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犯罪控制模式中的民俗控制

        2007-01-01 00:00:00
        廣西民族研究 2007年1期

        【摘 要】犯罪是嚴重危害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侵害和平生活與經濟發(fā)展的反社會行為,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目前對犯罪控制過分強調國家對犯罪的控制力量,在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必然出現(xiàn)小政府、大社會的現(xiàn)實面前,這種模式存在較大的缺陷。本文通過對民俗與犯罪的關系考察,把民俗引入犯罪控制的視野,從民俗入手,以審慎的眼光來理解鄉(xiāng)民行為實踐所構筑的意義世界,客觀地探討民俗在鄉(xiāng)民地區(qū)所發(fā)揮的功能,進而提出:民俗作為民間力量對預防犯罪具有巨大作用。

        【關鍵詞】犯罪控制;民俗控制;檢討;

        【作 者】梁利,廣西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廣西龍州 , 532400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1-0069-007

        On the Folk-custom Controlling in the Pattern of Crime ControllingLiang Li

        Abstract: Crime is an anti-society action seriously harming to security of person and property, violating the peaceful lif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also is an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drawn attention by the current world widely. Based on the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custom and crime, the article induce the folk-custom to the view of the crime controlling, and comprehend the sense world constructed by the behavior practice of folk people from the angle of folk-custom with prudent insight, to discuss impersonally the function exerted by the folk-custom in the folk region, thus to advance that as a folk power, the folk-custom can play an immense role on the crime preventing.

        Key words: crime controlling; folk-custom controlling; analysis

        民俗是鄉(xiāng)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凝聚著深遠的文化價值理念,也是構成鄉(xiāng)民意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國犯罪學界對犯罪控制模式中的民俗控制的關注和研究較少,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民俗與犯罪是一個一體兩面的關系。把民俗引入犯罪控制的視野,從民俗入手,以審慎的眼光來理解鄉(xiāng)民行為實踐所構筑的意義世界,客觀地探討民俗在鄉(xiāng)民地區(qū)所發(fā)揮的功能。對于拓展犯罪控制模式的討論空間具有較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犯罪控制模式中民俗與犯罪的關系考察

        1.民俗的概念及其存在形式

        民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一種文化模式。它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①民俗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②民俗是靠口頭和行為的方式一代代傳承的;③民俗在長期的流轉過程中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

        民俗與人們的社會生活保持著最為密切的聯(lián)系,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任何個人從降生到成年乃至老死,無不處在周圍的民俗事象對他的浸染和熏陶中,民俗事象總是經常的、大量地伴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對人們的心理、性格、人生道德觀念產生深遠的、不可抗拒的影響。事實上,人類社會最早出現(xiàn)的社會規(guī)范就是民俗,在法律出現(xiàn)之前,民俗對犯罪起到了控制的作用。因此,從這點看,我們完全可以在原始社會找到民俗對犯罪控制的歷史根據(jù)。

        2.民俗的特征和功能

        民俗作為人類的文化行為,其特征是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為:①集體性,是指民俗是一種具有廣泛社會性的文化事項,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并為廣大民間社會所接受。②傳承性,指民俗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具有世代相襲特點的民俗特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這種教化和熏陶,有的是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有的則是有計劃、有目的地施行。③穩(wěn)定性。指民俗一旦產生,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④變異性。指民俗在傳承過程中,為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某些具有變異特點的外部特征。變異性導致了民俗的豐富性和龐雜性,是移風易俗最可適用的特征。⑤規(guī)范性。指民俗對民間社會所有成員行為方式所具有的約束作用。與法律和道德相比,民俗對人的社會性

        的規(guī)范作用要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到人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會組織、歲時習俗、文學藝術、民間信仰等各個方面,因此,民俗在制約、規(guī)范人類行為的過程中一直發(fā)揮著其他意識形態(tài)無法取代的作用。

        民俗的功能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在社會生活中,民俗起到了導向的作用。它通過感染、模仿和遵從三個環(huán)節(jié),產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發(fā)揮其對個人的重要的導向作用,它不僅為社會生活提供材料,而且為社會行為提供藍圖,并使之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其次,民俗具有巨大的整合功能。從犯罪社會學的角度看,民俗具有社會控制的效用,是一種軟控制,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具有極大的約束力量。因此,它是一種巨大的社會穩(wěn)定力,可以使社會系統(tǒng)有效地消彌振蕩與干擾,保證其在整體運動中相對穩(wěn)定的形式和基本一致的適應方式。其三、從社會心理看民俗對社會生活還具有強烈的向心力。它表現(xiàn)為一種服從權威的群體凝聚力,以共同的習俗和文化心理為紐帶,不斷張大群體組合的強度,使騷動的人心、離心的思欲趨于平靜,最后實現(xiàn)在統(tǒng)一的文化氛圍中的和諧。

        民俗的特征與功能向我們暗示了民俗作為民間力量對預防犯罪的巨大作用。然而,民俗作為民間傳承性的心理與行為,是歷史的文化現(xiàn)象,由于時代的、社會的、經濟的、精神地理的、民族的等因素的制約,它既有積極的方面,又有著消極方面。對生活有積極作用的民俗是良俗,相反則是陋俗。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民俗與犯罪的關系了。

        3.良俗有利于控制犯罪

        良俗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的民俗。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文化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許多多被譽為“東方文明”的優(yōu)良民俗。如在人際關系方面注意互相體諒,互相幫助、講究禮貌、信用、誠實、忠厚等,對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民俗雖然不是法律,但卻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極大的約束力,過去如此,現(xiàn)在也依然如此。一種民俗事象,既經確立,為大家所承襲,便產生一種約束作用。人們在民俗面前有著一種不約而同的一致性。如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雖然過法不同,但全國人民過春節(jié)卻是一致的。這就是它的約束力。到這個節(jié)日如果不這樣,就是不合民俗,不合習慣法,就會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至于其他帶有信仰性的民俗活動,約束力就更大,哪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到或沒有完全做好,都會有不安之感。民俗通過其精神內核使民俗群體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從社會的深層結構克制著每一個人的行為,維系著人們心中傳承的紐帶。它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一道發(fā)揮著社會控制的作用。社會控制分為內在控制和外在控制兩種形式。內在控制是社會成員自己自覺地按照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通常情況下,真正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基本上都是靠社會成員自己的內在控制而維持的。而實現(xiàn)這種內在控制的條件,則在于社會及其各種組織、群體通過教育、宣傳、感化等手段,使既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內化成廣大社會成員的行為標準,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自覺要求?;蛘哒f,就是要通過社會的過程,使社會成員從內心接受這些規(guī)范,真心誠意的認同這些規(guī)范的正當性。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許多行為規(guī)范的遵從是出于害怕,一旦越軌行為被發(fā)現(xiàn)就會受到懲罰,但人們對內化的行為規(guī)范的遵從則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是正確的。因此,內在控制可以達到使人沒有任何社會監(jiān)控的情況下也能完全按照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行事,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規(guī)范事實上已經成為個體自己的價值觀,成了他的需要體系中的一部分。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既需要吃、穿、住、行,也需要愛情等等,除此之外,個體還有一種“價值需要”,就是要努力通過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和體現(xiàn)自己認定的價值。當社會規(guī)范通過社會化過程而內化成個體的價值需要時,他對這種規(guī)范的遵從實際上也就是滿足自己的需要,違反這種規(guī)范反而會帶來不快,就像饑餓的人沒有飯吃會很難受一樣。內在控制是最有效的,也是成本最低的社會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社會規(guī)范都被所有社會成員都接受、認同。因此,為了確保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確保社會的正常運轉,還必須要有外在的控制。毫無疑問,民俗控制就是一種內在控制,它的這種約束力,是社會法律的重要補充,它可以在法律之外,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當然良俗就是通過對社會俗民的影響發(fā)揮了獨特的抑制犯罪和預防犯罪的作用。

        在人類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良俗,就是這些良俗,在潛移默化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幫助著人們識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培養(yǎng)了人們健康、正直的倫理道德觀念,對犯罪的抑制產生著良好的效果,給社會帶來昌盛和文明、和諧與穩(wěn)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良俗?,F(xiàn)在,在桂西南沿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依然保留許多歷史上形成的優(yōu)良習俗,如同樣是熱情好客、團結互助,壯族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表現(xiàn)明顯不同。早在明代鄺露就在《赤雅》中記載:“人至其家,不問識否,輒具牲醴,飲啖,欠敬不衰。”徐霞客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款待,“請少憩以候明晨”,并“煮蛋獻漿”來招待他,“土州守黃君,一見如故,遂歡飲十日”體現(xiàn)了本地區(qū)熱情好客的特點,此俗世世代代相傳下來,每家要娶媳婦、嫁閨女、建新房、辦喪事,四鄰八方都來幫助。類似的良風美俗的大量存在,成功的維系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效的維持了當?shù)氐纳鐣椭C穩(wěn)定發(fā)展。而在中國大地上,此種狀況并非為壯族地區(qū)所獨有。

        4.陋俗易于孳生犯罪

        陋俗是摧殘人民身心健康,對社會發(fā)展進步和諧文明起破壞和阻礙作用的民俗。陋俗作為良俗的伴物,貫穿著人類社會始終。它具有滯后性、極端性、破壞性的特征。在現(xiàn)代社會,陋俗雖已受到廢禁或改造,但依然存在,甚至有時還相當嚴重。如迷信鬼神、婚禮中的大操大辦、喪葬習俗中的重殯厚葬、賭博嫖娼、聯(lián)宗結族的拉幫結伙、地方主義、保守主義、械斗等,都成為社會治安的極大隱患,甚至釀成重大的刑事犯罪案件。因此,根據(jù)民俗的客觀規(guī)律,啟發(fā)群眾提高覺悟,移風易俗是必須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采風俗,定制作”的歷史經驗。大凡進行社會改革的人,大都非常注意對風俗習慣的研究,所以,商鞅、諸葛亮、王安石等人的著名變法雖有弊端,但也都取得了很大成效,相反,韓非一類的變法,只求急功近利,一味酷刑嚴法,所得成效倒是很少。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俏不深入民眾的大層中,于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解剖,分別好壞,立存廢的標準,而于存于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巖石所壓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時。”筆者認為,在現(xiàn)實背景下,民俗依然可以發(fā)揮其對犯罪控制的作用,國家應當把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予以重視。盡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民俗由于種種原因面臨滅絕的危險,而且,民俗的地域性特征也注定了我們不可能在全國普及統(tǒng)一的模式。但是,民俗對犯罪控制的精神是無論如何不會消失的。筆者曾經特別觀察在本地區(qū)土生土長后來到異鄉(xiāng)工作或打工的那類人,發(fā)現(xiàn)他們的工作生活方式明顯地遺留有本地風俗習慣的烙印,前者自不必說,尤其是后者,雖然他們的文化程度很低,但除了少數(shù)意志薄弱的人以外,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極強,違法犯罪率極低,相反,在打工過程中,他們都能把本地形成的一些良好習慣用在工作生活上。這說明,民俗并非僅僅在其形成地發(fā)揮作用,它深刻地影響曾在本地生活的每一個人。盧梭曾經指出,除了根本法、公民法和刑事法以外,還存在第四種法,而且是最重要的法?!斑@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的法律衰老或者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代替權威的力量。我所說的就是風尚、風俗,而尤其是輿論……個別的規(guī)章……只不過是穹窿拱頂上的拱梁,而惟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窿頂上不可動搖的拱心石?!?sup>⑥也許這能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二、現(xiàn)行犯罪控制模式中的民俗控制檢討

        民俗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而又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在社會文化大系統(tǒng)中,民俗是一個地位與作用都有別于其他文化部類的獨特子系統(tǒng)。它在與社會大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的同時,又與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宗教等子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不同民俗的民族產生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從而形成了文化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因此,民俗被認為是“鋪展于社會大系統(tǒng)之下而凌駕于其他子系統(tǒng)之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sup>⑦

        在社會生活中,民俗是一種模式,一種規(guī)范,是相對于法律、政令等硬控制形式的軟控制,被人稱為“不成文的習慣法”。民俗對社會具有一種獨特的社會功能,是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習慣法,其潛移默化的威力是法律制度所無法代替的,它可以使社會系統(tǒng)有效地排除干擾,保持文化特色,產生極大的社會控制效用。從社會學角度看,民俗是一種社會控制形式,是相對于法律制度硬控制而言的軟控制;從心理學角度看,民俗是一種心理平衡因素,具有安定民心的作用;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民俗是社會安定的因素,具有維護政治制度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國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民俗教化”,通過“辯風正俗”以凈化民俗,從而達到“禮俗以駁其民”的目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區(qū)有兩個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一是鄉(xiāng)村經濟的轉型,另一個是消然興起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復興運動”。它說明,現(xiàn)在中國社會還有傳統(tǒng)制度安排存在的必要性,即是說,它還有效率。因此,制度創(chuàng)新必須依據(jù)社會的制度要求,在原有制度結構的演變路徑中,從原有制度的基因中創(chuàng)造和生產出新的制度,使新舊制度間實現(xiàn)磨合,成為一種統(tǒng)一完整的制度結構,共同對整個社會發(fā)揮影響;否則,制造出來的制度盡管很理想也是死的,如果強力推行,其后果就是破壞一個社會原本和諧的制度結構。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我國古代采取的是“因俗而治”,因為統(tǒng)治階級意識到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采取任何形式的歧視都會傷害這些民族的感情,引起不滿,影響國家的穩(wěn)定。其作法主要有在立法中充分注意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和作用,有時甚至把其作為立法的依據(jù),廣為流傳的風俗習慣往往成為法律淵源;或者法律在某些方面也要適合或遷就社會的風俗習慣。一些西方學者得出了“法不能改變習慣”,“法必須與習慣相適應”的結論,而且世界各國法制史上的一些例證也表明了法與習慣的這種關系,即如果法律違背了習慣,這種法律注定是要失敗的。因此,在國家法與民間規(guī)范的互動中,我們就應該反思“取代模式”是否可行,這種取代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以西方法律為背景的中國法治建設,在借鑒西方法治道路經驗的過程中,應該走一條有自己法律特色的道路。在國家法律的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國情、民俗、國家法律在與民間習慣規(guī)范的互動過程中,能在沖突的基礎上協(xié)調、妥協(xié)。對于好的行之有效的方面,國家應當適當?shù)卦诟鞣N環(huán)節(jié)予以考慮和吸收,對于落后甚至同國家法律相沖突的內容,也不應單純的用強制手段取消它,必須在國家法律統(tǒng)一的前提下,通過長期、有效地法制宣傳教育逐少提高民眾的認識,使其內心接受,認同法律。否則,法律將被大規(guī)模地違反,這將有損法律的權威,最終將對我國法治化的推行不利。

        三、控制模式中的民俗控制途徑

        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曾經指出:民俗是在一定群體成員生活中,最基礎的,也是極重要的一種文化。因為世上沒有比民俗文化更為廣泛地緊貼群眾生活、滲透群眾生活的文化現(xiàn)象了。因此,誰都承認民俗對所有人的言行和思想具有控制力量。對此,我國另一位著名的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認為,民俗控制在習俗環(huán)境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俗民群體依據(jù)習俗規(guī)范的約束,有具體意向地要求俗民成員無條件遵守,如有越軌違規(guī)行為,就會受到懲罰;如能模范遵守就會受到獎賞。另一類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習俗化過程中對民俗個體施加影響,促使俗民在實踐中想當然地恪守其約束,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違背了這些民俗慣制的約束,就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產生巨大的壓力,并把這種壓力作為一種自我懲罰或超自然力的懲罰。前一類多表現(xiàn)在家庭、鄉(xiāng)村等小型群體中。家族習俗環(huán)境中家教、家規(guī)等都是家庭中有意向、有目的的民俗控制;鄉(xiāng)村民約、鄉(xiāng)老裁判等都是鄉(xiāng)村習俗環(huán)境中有目的的帶有制度性的民俗控制。后一類多表現(xiàn)在充滿于習俗環(huán)境中的禁忌習俗對任何個人所施加的約束或隱性的懲罰。這種隱性懲罰在習俗環(huán)境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使俗民隨時都警覺不去犯忌。也就是說,民俗控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控制,它主要是靠大量的民俗壓力所形成的習慣勢力來實現(xiàn)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這種習以為常的控制力比其他強力控制威力更大,效果更好。還是烏丙安先生說得好:“民俗的越軌率與法律社會的犯法率相比較,就會測查出習俗環(huán)境中的越軌率是偏低的,那是因為民俗威懾的控制力為俗民們自發(fā)遵守,習以為常;而法律條文的刑罰威懾的控制力在俗民日常生活中沒有習俗規(guī)范那樣刻骨銘心。威懾理論對于刑罰的支持其實是十分模糊的,刑罰的輕重也都是有限的。但是,當威懾理論中引入了民俗信仰的超自然力威懾時,民俗控制力就成為無限的、強大無比的?!?sup>⑩就犯罪控制而言,如前所述,民俗對犯罪的這種控制力其實就是通過預防來實現(xiàn)的,其具體的途徑為如下。

        1.民俗的隱喻控制

        隱喻,是將本來的意義隱蔽在某種標志物后面或者經過某種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種信義的象征。民俗的隱喻控制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象征(觀念象征、符號象征、儀式象征等)對俗民進行為管理的習慣性手段,人的社會化內容包括外顯的行為模式(風俗習慣等)和內隱的行為模式(價值、信仰等)。在某種意義上,人的社會化就是人的習俗化,這種習俗包括三個方面:使用工具獲得產品的生產習慣、社會生活的習慣和語言交流的習慣。正是這三方面構成了人類嬰兒出生于此的既定的習慣模型。嬰兒出生之時就是人的習俗化、社會化的開始之時,個人從此融入了充滿人類社會的習俗體系,難解難分。人的社會化、習俗化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過程。[11]人的社會化也是一個價值內化的過程,只不過存在于民間社會的價值觀念是依據(jù)習俗來界定的,是通過習俗來表達的。人類社會的風俗、習慣正是通過人的社會化、習俗化而流轉下來的,離開了所有個人的重負,習俗則毫無意義。民俗的隱喻控制就是通過民間神話、傳說、寓言、笑話、各種民間儀式等民俗文藝活動貫穿在人的社會化、習俗化的實施中。

        以我國非常普遍化存在的民間儀式為例,從一定意義上講,儀式本身就是一種秩序。常設或臨時的組織機構、嚴格細致的規(guī)章制度、有條不紊的操演過程使儀式成為具體時空范圍內的秩序象征??梢哉f,儀式與秩序有一種共生關系。如喪禮的置辦,以子女給死者洗禮開始,到入殮,停棺待葬、孝服的穿著、開喪、吊喪、道場的活動、待客、出殯,以及過程當中的禁忌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嚴格按程序進行,不得違反。筆者曾在自己的老家參加過多次喪禮活動,表面看來場面相當混亂,但實則在主事的安排下進行得有條有理。如主家迎謝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這個環(huán)節(jié),每有前來吊唁者,都由主事大聲喊“孝子出迎”,跪在靈堂內的長子、次子披麻戴孝背朝吊唁者依次而緩緩跪出,不得面迎,隨后又原路返回,接著吊唁者低頭致意,然后進入靈堂痛哭一番,這時靈堂內的死者親屬一定在旁邊陪哭。每有吊唁者來到,主家都必是如此進行。整個喪禮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參與者的角色、動作、語言都有著嚴格具體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儀式對秩序的安排并非一種簡單的模型,主體在儀式過程中因傳統(tǒng)習慣規(guī)則的遵守、違反、恢復、改變而引起的相互關系的確認與變動構成了現(xiàn)實民間秩序。所以儀式是特定范圍內的社會關系組合形式,是活動的社會秩序。

        2.民俗的規(guī)約控制

        民俗的規(guī)約控制是以俗民群體制訂的規(guī)約對個體行為進行約束的控制手段。普遍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雖說沒法律,但并不影響這個社會的秩序,秩序的生成主要依“禮”和依“習慣”而治,于是,對中國鄉(xiāng)土社會而言,一個沉重的傳統(tǒng)包袱就是國家法或王法沒有得到充分發(fā)育,沒有走進人心,貼近社會,相反,民眾對國家法之外的所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民間的規(guī)范更感興趣,更有所偏好的青睞。即在中國,真正管用的是國家法之外的活生生的各種規(guī)約,他們更能有效的作用和規(guī)制這個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還在起調整作用的規(guī)約大概最典型的就是村規(guī)民約了。

        村規(guī)民約,有的地方又稱鄉(xiāng)規(guī)民約、民族團結規(guī)約、族規(guī)民約等。傳統(tǒng)的村規(guī)民約一般由村莊中的權威組織或全體村民公議制定,其目的在于調整村落內部關系,維持村落秩序,維護村落的共同利益。作為鄉(xiāng)村社會最常見的地域性自治規(guī)范之一,村規(guī)民約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穩(wěn)定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即使這些規(guī)范有的與法律相抵觸,甚至直接發(fā)生沖突,但它在民間卻深入人心,被民眾所自愿遵守,至今仍廣泛存續(xù)并發(fā)揮效用。

        3.民俗的裁可控制

        民俗的裁可控制是指民間社會通過表彰獎勵或譴責懲罰的方式使人們遵守各種規(guī)約的控制手段。它強調的是民間社會依據(jù)傳統(tǒng)習俗對行為后果所給予的評價或判斷,在中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多局限在一鄉(xiāng)一邑之內,一般從生到死不會離開自己所在的縣。因此,在這樣一個習俗社會中,民俗的裁可控制是非常有效的,習慣的力量不僅大而且強。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說中國社會有兩種權力,一是橫暴的權力,二是同意的權力。國家法更多的體現(xiàn)前者,而民間習俗規(guī)范體現(xiàn)的卻是后者。所謂同意,是指共同承認,達成一種共識。如果誰觸犯了民間習俗規(guī)范,隨之而來的不是對他肉體上的懲罰,更多的是對他面子的懲罰。俗話說:“人活臉,樹活皮,”而且中國人有一種強烈的共同意識,尤其是在“熟人社會”中這種懲罰是很嚴厲的,往往一個人觸犯國家法被判刑入獄,出獄后還會被認為是“浪子回頭”,而一個虐待公婆的媳婦或失貞女子卻很難被人們重新接受,因為國家法的懲罰是用公開的暴力將他暫時孤立于社會,而民間習俗規(guī)范的懲罰是用一致性的道德譴責或集體暴力將他放逐于社會。梁治平先生認為,在傳統(tǒng)中國中,人們一旦有逾越行為,就會受到來自以族長為代表的家族勢力和來自本村社會共同體的譴責、蔑視和懲戒,其方式有的是加以貶抑,使其名望下降,在鄉(xiāng)鄰中抬不起頭;有的加以制裁,使其利益受到損失,如重罰和多出勞役等嚴厲的懲戒;有的還可以處死。這些人情、禮俗、家法、習慣或有明文規(guī)定或約俗相定而成,它具有多樣的形態(tài)?!八鼈兛梢允羌易宓?,也可以是民族的;可能形諸文字,也可能口耳相傳;它們或是人為創(chuàng)造,或是自然生成,相沿成習;或者有明確的規(guī)則,或者更多地表現(xiàn)為富有彈性的規(guī)范;其實施可能由特定的一些人負責,也可能依靠公眾輿論和某種微妙的心理機制?!?sup>[12]總之,人們之所以采取與社會風俗習慣相一致的行為,是因為當人們違反它時就會遭到懲罰(如孤立、排擠、嘲笑等),遵守它時就會得到酬賞(接納你、尊重你、給你面子等)?!霸谏鐓^(qū)中,人們擔憂的真正制裁往往來自社會習慣法的持續(xù)而全面制裁,即被排除在職業(yè)、朋友、團體、家庭關系之外,而不是法律的短暫而局部的制裁?!?sup>[13]尤其是在我國的法律不入之地的鄉(xiāng)土社會,處于國家權力的末梢,人們與法律打交道的機會極少,人們很少有機會感覺到法律的存在,而風俗習慣的存在和懲罰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包括人們的心理上)。[14]

        4.民俗的社區(qū)控制

        社區(qū)是指聚集在某一地域內的社會成員所形成的相互交往與關聯(lián)的社會共同體及流動區(qū)域。實際上,社區(qū)是構成社會整體的“個單元”,也是相對整個社會的小社會。社區(qū)中的人們對自己所在的社區(qū)有情感、心理和文化、習慣等方面的認同感,進而形成社區(qū)的內聚力。民俗的社區(qū)控制就是通過社區(qū)建設,對良俗進行張揚,從而達到密切鄰里關系,凈化社會風氣、宣泄消極情緒的目的的控制手段。它與前面幾種手段不同,民俗的隱喻控制、規(guī)約控制、裁可控制是通過個體對良俗內化進而形成一種自我的內控力,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而民俗的社區(qū)控制則是通過張揚良俗形成群體的控制力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它是一種群體動員。

        中國傳統(tǒng)農村社會的鄉(xiāng)村居民較為固定,社會活動范圍狹窄,“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穩(wěn)定人際格局和雞犬之聲相聞的生活方式使農村社會不僅存在著淳厚的人際關系,民風淳樸,而且有一種“遠親不如近鄰”的守望相助的傳統(tǒng),這種原始的社會關系具有強大的制約力,無形中制約了犯罪的發(fā)生。特別是農村社會傳統(tǒng)道德觀念強烈,形成了對于犯罪的普遍譴責的道德氣氛,亦從心理上制約了犯罪的發(fā)生,這就是民俗的社區(qū)控制的典型表現(xiàn)。直到現(xiàn)在,廣大的中國農村依舊在相當大的程度保留有這個特色。而現(xiàn)代城市常常匯集了各種種族、文化背景的居民或流動人口,原始的人情關系被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所取代,現(xiàn)代獨立的單元住宅形式又導致了一種缺乏在一起感、無久居意識和家園意識,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人際格局,作為個人自由的代價的冷漠而稀疏的人際關系無助于制約犯罪。筆者認為,盡管現(xiàn)代城市是一個地道的陌生人社會,但在犯罪控制上它依然可以借鑒農村社區(qū)的民俗控制。以壯族的山歌為例:壯族是個善于歌且樂于歌的民族,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歌的海洋中生活,農村年輕人找對象,要會唱情歌,否則很難找到中意的配偶,而在某一地域內唱山歌最棒者往往可以討到當?shù)刈钇恋呐⒆樱驗榇蠹叶颊J為,能把山歌唱得好的人表明他的涵養(yǎng)高,值得托付終身。一個民族,她的成員幾乎都是自覺的歌手,這在人類文化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把歌運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表達各種思想感情,增進生活的樂趣,以歌代言,各種良風美俗也是通過歌聲得以傳承,在傳承中不斷的塑造著人的品格。所以,歷史上,壯族極少有很野蠻的民間習俗,不科學的陋俗也不普遍,但民間人際和諧,社會治安井然,極少有暴力性事件發(fā)生。顯而易見,城市是不可能把一些民族特有方式照搬進來的,但其精神是可以借鑒的。在城市社區(qū)中,適時開展一切游戲的、娛樂的、競技的、賞玩的民俗活動,通過這些輕松、歡快、逗趣的活動不僅能夠喚起人們的快感和歡愉,排譴心中郁悶的情緒,在對緊張的學習與勞作和程序化平淡生活加以調劑的同時,也進行著良好品性的浸染,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夠喚醒社區(qū)成員對社區(qū)的認同感,充分調動群體的積極性,找回“熟人社會”的感覺,加強人際溝通,密切鄰里關系,保持和睦相處。倘若這樣,將會大大的降低甚至消除城市社區(qū)中的犯罪現(xiàn)象發(fā)生。

        因此,社區(qū)建設應當在開展各項社區(qū)文化活動和社區(qū)教育過程中,提高社區(qū)居民以社區(qū)為家的參與意識,在一般性參與活動中逐漸走向參與管理。最終達到預防犯罪,和諧相處的目標。

        注 釋:

        ①參見陶立璠:《民俗學》,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②馬林諾夫斯基把原始社會中違反原始規(guī)范的行為定名為“犯罪行為”并將其研究的問題稱作“原始社會中的犯罪與習俗”問題。參見[英]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原江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3頁。

        ③參見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7頁;苑利、顧軍:《中國民俗學教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0頁。

        ④《徐霞客游記》

        ⑤魯迅:《二心集·習慣與改革》

        ⑥[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73頁。

        ⑦簡濤:《民俗工程芻議》,載《當代中國民俗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頁。

        ⑧轉引郭星華、陸益龍等:《法律與社會-社會學和法學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頁。

        ⑨參見烏丙安:《民俗學原理》,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⑩烏丙安:《民俗學原理》,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頁。

        [11]參見烏丙安:《民俗學原理》,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33頁。

        [12]參見梁治平:《民間法、習慣和習慣法》,載《清代習慣法:社會和國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頁

        [13]引自王涌:《社會法學與當代中國法的理念與實踐》,載《中國法學》,1996第1期。

        [14]參見蘇力:《送法下鄉(xiāng)》,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63頁。

        [責任編輯:俸代瑜]

        99久久免费看精品国产一| 免费看黄a级毛片|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搡老女人老妇女老熟妇69| 日韩性感av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精品|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a片3d|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不卡| 久久精品美女久久| 亚洲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嗯啊 不要 啊啊在线日韩a| 精品一区二区av在线|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a片 |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干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国产欧美成人| 青青草视频网站免费看|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内射后入| 亚洲国色天香卡2卡3卡4| 亚洲 国产 哟|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人搡人妻人少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下载|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不卡| 少妇精品偷拍高潮少妇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