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錐孔引流腦內血腫清除術的適應證與方法,以期指導臨床。方法選擇CT提示混雜密度、高密度占位效應明顯且部位較深的腦內血腫錐孔引流術,部分病人術后用尿激酶溶解沖洗并持續(xù)引流?;謴推谳o以中醫(yī)藥治療,方劑選取活瘀復遂湯。結果72例病人中,死亡12例,術后癥狀立即緩解40例,術后癥狀緩慢恢復20例。術后3 d復查顱腦CT,占位效應解除,血腫基本引流干凈。結論錐孔引流腦內血腫清除術,并于恢復期輔以活瘀復遂湯治療,能夠使血腫引起的顱內高壓得到緩解。
關鍵詞:錐孔引流;血腫清除術;尿激酶;活瘀復遂湯
中圖分類號:R651.1 R289.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401—02
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及準確定位水平的提高、術者操作技術的熟練,無疑為微創(chuàng)引流治療腦內血腫開創(chuàng)了廣闊的前景。與骨瓣或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比較,創(chuàng)傷小,術后病人反應小,見效快,并發(fā)癥少,病人及家屬畏懼、顧慮情緒減輕,住院時間短,費用低,易被人們接受,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顱內血腫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1年1月-2005年1月,對72例腦內血腫的病人采用了錐孔單側孔抽吸引流的方法進行了治療。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齡36歲~83歲,平均66歲,65歲以上42例;有明確高血壓病病史59例。意識狀態(tài)按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分~5分8例,6分~8分32例,9分~12分27例,12分~15分5例。一側瞳孔散大22例,雙側瞳孔散大6例。所有病人均行顱腦CT掃描,出血部位:殼核出血50例,丘腦出血8例,皮層下出血10例,小腦出血4例。血腫量:30mL~60mL52例,60mL~100mL18例,100 mL以上2例。
1.2錐孔引流操作方法
1.2.1 CT定位病人來院后先進行頭顱CT掃描定位,顯示血腫的部位、性質及大小,必要時進行加強掃描,以便定位更準確對比鄰腦組織結構受累情況。以CT顯示血腫最大層為橫線,此線頭皮上粘貼豎立間距1cm大頭針數(shù)枚,加掃該層1次,即可精確定位。
1.2.2器械準備直徑6mm顱錐。選用2mm,4mm,5mm直徑不同的硅膠引流管,管的頂端留單側孔,與末端標記對齊。根據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血腫選用引流管。
1.2.3具體操作根據CT圖片準確測量出血腫的中心位置及穿刺深度,選擇并標記出頭皮最佳錐孔點,遵循距離短、避開大血管及腦組織重要功能區(qū)的原則。一般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躁動不安不能配合治療者可用靜脈復合麻醉或鎮(zhèn)靜劑,錐孔、穿刺、放置引流管一定要快、準。置管成功后,先抽出部分液態(tài)或凝膠狀血腫,迅速緩解顱內壓力;然后旋轉引流管180度,使側孔始終對向血腫,重復幾次抽吸。置管時要選擇好管子的型號,進顱后的方向,以便準確達到最佳位置,嚴防違規(guī)操作損傷腦組織。不強求一次抽吸干凈,2/3~1/2即可。
1.2.4尿激酶的使用適用于急性血腫病人,術后第1天使用尿激酶溶解沖洗,每日2次,其用量根據血腫的大小而定,開始時可用10×104 U~15×104 U,隨著血腫量的減少,尿激酶用量可減至5×104u。尿激酶在血腫腔內滯留時間為4h~6h,術后3d復查CT,了解殘余血腫量的大小后,再決定是否繼續(xù)使用尿激酶或引流。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引流情況,如病情惡化,應快速復查CT,明確是血腫擴大后,應緊急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和必要的減壓術。
1.3恢復期的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進入恢復期的治療,除了定期的功能訓練外,還要輔以中醫(yī)藥治療。如有半身不遂者,應加強活血通絡之力,方劑可選活瘀復遂湯,組方:桑枝40g,紅花、桃仁、赤勺藥、地龍各10g,皂刺、半夏各10g,茯苓、牛膝各15g,蜈蚣4條,鉤藤25g,穿山甲9g:每日1劑,分兩次服,15d為1個療程。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掌握,隨時加減。語言不利時,須加重活血之品:如轉舌散(全蝎、羌活各8g)、正舌散(蝎尾梢20條,茯苓30g,共研細末,每服3g,隨湯藥服),還可用轉舌膏等之類的藥方進行調理。
2 結果
本組72例中,死亡12例,病死率16.7%,其中8例入院時GCS3分~5分,均死于腦功能衰竭,4例1周時死于并發(fā)癥,術后癥狀立即緩解40例;緩慢緩解20例,無手術引起再出血。術后3 d~5d拔管,復查頭顱CT示:中線結構復位,血腫基本引流干凈。
對出院的病人進行了隨訪,隨訪時間為6個月至3年,隨訪到的60例病人中,日常生活能力(ADL)I級~Ⅲ級48例(80.0%),Ⅳ級~V級12例(20.0%)。
3 討論
錐孔單側孔抽吸引流顱內血腫清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費用低、操作簡便、搶救時間短、無手術引起的再出血等優(yōu)點,在配備CT的基層醫(yī)院可普及。術后恢復快,病死率、致殘率低,相當一部分病人能恢復正常工作,病人及家屬容易接受,亦是目前世界各地所采用的治療顱內血腫有效方法之一。更適合于高齡和合并慢性疾病者,可減少因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刺激引起的不良后果,使一大部分病人得到救治。只要經過專業(yè)培訓,一般縣級醫(yī)院就可以完成全部治療工作。
顱內出血后短時間內血腫可能成液態(tài)狀、凝膠狀或半固體狀,快速做微創(chuàng)引流的優(yōu)點就是能盡早引流出液態(tài)部分的血腫,而且部分液態(tài)血腫很容易流出,少量凝膠狀態(tài)的血腫也可吸出,能很快降低顱內壓力,減輕對腦組織的損傷。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治療結果的關鍵是及時清除血腫。手術減壓時間與病人生存質量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對殘留部分再用尿激酶、降纖酶等沖洗溶解后排除。尿激酶是由腎細胞產生的一種纖維蛋白溶解酶原的活化劑,能使無活性的纖維蛋白酶原轉變成有生物活性的纖溶酶,后者能水解不溶性的纖維蛋白成為可溶性的纖維蛋白碎片,從而達到溶解血栓、血腫的目的。對于亞急性、慢性血腫,本身已成液態(tài)狀,一般小難引流,但要強調選擇好置管的位置和方向,此類血腫比較容易引流,囊腔消失比較快,腦組織恢復快,效果滿意。置管引流術的指證是:幕上腦內血腫量一般在30mL以上,有明顯的癥狀和神經系統(tǒng)陽性定位體征,病情有進行性加劇表現(xiàn)等。拔管的指證是:血液引流干凈,經(TF復查無積血,央閉引流管后24h~48h無異常表現(xiàn)。尿激酶的用量應根據血腫量的大小而定,一般用5×104U~15×104u,尿激酶在血腫腔存留時間也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筆者認為每次滯留時間4h~6h比較合適。
遇到急性尚在出血的血腫,如果引流出來的血液量較多,肉眼觀察新鮮血等,說明仍有活動性出血,此時可考慮注入適量的止血約,如巴曲酶(立止血)2 kU或凝血酶400u,大都能控制出血。
病人在恢復期輔以中醫(yī)藥辨證治療,有利于康復。很多權威神經外科專家認為,21世紀的神經外科學應是微創(chuàng)神經外科學。顱內任何部位的占位病變,需經外科手術治療的都應遵循微創(chuàng)的原則,以利于病人術后切口愈合及神經功能恢復。
作者簡介:伊寶祉,男,副主任醫(yī)師,現(xiàn)工作于山西省朔州市人民醫(yī)院(郵編:036002);張步堯,工作于山西省朔州市人民醫(yī)院。
(本文編輯 王稚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