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以前的許多經濟學家,例如斯密和薩伊,由于沒有科學區(qū)分剩余價值的分配與剩余價值的生產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因而都無意或有意地混淆了收入分配與收入源泉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區(qū)別,“三位一體”公式就是這種混淆的理論表現(xiàn)形式。本文為了極其清晰地揭示出分配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區(qū)別,力求全面、深刻地辨析“三位一體”公式的虛偽性和合理性,以便從整體上再現(xiàn)資本作為商品化經濟或市場經濟主體的復雜二重性質。在這里,唯物辯證的二重分析方法又成為解剖資本分配制度乃至運營制度、生產制度二重性的銳利武器。
關鍵詞:辨析;“三位一體”;二重性
中圖分類號:F01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2)-0067-04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8226;斯密、薩伊關于“三位一體”的公式,所謂資本分配到利潤,土地分配到地租,勞動分配到工資。針對三位一體這一公式的內容我國理論界對其評價主要從它的錯誤方面展開的。它的錯誤就在于它割斷了生產和分配的內在關系,也割斷了分配主體與分配對象的內在聯(lián)系,還混淆剩余價值實體的二重態(tài)。本文在這里運用馬克思唯物辯證的分析方法重新理解各種收入及其源泉——辨析“三位一體”公式的二重性,既批判公式的虛偽性又在一定的理論框架內闡述它所具有的合理性。
一、正確認識收入之分配與源泉的區(qū)別
研究分配問題不能不研究收入。收入,既是各個社會主體按照法律賦予的分配依據(jù)獲取的分配結果,也是各個社會主體在既定的社會形式中進行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經濟基礎。沒有收入,分配原則與分配依據(jù)就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收入,就沒有所有權、占有權、索取權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從而也就沒有社會經濟活動的可持續(xù)進行。
收入之分配與收入之源泉是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問題。具體地說,收入之分配,首先決定于分配制度的性質與構架,進而決定于經濟制度的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由于資本既有分配的主體也是運營、生產的主體,所以收入分配的實質是對剩余價值的占有與分割。
收入之源泉,首先決定于社會財富的運營,進而決定于社會財富的生產方式,歸根結底決定于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剩余勞動。剩余勞動是人類社會中所有收入的源泉,所以誰占有剩余勞動,誰就占有財富,誰就占有收入的源泉;盡管剩余勞動永遠是勞動者提供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框架中,剩余勞動是雇傭勞動中超過必要勞動的部分,剩余價值是超過雇傭勞動者勞動力價值以外的部分,因此,所謂收入之源泉的問題實際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創(chuàng)造的問題。
馬克思以前的許多經濟學家,例如斯密和薩伊,由于沒有科學區(qū)分剩余價值的分配與剩余價值的生產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因而都無意或有意地混淆了收入分配與收入源泉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區(qū)別,“三位一體”公式就是這種混淆的理論表現(xiàn)形式。為了極其清晰地揭示出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全面、深刻地辨析“三位一體”公式的虛偽性和合理性,以便從整體上再現(xiàn)資本作為商品化經濟或市場化經濟主體的復雜二重性質。在這里,唯物辯證的二重分析方法又成為解剖資本分配制度和生產制度二重性的銳利武器。
二、三位一體公式對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的錯誤表達
——把具有完全不同的社會性質的經濟財富生硬地捆綁在一起。
第一,三位一體公式中的第一位財富的代表是資本。資本作為生產方式、運營方式、分配方式的主體,它不是單純 的“物”或單純的生產資料,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xiàn)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豹儋Y本,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普照一切的光,它是這個社會財富的主體。作為社會財富的主體,資本依據(jù)自己的權能與分配依據(jù)占有利潤(企業(yè)主收入和利息),即占有剩余價值,但資本不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剩余價值是雇傭勞動中的剩余勞動的物化和實現(xiàn)。
第二,與資本并列的第二財富的代表是土地。土地,作為經濟過程之外的“粗糙的混沌一團的天然物”②或“自然晶”,只有它的自然屬性為人類具有使用價值的時候,它才有可能進入經濟過程之內而成為“經濟品”,成為經濟財富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作為具有使用價值的土地本身是一種生產要素,而不像資本那樣本身就是價值并且是能夠增值的價值。土地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物、經濟物、生產要素不可能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剩余價值不可能是土地創(chuàng)造的。”③
[注:①②③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0、1061、920、922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頁。]
第三,與資本、土地并列在一起的第三位財富的代表是勞動。然而,勞動從來就不是財富。這是因為,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活著的人體——勞動者身上并且只有借助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才能釋放出來的活動。勞動二重性的理論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雖然采取雇傭形式的勞動,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從而創(chuàng)造資本財富,但是它本身卻沒有價值,因此,它也不是工資的源泉。
——把具有不同性質的經濟收入混為一談。
三位一體公式,既然錯誤地把在經濟上具有不同社會性質的資本、土地和勞動并列為三種財富,那么它也一定會錯誤地把利息、地租和工資歸結為這三種財富的“各自的產物,它們的果實”。也就是說,把“資本、土地和勞動,分別表現(xiàn)為利息(代替利潤)、地租和工資的源泉……前者是依據(jù),后者是歸結;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結果;而且每一種源泉都把它的產物當作是從它分離出來的、生產出來的東西?!豹茱@然,三位一體公式的這樣一種歸結是錯誤的,因為,經濟收入的社會性質決定于經濟財富的社會性質。在商品化、市場化的經濟社會中,資本是經濟財富的表現(xiàn)形式——擁有資本就意味著擁有商品(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和勞動力)貨幣、信用等,因此,在以資本為財富主體分配體系中,各種形態(tài)的財富無不打上資本的烙印,各種財富的收入也無不打上資本的果實——剩余價值的烙印。
利息再加上企業(yè)主收入就是利潤。利潤,作為剩余價值的主體,雖然說是資本的收入,但是卻不可以反過來認為資本就是利潤,包括利息和企業(yè)主收入的源泉。因為,利息、企業(yè)主收入以及整個利潤的源泉是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的實體是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資本,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主體,只是占有剩余價值的經濟依據(jù)或獲取利潤的社會權力。在這里,為了敘述方便,我們不妨把剩余價值叫做廣義的資本收入,而把“剩余價值一部分由資本家作為收入消費”的部分叫做狹義的資本收入。廣義的資本收入減去狹義的資本收入等于剩余價值中的“用作資本或積累來”的另一部分。⑤
地租,確切地說資本主義地租,與其說是土地的收入,不如說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收入,即一種可以和資本所有權相交換或相通約的資本化了的收入。把地租收入的源泉歸結為土地,而不是歸結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更不是歸結為剩余價值——這一混亂本身說明三位一體公式對于各種經濟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是極其混亂甚至是一竅不通的。
工資,是三位一體公式中把經濟性質攪和得最為混亂的一個范疇。首先,工資的實質是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或價格。其次,作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或價格,工資在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為勞動力商品買者和賣者討價還價之后確定的交易費用。其三,這個交易費用,對于買者和賣者來說,具有截然不同的經濟性質:對于賣者,它是生存、生活的費用,也就是用于購買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沒有這個費用,勞動力商品就不能再生產出來,雇傭勞動者就失去再出賣勞動力商品的經濟基礎,因而也就喪失賴以生存或生活的經濟基礎。對于買者,它是用于購買勞動力商品的生產費用,沒有這個生產費用的支出,貨幣資本就不能轉變成可變資本,就不能把不變資本從死態(tài)中喚醒,因而資本也就不能增值。其四,無論是作為雇傭勞動者再生產勞動力的生產費用,還是作為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的生產費用,工資都不是一種財富分配范疇,因而也不像利息或地租那樣是一種財富收入的范疇;工資,如果能夠作為一種收入,那么只能是國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即由雇傭勞動在每年都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價值V+M中減去廣義的資本收入(M)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V)。
——把企業(yè)主收入混亂而荒謬地內含在工資之中。
第一,企業(yè)主收入是利潤中的一部分,因而是名副其實的資本收入。如前所述,企業(yè)主收入的和利息,不過是貨幣資本家與職能資本家,根據(jù)共同占有剩余價值的原則,對資本收入的一種分割;或者說是資本所有權與資本職能分離后,根據(jù)資本權能體系的規(guī)則,對利潤進行分割后的具體經濟形式。顯然,對這些資本收入的分配,或者對這些利潤的分割與雇傭勞動沒有任何關系。
第二,企業(yè)主收入和利潤的分成比例是以利潤為前提的。在借貸資本與職能資本存在的情況下,利潤要在兩種資本家中間實行分割,其分割的理由是兩種不同職能資本的權利同時存在和相互對立形式為基礎。但是進行這種分割的價值基礎是以利潤或剩余價值被生產出來為前提的。
[注: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5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50頁。]
第三,把企業(yè)主收入當作指揮勞動或監(jiān)督勞動的管理工資,不僅在理論上是混亂的,在實踐上也是違背事實的。早在馬克思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已經使那種完全同資本所有權分離的指揮勞動比比皆是。因此,這種指揮勞動就無須資本家親自擔任了。一個樂隊指揮完全不必就是樂隊的樂器的所有者;如何處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資’問題,也不是他這個樂隊指揮職能范圍以內的事情?!豹?/p>
三、三位一體公式對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理論表述的合理性
(一)從分配主體和分配對象的變化,看三位一體公式的合理性
在這里,為了說明在三位一體公式理論混亂的背后所包含的合理性,馬克思強調從財富(價值)分配的角度,對與總產品價值W=C+V+M相聯(lián)系的總收益、與價值產品V+M相聯(lián)系的總收入、與剩余價值M相聯(lián)系的純收入進行了極為詳盡地闡述。他說:“總收益或總產品是再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把固定資本曾被使用但是沒有消費掉的部分撇開不說,總收益或總產品的價值,等于預付的、并在生產中消費掉的資本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價值,加上分解為利潤和地租的剩余價值……總收入是總產品扣除了被償預付的、并在生產中消費掉的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和由這個價值部分計量的產品部分以后,所余下的價值部分和由這個價值部分計量的產品部分。因而,總收入等于工資(或要重新轉化為工人收入的產品部分)+利潤+地租。但是,純收入?yún)s是剩余價值,因而是剩余產品,這種剩余產品是扣除了工資以后所余下的、實際上也就是由資本實現(xiàn)的并與土地所有者瓜分的剩余價值和由這個剩余價值計量的剩余產品。”②當理論前提(包括理論框架)調整到——分配主體是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雇傭勞動者,也就是資本在財富生產和財富交換過
程中所涉及的全體參與者,分配對象不僅是資本的純收入而是總收入或國民收入的時候,馬克思認為三位一體公式首先“從下述意義上講確實是收入的源泉:對資本家來說,資本是一臺永久的吸取剩余勞動的抽水機;對土地所有者來說,土地是一臺永久的磁石,它會把資本所吸取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吸引過來;最后,勞動則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條件和不斷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資的名義下取得他所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價值,從而取得由這部分價值來計量的一部分社會產品,即必要生活資料。其次,它們從下述意義上講是收入的源泉:資本會把價值的一部分,從而把年勞動產品的一部分固定在利潤的形式上,土地所有權會把另一部分固定在地租的形式上,雇傭勞動會把第三部分固定在工資的形式上,并且正是由于這種轉化,使它們變成了資本家的收入、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①
(二)從國民收入與再生產的關系上看三位一體公式的合理性
第一,工資是資本再生產購買生產要素(勞動力)的費用。資本再生產的起點是購買生產要素,因此,“要按照資本主義的方式進行生產,必須經常備有專供支付工資用的貨幣形式的資本”。②國民收入中對工資價值部分的分配絕不是某個企業(yè)或產業(yè)的孤立的現(xiàn)象,“而成為社會范圍的商品生產的決定性前提”。③于是,國民收入的分配,“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消費資料的分配,而是生產要素本身的分配,其中物的因素集中在一方,勞動力則與物的因素相分離,處在另一方?!豹塥?/p>
第二,工資的價值在再生產過程中具有二重職能。一方面,工資作為購買勞動力的貨幣首先是以資本形式存在,貨幣資本與勞動力商品的交換成交后,勞動力商品就作為生產資本的人的要素與其他物的要素(生產資料)相結合,并在再生產過程中不僅再生產出能夠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即再生產出再去與勞動力商品交換的工資,而且還再生產出剩余價值,即再生產出資本的收入——利潤和地租。另一方面,那個首先以資本形式與勞動力商品相關換的貨幣,就作為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所取得價值,轉化工人的收入,即工資,并且在貨幣收入轉化為生活資料時被消費掉。
[注: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929頁
②③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40、40頁。
⑤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9、628頁。]
第三,由工資決定的工人的生活消費在再生產過程中具有二重作用。工資作為購買生活資料的貨幣支付本身就是現(xiàn)實的市場購買力。因此,工人的個人生活消費它本身就是資本產品價值的實現(xiàn)條件。因此,“工人的個人消費一方面保證他們維持自己和再生產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也“通過生活資料的耗費來保證他們不斷重新出現(xiàn)在勞動市場上”⑤因此,工人的個人生活消費對他自己來說非生產的,而對資本家和國家來說,是生產的,它生產了創(chuàng)造別人財富的力量。這就是說,由于勞動力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要素,所以“工人階段的不斷維持和再生產始終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⑥
第四,工資量作為既定的必要勞動量。在以新價值為實體的國民收入中,工資量和作為資本廣義收入的利潤總量是兩個此消彼長的量。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決定于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這個必要勞動時間的外在尺度就是這個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而這個價值或價格的最低界限是可以用工人維持和再生產自己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表現(xiàn)的。
結論:從一定意義上看三位一體公式所表達的分配理論,就是以“物”為表現(xiàn)形式的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如果把上述獲取經濟收入的所有權依據(jù)或權能結構全部物化,那么,三位一體公式或生產要素決定分配理論所表達的財富分配方式就更具有合理的形式了。而實際上,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實質,就是按資本分配。如同馬克思的觀點:所謂的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規(guī)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互相所處的關系相適應的,并且由這些形式和關系產生的。這些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分配關系不過表示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公式的表達內容又具有資產階級在分配方面掩蓋剝削的一面。
責任編輯、校對:李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