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喜歡收藏。在我的收藏里,最喜歡和最珍愛的,就是玉了。第一次接觸玉,還是在“文革”時期。一天,母親忽然不知從哪里拿出兩塊亮晶晶的東西讓我看,我接到手中一看,原來是兩塊玉,一塊是白玉佩,一塊是還未經(jīng)雕琢的璞玉。母親也是大家族出身,這兩塊玉是她從我外祖父手里接過來的。真不知道在那樣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母親是怎么將那兩塊玉保存下來的。我接過那兩塊玉后,真是又驚又喜,這就是那神秘、高貴的玉嗎?把它握在手中,質(zhì)地是那么的溫潤可愛,色澤是那么的柔和誘人,我一下子就喜歡上玉了,從此也就對玉情有獨(dú)鐘,與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我喜歡玉的晶瑩剔透和溫潤堅硬,更欣賞它包蘊(yùn)的文化內(nèi)涵和寓意象征。因此,我后來每到一地出差或者旅游,只要有可能,都盡可能地搜羅一點(diǎn)玉回來。
“玉者,石之精華也?!敝袊怯竦拇髧?,玉文化在中國源遠(yuǎn)流長,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就有玉制品出土,并且自西域到中原形成了一條著名的玉石之路。我的一位朋友,他有一塊琢著奇特花紋的古玉,就是在寧夏的海原地區(qū)裝在陶器罐中出土的,顯而易見,為新石器的東西無疑了。世界許多地方都出玉,在人類古文化中,也有一些民族曾經(jīng)用過玉,但對玉的喜愛一直流傳下來,并對玉賦予了特別的含義的,只有中華民族。所以玉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玉在中國,先是經(jīng)歷了“以玉為兵”的時代,即以玉為工具和兵器的時代。我收藏有一把新石器的玉刀,其刃至今都是那么的鋒利,可見玉在中國古代的生產(chǎn)生活和進(jìn)化過程中,發(fā)揮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同時,玉又作為重要的禮器,被視為具有非常神秘的象征意義。大概是古人認(rèn)為,玉是天地間的精華,能夠和自然界的神靈相通,于是關(guān)于玉的神話油然而生。以至于將玉神化了起來。后來,玉又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格化的意義,不僅用玉來表示人的身份等級,而且用來表示人的品德,約束人的行為。所謂“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我國古老的《詩經(jīng)》中就曾多次描寫到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佩玉將將,壽考不亡”,“何以贈之,瓊瑰玉佩”。因此,我愛玉、玩玉,所看重的不僅僅是它本身質(zhì)地的晶瑩和圓潤,更重要的是它所孕含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
正因?yàn)槿绱耍嬗?,要玩“到代玉”。所謂到代玉,是指漢以前的古玉,對有些玩玉的人來說,弄塊到代玉,可是夢寐以求的。《紅樓夢》中有一回中說,賈母這個“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的封建家族的大家長,給孫子們分玉,分到最后,拿出一塊漢玉給了她最疼愛的賈寶玉。由此可見到代玉的珍貴。到代玉之所以珍貴。一是由于它時間久遠(yuǎn),存世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它包含了許多珍貴的文化信息,具有神秘的文化色彩。有的本身就是古代重要的禮器。因而,把玩起來,那感覺是大不一樣的。我有一次到寧夏南部山區(qū)一個邊遠(yuǎn)的地方,見到了一塊很古老的玉,嚴(yán)格地說,更像一塊石片,大多數(shù)人并沒把它當(dāng)作一回事,也不值什么錢。但它上面卻鉆有五個孔眼,把玩起來,常使我悵然神往,這五個眼是無意地鉆出來的呢,還是記述著一些重要的信息?按當(dāng)時的情況,鉆一個眼談何容易?這些眼不會是隨意打出來的,一定蘊(yùn)藏著深刻的含意,是銘刻了它的主人的五次輝煌的戰(zhàn)功、五次重大的事件,還是記錄著他的五群牛羊、五筆財富?
到代玉受到人們的青睞,還在于它的迷人沁色。玩古玉,講究的就是它的沁色,這可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話題。古玉由于入土?xí)r間很長,短的一兩千年,長的數(shù)千年,因而在與地下其他物質(zhì)的相互侵蝕下,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沁色。這也是古玉值得把玩之處。所以,玩古玉,就要講究“盤玉”。盤玉,在過去講是很神秘的,其實(shí)也很簡單。古玉出土后,大多面目全非,有的根本就不像玉。這時就要盤。所謂盤玉,就是要把玉系在身邊、拿在手上,經(jīng)常摩挲、把玩,時間長了,經(jīng)過你的汗水和體溫的浸潤,這塊玉就慢慢發(fā)生了變化,不但使本來根本不像玉的玉恢復(fù)了玉性。而且把它本來不具有的迷人沁色盤了出來,使其更加絢麗多姿、古色古香。我有這樣的一塊玉,是寶雞的一位文友送給我的,大約是西周的一件東西,為圓璧狀,直徑約三厘米,中心為典型的馬蹄形圓孔,邊上還有一個半圓形的孔,說它是璧不像璧,說它是塊也不像塊,外表十分粗陋,一點(diǎn)光澤也沒有,還不如石頭美觀,根本與玉相差十萬八千里,看上去簡直就是一塊瓦礫。但我洗凈它掛在身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把玩之后,卻出現(xiàn)了神奇的變化。先是像塊青磚,雖粗礪但卻潔凈有光,后開始瑩潤并有光澤??上驳氖?,在邊緣處現(xiàn)出了黑漆般的水銀沁,現(xiàn)在其表面已基本還原為玉色,但中間仍為石狀,不知將來能不能完全盤出來,但我已經(jīng)很喜歡它了。其神秘的文化氣息、蒼茫的外表,經(jīng)常勾起我的思古之情,使人不能不像孔夫子般地發(fā)出“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感慨。
玩玉的人,還喜歡“斗玉”。我沒有什么好玉,更沒有金錢去物色那些價格昂貴的“奇貨”,對那些質(zhì)地珍貴、雕工精美的東西只能是望洋興嘆,只能搜羅別人看不上眼的“破磚碎瓦”。那些玉雖不怎么樣,但有文化內(nèi)涵,也許正因?yàn)槭沁@樣,所以還湊巧弄了幾件真東西。好歹我不指望用它去增值交換什么,只是通過它來了解文化,怡情娛性,所以倒也陶醉其中,自得其樂。但遇到文壇老友或者同道之人,還是免不了手癢,拿出來夸耀一番。并達(dá)到互相切磋交流的目的,這樣,無形中也就斗了幾回玉。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活動,遇到了一位朋友,見他脖子上掛著一塊玉,腰帶上吊著一塊玉,于是頓生遇到知己之感,不禁問他,你也愛玉嗎?他也馬上打開了話匣子,說喜歡喜歡,邊說邊又從左右兩個褲兜里掏出兩塊玉來,給我如數(shù)家珍般地介紹,說這是什么什么玉,是從哪兒淘來的。見他說得興起,我說,我也有幾塊玉,待會兒拿來請你鑒定鑒定。他大大咧咧地說好好。待我下午從家中拿來了幾塊玉后,他一見馬上眼睛亮了,邊捧在手中摩挲著邊說,好好,真正都是好玉。并由衷地說個個都比他的玉好。后來,又來了一些朋友,他們大概是聽了那位朋友的宣傳,一到銀川就要看我的玉。這樣一來,文友加玉友,大家在一起,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和好朋友在一起談文論玉,更多的是交流切磋,心中滿是藝術(shù)欣賞的喜悅,是友誼和知識交流的收獲,談不上斗玉。我平時不帶玉,但出門在外時一般喜歡帶塊玉。因?yàn)榘凑沼行塾衽笥训恼f法,玉能辟邪,玉能護(hù)身。我本不相信。但有一次,我應(yīng)一個企業(yè)家朋友之邀,到西安參加一個活動,活動后參觀黃帝陵。這個企業(yè)家朋友生意做得很好,因而我們坐的是豪華的林肯車。誰知當(dāng)我們談笑風(fēng)生地在彎曲的山路上疾駛時,對面突然來了一輛超重的大卡車。那卡車的司機(jī)以為對面會車的是輛普通的小轎車,待兩車相近,發(fā)現(xiàn)是輛超長超寬的大家伙時,反應(yīng)已經(jīng)有點(diǎn)來不及了。而這邊因臨近山澗,也不可能再往邊上讓了。我正好坐在與來車相交的窗邊,忽聽得一聲尖利的鳴叫,猛抬頭,就見一個黑乎乎的東西風(fēng)馳電掣般向我撞來。我本能地把頭一偏,右手下意識地攥住了腰間掛著的那塊玉。只聽“豁朗朗”一聲響,那輛大貨車擦著我耳邊飛了過去。我雙手汗?jié)?,只有手中握著的那塊玉,才能給人一點(diǎn)充實(shí)感。司機(jī)緊急剎車后,我們下車一看,車的后視鏡、門把手全部被刮掉了,緊挨著我車門的漆也被刮掉了??梢哉f,只要再偏那么一點(diǎn)點(diǎn),我也就在劫難逃了。這時,突然想起關(guān)于玉的種種神奇的傳說,進(jìn)而對這塊玉生出無限的感嘆來。從此以后,每逢出門,我總是帶上一兩塊玉,這倒也不是講什么迷信。而是逐漸地成為一種習(xí)慣。
這些年,好玉越來越難求了。一方面是好點(diǎn)的玉都被人弄走了,再就是稍有點(diǎn)意思的玉,價格被炒得很高,一般人難以問津。所以一塊好玉,對真正愛玉的人來說,那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北京的玉友。大多是到潘家園去淘玉,我也去了幾次,但沒見到什么好的東西。后來,北京的玉友告訴我,在潘家園要真正弄到點(diǎn)好東西,像這樣是不行的,要“掏窩子”。所謂掏窩子,是在潘家園開市的前一天,晚上十點(diǎn)左右的時候,就先摸到潘家園附近的小旅館去。這時外地到京的文物商人剛剛住下,準(zhǔn)備第二天上市交易。你挨個敲開他們住的房間的門,將他們的蛇皮袋子打開,仔細(xì)地挑選,這樣,還可能淘到點(diǎn)真東西。若第二天上了市你再去找,那好東西、真東西早就被別人弄走了。
我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但我也想,玉這個東西是有靈性的,講究的是一個緣字,是你的,終歸還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再念想,也是枉然。所以我對淘玉,大多采取了一個隨緣的態(tài)度。這幾年,也是機(jī)緣湊巧,淘了幾塊玉,也就可以玩玩了。至于緣分之外的,也就不敢奢求了,畢竟大千世界,個人過于渺小。在有著上億年生命、有著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滄桑的古玉面前,我們也不過是匆匆的過客罷了。比起玉的永恒、堅韌來,人的生命還是十分短暫、脆弱的。因此,與其說是我們養(yǎng)玉,不如說是玉在養(yǎng)人。何況,凡物有聚就有散,我們都不過是這些玉的暫時保管者,又怎敢成為它們的永久主人呢?我想,有了這種心態(tài),才真正能與那高貴、晶瑩的美玉相配,也才能算是真正懂得玉的人。
責(zé)任編輯 宗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