 者】李俊群,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教師 。銀川, 750002
【中圖分類號】 G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 )01-0191-003
O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Li Junqun
Abstract: What’s the Spring Festival? This issue relates to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main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is a society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which is a consanguinity community stressing on the status grade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anguinity as its ligament. While the core sense of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lies on which is a kind of festival ceremony holding traditional consanguinity community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acquaintance society together so as to make them harmoniously run. The ceremony provides the people with strong intention and emotion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the chances and ligament for relative intercommunion.
Key words: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society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consanguinity affection; core sense
春節(jié)無疑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但是在現在市場經濟越來越深入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卻日益感到春節(jié)的淡化,對此情況我們需要認真思考,而思考中我們首先必須回答“春節(jié)到底是什么”這一根本的問題,才能知道為什么有現在春節(jié)淡化的現象產生。學術界對于春節(jié)的研究成果是非常豐富的,有學者把春節(jié)的功能歸納為五點,即“吃”、“玩”、“聚”、“祭祖”、“敬神”,并從這五個功能的淡化來解釋春節(jié)的淡化①。這種歸納雖然從內容上列出了春節(jié)所具有的各項功能,但失之于簡單,沒有突出這些功能的主次方面,更沒有突出作為節(jié)日的春節(jié)所具有的內在意義來,即沒有回答“春節(jié)是什么”的問題。因此本文試圖通過揭示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意義來回答“春節(jié)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節(jié)日往往是與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節(jié)日儀式是由處于某個共同體②中的許多人來舉行的,而這許多人又必須具有某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才能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因此,儀式活動就必須要能滿足舉行儀式的共同體中的人群的某種共同的內在需求才能夠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否則,儀式就會因為其喪失了人們的內在體認而淪落為僅僅是僵死的儀式,并最終會被拋棄掉。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無疑也是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我們把春節(jié)又叫過年。我國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時間概念,有“年”自然就有過年的習俗,所以春節(jié)可以說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節(jié)日。③春節(jié)是由許多民俗活動或者說儀式活動所構成的。與春節(jié)相關的禮儀活動和民俗活動非常豐富,從臘月初八的臘八節(jié)、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節(jié)、掃塵、貼門神掛年畫、放鞭炮、祭祖團年、除夕守歲、拜年、接財神、送窮、舞龍等等,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期間的各項民俗活動都和春節(jié)相關,人們通常都把它們看作過年的一部分。換言之,廣義的春節(jié)概念可以包括從臘八直到元宵節(jié)的一系列活動,時間跨度是最長的,活動也是最多的,因此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④世事滄桑,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內容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歷經變化,但春節(jié)本身卻能頑強地傳承幾千年而不衰,這一切能夠發(fā)生,都與人們賦予春節(jié)以意義有關,或者說與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恰好能夠滿足人們的某些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的需求。那么,在過去,春節(jié)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意義呢?
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建立在原始的多神信仰之上,觀念雜亂,活動松散,信仰淡薄,天長日久,節(jié)日的動機漸被遺忘,人們不知道因何而過節(jié)。⑤因此,對于春節(jié)的真正源起,我們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對于春節(jié)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我們卻能夠還原出來,因為我們自身也是這歷史河流之中的在場者。要真正了解春節(jié)的內在意義,我們必須從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直占支配地位的宗法社會和熟人社會入手,因為宗法社會和熟人社會(或說鄉(xiāng)土社會)構成了傳統(tǒng)人們的生活共同體。
宗法社會,也可以叫做宗族社會,從西周確立和完善宗法制度以來,這一制度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運行的主要模式⑥。正如古希臘城邦是由一群處于同一地域內、在利益上有共同性、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和宗教信仰上具有一致性的人們組成的共同體一樣⑦,宗法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注重身份等級的血緣共同體,雖然是等級社會,但是以血緣關系為主。血緣之為血緣就在于生命的根源是同一的,成員之間具有內在的同一性,他們是同宗同族的,所以在以血緣性的方式所展開的生活世界里,社會成員之間不是實質性對立的關系。在我們看來,古代宗法社會是等級森嚴的,但在他們眼中與其說是等級,不如說是家庭中敬老愛幼、兄弟姐妹的自然血緣關系,人與人之間被一團濃濃的血脈溫情包裹著,所以他們只要靠角色、情分、道義來連接就行。⑧宗法社會中最基本的關系是父子、兄弟關系,由父子關系擴充而為官民關系、君臣關系,由兄弟關系擴充而為朋友關系、江湖義氣關系,但以父子關系為最最基本。在我們看來,古代的父子關系是不平等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是一種糅合了父子親情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展開為一系列的規(guī)范,如冠禮、婚禮、相見禮、鄉(xiāng)飲酒禮、喪禮、祭禮等,這些禮儀規(guī)范從小孩小時侯就開始教育,通過剛性的禮與柔性的樂共同整合,當然柔性的東西有很多,如父子、長輩對晚輩的親情關愛等也可以是柔性的東西,都可以化解剛性的禮的強制性。因此,人們不但不反感這些禮儀規(guī)范,反而對之產生依戀之情⑨。另外,出于維持宗法共同體的這種血脈溫情的關系的需要,傳統(tǒng)社會在價值觀上并不突出利益取向、功利取向,而是取非功利取向,否則,這種血親共同體就會解體。因此,宗法社會是一種靠先天的血緣關系和后天的重義輕利的文化價值取向整合起來的共同體,人們對這樣的共同體有著情感上的和價值上的認同。
雖然春節(jié)的產生早于周代宗法制度的確立,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節(jié)日的意義是會發(fā)生變化的,后來的人們會賦予它以新的意義,因此,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春節(jié),也不能不深深打上這種宗法血緣共同體的烙印。宗法社會強調血緣親情關系,強調人情往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春節(jié)期間的許多活動是圍繞著血緣親情和熟人人情往來而展開的。其中拜年,就是春節(jié)期間最重要的活動,一說起“過年”,我們馬上就會把它與“拜年”聯(lián)系起來,這正說明拜年已成了春節(jié)的文化象征,也可以說是傳統(tǒng)春節(jié)的內在意義之所在了。
縱觀拜年有如下幾種:一是家拜。即家族之間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里進行,然后才出去向四鄰好友拜年。二是親戚之間的拜年。從正月初二或初三開始,人們領著孩子,帶上禮品,輪流到舅舅、姑姑、姨族家拜年。三是團拜。團拜是“元旦朝會”的延續(xù)。古時,“朝會”是諸侯或臣子朝見君主的儀式?!霸┏瘯眲t是在元旦這一天,臣屬以及外國使者等朝見君主的一種盛大禮儀,目的是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是封建時代一種節(jié)令風俗活動。團拜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慶賀方式,從其具體含義來分:有圍成一團互行拜禮的團拜;有聚在一起互相祝賀的團拜。從參加者范圍來分:有官方的團拜,有親族的團拜,有朋友之間的團拜等。⑩
從以上幾種拜年的方式可以看出,拜年主要是在親人之間和熟人之間的一種情感交流活動,這種親人熟人間的情感交流正是維系宗法社會和熟人社會的存在所需要的,因此,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核心意義在于它是維系傳統(tǒng)宗法血緣共同體和熟人社會得以和諧運轉的一種節(jié)日儀式,它深深地打上了傳統(tǒng)宗法社會和熟人社會的烙印,宗法共同體和熟人社會構成了傳統(tǒng)春節(jié)存在的基礎。如果把傳統(tǒng)春節(jié)的祭祖、祭神活動再加上的話,那么,春節(jié)的意義,正如張惠敏先生指出的那樣:“一是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是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祁盼人生幸福。三是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lián)絡世代親情,找到人生定位,擔負社會責任。四是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tǒng)文化,宣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11]
一直到解放前,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一直沒有去觸動傳統(tǒng)社會的這一基層組織形式即宗法血緣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發(fā)生在l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1950年,當時的政務院通過《鄉(xiāng)人民政府組織通則》,規(guī)定設立鄉(xiāng)一級政府。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自秦朝以來一直以縣為地方最低層和民國以來以鄉(xiāng)村作為地方自治基礎的做法,將政權的觸角直接延伸至農村基層,不僅把黨支部建在村上,還以村為單位建立了共青團組織、民兵組織和婦女組織。緊接著,中國共產黨通過人民公社制(農村)和城市單位制把社會整合起來,使得人民不得不依附于國家。這是一個由國家計劃的、經濟上高度集中的、思想上高壓禁錮的、缺乏流動性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在意識形態(tài)上大力鼓吹階級斗爭,所謂“親不親,階級分”,以階級的界限來取代宗族的界限,甚至有意識地攪動宗族內部的仇恨,在法律上把宗族機構宣布為非法,宗族制度被視作封建階級的一套予以取締。[12]雖然發(fā)生了這么多事情,但這種由國家強力組織起來的社會依然是一個靜止的社會,缺乏流動性和競爭性是其顯著特征,人們依然是生活在熟人中間,這依然是一個熟人社會,并且更為根本的是,國家對宗族制度的取締并沒有讓人們內心的那種宗法觀念和情感也隨之而消失,這種宗法情感仍然在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生活,因此,在那段思想禁錮的年代春節(jié)依然頑強地存在下來,人們依然期盼著過年,也正由于此,在改革開放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錮之后,神州大地又迅速恢復了全國人民喜迎春節(jié)的隆重場面[13],這正可以說明人們的宗族情感的深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春節(jié)把祭祀拜祖、年節(jié)世俗、風土人情、慶?;顒忧擅畹丶癁橐惑w,從而為宗法社會的和諧運轉添加了潤滑劑,它為具有強烈的宗法觀念和情感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親情交流的契機和紐帶,這正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意義。
注 釋:
①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走勢—— 以春節(jié)為例》,載《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1期。除這文章之外,周建國的《春節(jié)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功能》(載《社會》2002年第2期)也是側重從功能角度來思考春節(jié)的,而沒有由功能的簡單羅列而進一步深入下去。
②關于共同體的界定,學術界有很多觀點。騰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從人類結合的現實中抽象概括出人類群體生活的兩種理想類型:共同體與社會。共同體表示由本質意志所決定的,以自然情感和傳統(tǒng)習慣為聯(lián)結紐帶而形成的關系親密、休戚與共、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體;社會表示由選擇意志決定的,以理性計算的共同利益或共享價值觀(有約束力的的思想和語言秩序)為聯(lián)結紐帶而形成的以利益合理、契約等形式的社會聯(lián)系。我傾向于把騰尼斯的觀點結合起來,即從共同體中的個人內心對共同體的情感體認的角度來界定共同體,而不管這種情感體認是出于自然情感、傳統(tǒng)習慣,還是出于理性計算的共同利益或共享價值觀。參張云昊:“從前現代到現代——共同體變遷的內在邏輯及其啟示”,載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6月。
③楊琳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④陳連山:《春節(jié)民俗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載《民俗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傅德岷、韋濟木、馬培汶著,《中國八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重慶出版社2005版。
⑤楊琳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6頁。
⑥錢杭著:《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版,12頁。
⑦浦興祖、洪濤主編:《西方政治學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頁。
⑧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哲學省察》,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頁。
⑨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版,第249~278頁。
⑩ 李英儒編著:《春節(jié)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27~128頁。
[11]李英儒編著:《春節(jié)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9頁。
[12]周大鳴等著:《當代華南的宗族與社會》,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頁。[13]高炬:《改革開放春節(jié)年味濃》,載《黨的建設》2006年第1期。
〔責任編輯: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