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癲之病,古來有之。自人類之初,上到國王,下到乞丐, “癲癇”就已困擾數(shù)百萬人,可以說有著恢弘歷史的人類早已對此習以為常??v觀歷史長河,原本只有一線之隔的名人與瘋子中又有多少將二者融為一體?
古典作家難逃“癲癇”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罹患癲癇的著名作家、劇作家來勢兇猛:包括意大利卓越詩人、西方文學巨匠的但??;18世紀法國喜劇大師莫里哀;英國18世紀諷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美國19世紀作家埃德加·愛倫·坡;還有三位最杰出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雪萊和丁尼生,可謂勢不可擋。
丁尼生自少年時期就開始“迷睡”,到青年時期被診斷患有癲癇,癲癇甚至讓丁尼生迷失自我,對于這些,他曾寫到:“剎那間,自我意識化為烏有,個性似乎逐漸溶解,最終消散得無邊無際;其實這個狀態(tài)并不混亂,相反,它很清晰,清晰得不能再清晰;很肯定,肯定得不能再肯定;很奇怪,奇怪得不能再奇怪,簡直讓人難以言表?!?/p>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作家狄更斯也如其作品中的某些人物一樣被癲癇所擾。他對癲癇描述的醫(yī)學準確性甚至連今日讀他作品的醫(yī)學家都驚嘆不已。
俄國著名小說家、曾被許多人認為將西方小說發(fā)展到極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幫我們進一步了解癲癇:他9歲時第一次發(fā)作,到25歲病情有所緩解后,少則幾天,多則幾個月才發(fā)作一次,總而言之,病情時好時壞,極不穩(wěn)定。癲癇發(fā)作較嚴重的先兆是極度興奮,那種興奮是超然的快樂,然而,在那之后就化作恐怖的痛苦。他先看到炫目的閃光,后大叫幾聲,接著就會昏迷一至兩秒。在此之后,他對發(fā)作時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兒一無所知,為此,他常連續(xù)幾天抑郁不振,心懷愧疚,極易發(fā)怒。癲癇變成他作品中時間、人物及主旨的核心來源;難怪他筆下的30多個人物都患有癲癇!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天才福樓拜也被確診患有癲癇。他的典型發(fā)作開始于一種迫近的毀滅感,自那之后,一種自我成長意識的不安如惡鬼纏身般困擾著他,他仿佛進入另外一個空間。他寫到發(fā)作就如“我可憐的大腦中思想與形象形成的漩渦,我的意識,還有我自己,就如同暴風雨中沉沒的孤舟一般”。他還把這些發(fā)作特征(雖并未直說是癲癇)賦予了筆下的各類人物。
現(xiàn)代作家中患有癲癇的不乏其人:作品風靡全球的英國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女爵士;還有《冷血》及《第凡內早餐》的作者,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
領導人也不例外
大約2300年前的馬其頓王國國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亞歷山大大帝也難逃癲癇困擾。當時,癲癇被稱作“圣病”,因為人們認為癲癇患者或是為惡魔所侵,或是為神靈所觸,因此,惟有調用神力方可治愈。
凱撒大帝,在其生命的最后兩年,可能由于腦瘤而罹患癲癇。據(jù)說,他曾因痙攣而跌入臺伯河(意大利中部,流經(jīng)羅馬)。當時,痙攣已被廣泛地稱作“跌倒病”,因為一旦發(fā)作,人就頓失意識,跌倒在地,后來又把它稱作“癲癇”。當時,羅馬人普遍認為血液對癲癇有治愈功能,因此,凱撒大帝時期,經(jīng)??梢钥吹桨d癇患者從失敗的角斗士身上吸血。
拿破侖·波拿巴可能是史上最杰出的軍事領導人,無奈,癲癇并未因此而放過他!
還有一位非常時期、非常地域的非凡領導人哈麗雅特·塔布曼,她是一位患有癲癇的黑人婦女,曾率領數(shù)百名奴隸一起逃離美國南部,在加拿大終獲自由。然而,由于主人曾一度用石頭砸她的頭,長期的頭部傷害終使她罹患癲癇。
她曾這樣說:“歷史上,眾多名人都為癲癇所困。事實也如此,癲癇病人幾乎在各個領域都獨領風騷!”
宗教名人難逃其害
癲癇作為“圣病”從一開始就已與宗教教義糾纏不清。
宗教核心人物中圣·保羅的癲癇發(fā)作經(jīng)歷記錄得最為精致:在通往大馬士革的途中,他看到一縷亮光在其周身閃耀,接著便跌倒在地,暫時性失明,不能吃喝。一些醫(yī)生認為保羅由于極度興奮而導致面部肌肉運動及敏感性精神紊亂; 他們診斷保羅患有往往會發(fā)展成次級癲癇大發(fā)作的顳葉癲癇。
圣女貞德是中世紀法國邊遠山村的一位農(nóng)夫之女,她以驚人的軍事壯舉改寫歷史。13歲時,貞德說出自己心醉神迷的時刻:她看到束束金光閃閃發(fā)亮,聽到圣人的召喚,還看到天使的幻象。
神經(jīng)學家認為貞德的經(jīng)歷恰是癲癇發(fā)作,而這些發(fā)作都由教堂鐘聲觸發(fā)。貞德展示了顳葉癲癇的癥狀:具體而言,是一種具有興奮先兆由音樂誘發(fā)的發(fā)射性癲癇。這種癲癇通常是由某種對個人有情感重要性的音樂所觸發(fā)的。其實,正是貞德的所見所聞激勵她成為一名英勇的戰(zhàn)士,致力于從英國的統(tǒng)治下拯救自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祖國,無奈,年僅19歲的她,于1431年因“異教徒”的罪名被處火刑。
丹麥杰出的哲學家、宗教思想家索倫·克爾凱戈爾曾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之父”,也曾費盡心思掩藏自己患有癲癇的事實,可惜,欲蓋彌彰……
藝術家又能怎樣
畫家文森特·梵高是廣為人知、深受愛戴的癲癇畫家。由于一切都不受控制,梵高曾用“腦內風暴”來描述他典型的癲癇發(fā)作,包括幻覺連連,早年記憶如潮洶涌,還有莫名其妙的氣憤、迷惘與恐懼讓人心煩不已。說來巧得很,在法國南部,當他癲癇發(fā)作之極時,也正是他事業(yè)創(chuàng)峰之際,在那里,他繪制了畢生杰作《星夜》《自畫像》及《麥田群鴉》。
著名的巴洛克式作曲家、《彌賽亞》的創(chuàng)作者喬治·腓特烈·亨德爾是一位;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被許多人稱作空前的小提琴家的尼科羅·帕格尼尼又是一位;杰出的俄國作曲家、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和《睡美人》的創(chuàng)作者彼得·柴科夫斯基也位居其列;最偉大的音樂大師路德維格·范·貝多芬也未逃脫。
[編譯自國外英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