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是社會的縮影,也是城市風貌的最表層。王笛的《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一書,從下層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人手,探尋城市的文化本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照歷史的獨特視角。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成都在社會劇變的沖擊下,城市的街頭成為政客、文人、軍閥和下層民眾混雜的公共空間。街頭景象的轉變是最迅捷的,社會改良者故意將摧毀舊秩序的象征性活動放在街頭進行,因為誰控制了街頭,誰就獲得了城市的話語霸權。街頭交織著新與舊、精英與大眾等各方面因素,新的東西通過街頭表演來滲透人心,舊的東西則是民眾謀生的根本依靠,而為了對抗軍閥的進入以維持街頭的太平,民眾與精英形成了無形的合作關系。捍衛(wèi)生活的延續(xù)性,是精英與民眾的共同利益所在。街頭其實已經擔當了消化社會危機的重任。街頭的平靜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層外殼,卻能夠承載一個城市的所有矛盾沖突,只要一切都還沒有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街頭就會安然面對。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成都是一個相對封閉保守的城市,緩慢的變化使得城市空間彌漫著傳統(tǒng)思想意識和習俗,這些東西因為不符合“文明”標準而被社會改良者嗤為陋習。成都民眾以其強大的生存慣性揶揄著改良與革命,它之所以能夠生發(fā)出的強大的僵持力量,是因為它擁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城市社會和生活世界。一個城市的真實力量來自龐大的市民群體。只有城市居民才能賦予城市以最真切的關懷。從生存者的視角去觀察城市是一個去蔽的過程,作為一個生存容器,城市給予它的居民百般滋味,也在日常生活流程中印證了各種解釋與說法的虛妄。而對于旅行者來說,城市只是一種觀賞對象,獲取的是一種沒有痛癢的感覺,街頭在他們眼中只是一種假象。
包羅萬象的街頭是以一種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進入歷史的。街頭在精英的歷史書寫中向來是一個空白點,他們對于販夫走卒、三教九流的生活方式的隔膜。雖然他們自身也難以從街頭這個“劇場”中脫身,但是,他們常常忽視街頭這一重要公共空間的存在,好像街頭只是城市地理中一個靜止的方位而已。正如王笛所說:“目前我們仍然缺乏對公共空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人們對街頭的爭奪,國家權力對社會基層的控制程度,以及街頭在地方政治中扮演的角色等問題的了解。”(王笛著:《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頁,以下出自該書的引文只標頁碼)。由于清朝的最基層的官僚機構只設到縣級,這大大限制了國家進入社會的程度,地方政府很少直接參與街頭控制,街頭主要由鄰里組織和保甲系統(tǒng)控制,這使得城市街頭處于一種松散的自由狀態(tài)。晚清的城市生活并不像后來者所描述的那樣糟糕或者腐爛。城市街頭在大多數(shù)時候總是保持著日常生活的平靜和美感。1901年2月23日的《紐約時報》上這樣記錄著美國人對中國內陸城市的感受:“步行在用石板鋪就的街道上,兩旁店鋪里的商品琳瑯滿目,滿載貨物的蒸汽輪船從拱橋下穿過。帕爾森贊嘆道,這真是優(yōu)雅的風景?!?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頁>其實,成都的優(yōu)雅風度在很早就開始培育起來了。下層市民的生活空間并不像異質敘述者所描述的那樣骯臟、嘈雜和惡心,滿目瘡痍。這種誤讀不僅是偏見所致,更與常識的匱乏有很大關系。歷史學家關心的是處于城市上層的權力階層,而對于城市社會底層的日常生活是怎么組織的則一竅不通。被妖魔化的底層生活實質上暗藏著中國社會的全部秘密。
下層民眾處于城市的邊緣,置身于城市權力格局之外,卻又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進入者,盡管他們的立足之地十分可憐,但是,他們又在無時不刻地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生存方式。下層民眾往往最具有地方性和沉淀性,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風格和大眾文化具有驚人的生命力,是一座城市文化史的最有力的見證者。對底層生活的盲視證明了精英分子全能敘述的失敗。精英與民眾知識的不平衡主要表現(xiàn)在對街頭的理解與使用上。底層民眾對于街頭的占據(jù)是一種生活事實,也是一種堅固的生活傳統(tǒng),他們在街頭艱苦謀生或乘涼休閑,本身就是對城市生活的一種參與。而社會改良者則力圖按照西方的觀念改造城市,易引發(fā)轟動效應的街頭遂成了他們教化啟蒙民眾、領導動員民眾的重要平臺,他們在構建新秩序過程中,打破了街頭文化的漸進性。除非像“講圣諭”、“勸向善”等得到官方鼓勵的活動外,精英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占領往往是短暫的,追求體面的精英人士把出現(xiàn)骯臟混亂的街頭當成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很難深入下去,也就無從掌握街頭話語以及街頭生存的奧妙,從而加深了對街頭文化的誤解。王笛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文獻大多經由精英之手,這些文獻都把重點放在了江湖人士的道德缺陷上,卻忽略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對大眾文化的貢獻。”(第123頁)偏見是與傲慢共生的,而精英人士的傲慢則是建立在對底層生活的無知之上的。底層民眾用自己的方式回應著精英階層的傲慢,“下層民眾饒舌的主要對象是當?shù)孛嘶蚋蝗?,他們議論富人的奢侈生活和豪華婚喪禮,以此來發(fā)泄他們對不公平社會的不滿;關于某某通奸的謠傳讓人們覺得富人‘不道德’;有權有勢者突然的災禍降臨,使人們?yōu)椤蚬麍髴覟臉返湣!?第136頁)弱者的日常反抗方式是生動活潑的。王笛認為,精英人士所倡導的社會價值和習俗的變革以及對民眾公共行為的改造反映出他們對街頭控制的一種權力之爭。警察與流氓、賭棍、乞丐、妓女、游民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成為街頭博弈的主要內容。街頭改良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民眾總是從個人利益角度去拒絕或接受外在的變化?!跋聦用癖娦纬刹⑦\用一些獨特的策略,來保持他們在不平等社會里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權?!?第239頁)
王笛將成都的街頭劃分為三個空間,即商業(yè)空間、日常生活空間、節(jié)日慶典空間。商業(yè)空間由店鋪和地攤組成,商家之間既有激烈競爭的一面,又有相互協(xié)作的一面,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共同帶動了街頭的繁華。正是街頭巨大的包容性才使得游商浮販擁有得以活躍的場所,每一個方寸之地乃至每一個角落,都滋生著生機,也給市民以發(fā)現(xiàn)和交易的樂趣。街頭如果失去了商業(yè)空間,就會使人們失去了逛街的理由,也會使街頭有一種一覽無余的貧瘠。每一家店鋪都是街市環(huán)境、街市話語和街市魂靈的延伸。街頭因為店鋪的存在而顯得深不可測。日??臻g由家與鄰組成,一個有故事的城市總是有著濃厚的生活氛圍,下層民眾的生活故事很容易越過門檻,從大雜院傳播到街頭。“如果哪位居民感到無聊,他只要走出門就可以與鄰居們閑聊。在街邊的住戶基本不存在隱私,為了讓陽光和新鮮空氣進入簡陋的房屋,面朝街道的門總是開著,好奇的路人也可以瞥一眼屋里的風光。哪家哪戶有任何事情發(fā)生,無論好壞喜憂,瞬間便可以傳遍整個街區(qū)?!?第53頁)
底層民眾在城市生活內部保持著一種獨有的自由度,即使是在政治動蕩的時代環(huán)境中,也照舊延續(xù)著自己的生活邏輯,凝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下層生活是坦然的,無須遮掩,更不用粉飾。街頭承載著他們的喜與悲,憤怒與牢騷,脾氣與性情。根據(jù)王笛的考證,成都茶館的興起也不是出于休閑娛樂的理由,而是由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所造成的井水味苦需挑河水飲用、燃料較貴需節(jié)約柴火等生存算計所推動的,說到底還是老百姓過日子的方式塑造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從精打細算地算經濟賬到“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且喝一杯茶去”,體現(xiàn)了成都人生活智慧的兩面。節(jié)日慶典空間,既滿足了大眾狂歡、情緒宣泄的需要,又為社區(qū)自治提供了契機。像晚清時期土地會、善堂、行會、會館這樣的非官方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街頭為單位形成的社會共同體通過民間儀式建構了豐富的精神生活,而如此美好的生活圖景卻因為政府的強行介入,而土崩瓦解。“在清明節(jié)期間,土地會組織居民清理陰溝,掏挖水塘……然而在民國時期,地方政府控制了社區(qū)的公共生活,并剝奪了土地會的組織之權,這項事務便無人理睬,許多陰溝池塘年久淤積、壞損,逐漸廢弛。再加之人口增長,城市生態(tài)的惡化導致災害頻仍?!?第81頁)在王笛看來,僵硬的官方控制扼殺了民間的多樣性,是導致城市街頭失去蓬勃活力的根源。
辛亥革命前后所興起街頭政治,把民眾當成革命者與國家權力進行斗爭的工具,城市在動亂和謠言、炮火和巷戰(zhàn)中經歷了痛苦和災難,民眾生存環(huán)境惡化,城市街頭風雨飄搖。公共空間的萎縮不斷切斷了人們與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聯(lián)系,而且也損害了民眾的生存利益。王笛的觀點是深刻而銳利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的重建,經常并非是以民眾利益為考慮的,也并不容許他們對此享有平等的權利。所以,對大多數(shù)下層民眾來講,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認為:他們失去了一個舊世界,但并沒有得到一個新世界?!?第359頁)。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