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狂歡與日?!髑逡詠淼膹R會與民間社會》出版后,陸續(xù)又寫成一些文章,在這里結(jié)集呈現(xiàn)給讀者。在我自己看來,我對我所從事的工作又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想法,這些想法已經(jīng)有些不同于前書,所以才有結(jié)集成書的理由。在出版過程中,我又陸續(xù)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還沒有來得及形成文章,于是便可以在書出版后拿出來亮相,作為下一步工作的起點。
這些年來,我們一群人的研究強調(diào)了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對話,在方法上除了傳統(tǒng)的文獻鉤稽外,注意了田野調(diào)查。在10年前社會史的年會上被稱為“田野派”的,如今似乎已經(jīng)不再被目為異端,而且好像得到更多學術(shù)界同行、特別是青年朋友的注意。但是,與此同時,也引起了一些誤會,比如一些朋友把我們所做的工作概括為“進村找廟”,關于這一點,本書有一些部分對此做了說明。
也有許多人認為我們主要是研究鄉(xiāng)村,這當然也不錯,因為對歷史上的鄉(xiāng)村,我們知道的太少了,盡管鄉(xiāng)村人口在那時所占比例更大,鄉(xiāng)村經(jīng)濟對國家更加重要。所以,過去我們有許多關于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研究,但由于不了解鄉(xiāng)村,所以對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理解就存在偏差。我們過去依賴的史料,也往往是由那些不太了解鄉(xiāng)村、不太熟悉農(nóng)民的人生產(chǎn)出來的,所以講到一些重要的制度,往往只是概念上的,我們距離那個時代久了,就很難明白。比如里甲制度、賦役制度等等,通過鄉(xiāng)村中找的碑刻、契約、族譜等等,就可能幫助我們理解。
但是,這也不代表我們只研究鄉(xiāng)村。本書中有一部分是以北京為研究對象的,因為即使對北京這樣的都城,我們還是有很多東西不知道。比如很多年前美國學者韓書瑞(Susan Naquin)和中國學者李世瑜研究過的保明寺和溝連宮廷與民間的西大乘教故事,就屬于我們不熟悉的那部分生活。有篇博士論文利用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工部、戶部和內(nèi)務府材料,講述清東陵的故事,想想我們今天政府招標修個大工程,比如高速公路什么的,就可以想象,在兩百多年的“陵工”里,會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更不用說皇帝的多少次謁陵路上發(fā)生的那些事情了。還有篇博士論文專論清代北京的內(nèi)城,我所希望藉此了解的是,旗人如何成為了“北京人”或者城市人?有了旗人的北京亦如何由此成為了一個不同的北京?這樣的問題意識顯然已不是傳統(tǒng)的北京史研究的問題意識,要想回答好也不那么容易。回答得好,也許就可以與羅友枝(E.Rawski)、柯嬌燕(P.K.Crossley)他們對話了。
從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們所關注的并不是所謂“剩余的歷史”,也不會導致歷史研究的“碎化”。國外一些學者批評社會史研究的上述趨勢,國內(nèi)一些學者也頗有類似指責。的確,有相當一些“社會史”的研究者關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看來過于瑣碎,但這并不是他們所選擇的這些研究主題本身的過錯,而在與他們是否希望透過這些“細枝末節(jié)”去理解一些更重大的問題,還是只停留在津津樂道于描述它們。如果我們深入地思考,所謂“剩余”還是“主體”究竟是由誰來決定的呢?假如歷史學家們認為,只有帝王將相、改朝換代才是歷史的全部或者大部,而其他都是“剩余”呢?至于研究推向具體,也不一定就必然導致“碎化”。首先,進行概括的基礎,必然是大量個案研究,也許“碎化”是達到整合的必然階段;其次,習慣于進行大而空洞、千篇一律的研究者,已經(jīng)無力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于是“碎化”之譏可能變成一種逃避努力的托詞。
想想今天的事情,我們就會很容易地認識到,對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只有一種聲音去表達。如果是這樣,那就一定是某種掌握了話語霸權(quán)的力量,想方設法遮蔽了其他不同的聲音,只留下有利于己的那一種。歷史資料也是一樣,我們的史學界長期使用一種材料,卻毫不擔心會被它們誤導。我們走進田野,就是要去發(fā)現(xiàn)不同的聲音,也即柯文所謂的“歷史三調(diào)”,但可能遠遠不止“三調(diào)”。因此,以為我們只是去發(fā)現(xiàn)前人沒有利用過的新材料,固然不錯,但卻過于狹隘。單純使用碑刻或族譜資料,就和單純使用檔案或者正史資料一樣,有其片面性,都可能被資料的創(chuàng)造者牽著鼻子走。我們所要做的,是通過民間文獻去理解正史或檔案,是尋找不同材料或不同聲音之間的差異,甚至,以某種材料去證明另種材料的真?zhèn)味疾皇亲钪匾?,重要的是在一個歷史的情境中去理解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差異。
作為歷史學家,我們在鄉(xiāng)村中經(jīng)常注意到、也比較容易解讀的是文字的文本,比如碑刻、族譜、契約文書、宗教科儀書、地方檔案等等。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其實和我們一樣,對付起這類資料來比較得心應手,但他們比我們還多一樣本事,那就是對付口述文本,所以我們在學習他們?nèi)绾巫鲈L談,然后如何處理口述資料。但我們大家都不大熟悉的是非文字非口述的,也即非語言的文本,比如圖像的文本、音律的文本、形體的文本等等,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應該如何解讀?我們還缺乏辦法。我們在鄉(xiāng)村小廟中看到的壁畫告訴我們什么?那些圖案、線條、色彩、裝飾,然后是那些人、獸、景物及其故事,都意味著什么?它們賦予鄉(xiāng)民什么意義?反過來,鄉(xiāng)民又賦予這些形象什么意義?匠人又在這個象征的意義世界中占據(jù)什么位置?同樣地,儀式中的音樂又告訴我們什么?那些旋律、音調(diào)、混聲,那些不同的樂器及其排列次序,那些工尺譜及其記譜方式等,都意味著什么?鄉(xiāng)民、專門從業(yè)者(specialist professional)在其中又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特別是這些由音律、圖像、形體構(gòu)成的文本,與文字的和口頭的文本形成了什么樣的關系?凡此種種,我們是會經(jīng)常面對,也會經(jīng)常忽略,甚至是會經(jīng)常手足無措的。
我看過一位研究民間音樂的博士所做的關于山西陽高樂班的論文。她發(fā)現(xiàn)那里的樂班分成陰陽和鼓匠兩部分人,陰陽自稱道士,屬于正一派,有通鬼神的靈力,使用的樂器以笙管類為主,而且比較“保守”;鼓匠表演場合比較寬泛,演出程序不那么固定,樂器則包括嗩吶等吹打樂器。老百姓一般稱“請陰陽”、“雇鼓匠”。在流傳至今的樂曲中,陰陽經(jīng)常演奏的有《普庵咒》《駐馬聽》《魚鬧蓮》《山坡羊》等,鼓匠則經(jīng)常演奏《將軍令》《上橋樓》(應為“譙樓”)、《水龍吟》《百河宴》《大雁落》等。怎么解釋這些問題?光研究音樂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知道,這個陽高縣在明代叫陽和衛(wèi),是長城邊上的一個軍事重鎮(zhèn),到清代才改衛(wèi)為縣,所以這里在明代基本上是軍隊的系統(tǒng),到了清代以后才有了民政的系統(tǒng),而且居民還多是軍隊的后代。這樣我們就知道這里可能留下兩套系統(tǒng)的痕跡。從音樂的角度看,一套是軍隊禮儀系統(tǒng)的東西,南方的“軍儺”就屬于這一類,所以他們有嗩吶這類響器,軍隊禮儀中的樂器是很強調(diào)號角這一類的,由鼓匠傳承下來,到現(xiàn)在他們熟悉演奏的樂曲還是軍樂,只不過放到紅白喜事上去演奏了;另一套是州縣禮儀系統(tǒng)的東西,就是那些禮生、陰陽生做的事情,在山西幾年前發(fā)現(xiàn)的明朝萬歷年間的迎神賽會的禮簿,也是由禮生傳承控制的,這些人雖然屬于官府的系統(tǒng),但只是官府有事的時候才用他們,平時還是自謀生路,后來民國的官府不講禮儀了,不設這套東西,就成為純粹的民間的了,也就是這些陰陽的來歷。他們之所以在樂器方面、演出場合方面比較保守,就是原來他們有一套禮儀的規(guī)矩。聽聽這些音樂,再聽聽云南麗江所謂“納西古樂”的某些曲子,就知道它們都是明朝以來漢人官府常見的禮儀音樂。
與這些非文字書寫的文本相比,碑刻、族譜等民間文獻與檔案、正史之類文字便有了許多共性。民間的音樂、繪畫、戲曲、儀式表演也會講述帝王將相、改朝換代的故事,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都是胡說八道,而“二十四史”講的都是史實。因此,傳達歷史信息的聲音還有許多,很復雜,生活本來就是復調(diào)的。
無論從觀念還是從我們對材料的理解上來看,我們關注的終點都不只是所謂的“下層”或者民間。2006年國慶節(jié)那幾天,我們一行人跑到廣西桂平,跟著一位以此地為博士論文主題的學生感受歷史情境,其中一天乘船去了大藤峽。
這個地方是讀明史的人,甚至讀思想史的人都耳熟能詳?shù)模驗樗峭蹶柮鞒删推涫鹿Φ牡胤?。史書里說那里的瑤民用山中的巨藤把江面封鎖起來,官軍難以攻取,后來王陽明打了勝仗,砍斷了大藤,這里就改稱斷藤峽。但是王陽明志不在此,他的志向不在破山中“賊”,而在破心中“賊”。
廣西這個地方很奇怪,雖然是所謂蠻夷錯居的地方,但很早就與中央有密切的聯(lián)系,包括云南、貴州這些西南地方,自元以來就是設省的地方,而不像北方和西北地區(qū),到明朝還以軍事建制來控制??梢哉f是個典型的“腹地”。這里自明永樂初開始瑤亂不斷,這個瑤亂背后究竟有什么動因?我不得而知,但卻因此引起了朝廷的整治。或者,是朝廷開始整治這些邊陲之地,然后制造出了這種種借口?最后的結(jié)果,是外來人日益進入,在明代有從田州等地調(diào)來鎮(zhèn)壓瑤民的狼兵,在清代有經(jīng)商的福建和廣東商人,于是漸成化內(nèi)之區(qū)。
事情的過程當然不是這三言兩語那么簡單,但究竟這是一個“內(nèi)部”問題,還是一個“內(nèi)”與“外”的關系問題?這里的狼、瑤、壯、漢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格局?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結(jié)果,還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結(jié)果?有意思的是,300年后,這里發(fā)生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那些起事的人就是從外面來的客家人,沒有辦法進入土著的生活秩序,只好靠破壞原有秩序來解決問題。那些土著與當年瑤亂平定之后的人群有何關系?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但重要的是,從明后期始,國家就在那里,不慌不忙,延續(xù)著明代以來的國策,沒想到這個太平天國竟然如此影響帝國的筋骨,一個多少地方性的問題終于演成一個全國性的大事件,這當然就不是單一的區(qū)域史因素所能解釋的了。
金田自然是我們的必至之地。這個地方在中國人這里知名度很高,原因是那里是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地。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并沒有把它與王陽明成就其事功的大藤峽瑤民起事聯(lián)系起來,并不覺得這兩件通史敘事中的大事件發(fā)生在同一個縣里。古代史語境與近代史語境之差異,于此可見一斑。
金田村離縣城(現(xiàn)在應該叫市區(qū))并不太遠,由于它在革命史敘事中的重要位置,使它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便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有個太平天國運動紀念館,現(xiàn)在保留著幾塊碑刻。其中有塊碑,據(jù)說是馮云山當年砸神像那間廟里的。聯(lián)想到過去說太平天國搗毀偶像,連洋人都給騙了,以為是皈依基督教的結(jié)果,我們則說是反封建。其實,他們之所以和那些寺廟過不去,并不是他們懂得用“科學”來對付“迷信”,而是那里有一群人——掌握著權(quán)勢的——把他們這群人排斥于祭祀儀式之外,也就是排除在地方公共生活之外。沒有參加過游神的人,不會理解自己沒“份”的那種感覺。
有不少同行認為社會史學者不“關心政治”,其實如果知道我們來金田村,就應該不會這么看了。知道嗎?所謂關心政治的學者也來金田村,但只是憑吊而已,他們并不試圖理解金田、桂平或者粵西,并以此來理解為什么是這里,而非別處爆發(fā)了太平天國運動。他們認為,這個爆發(fā)的原因是全國一體的,所以并不需要理解這里的歷史。
而我們到了這里就明白,如果不了解自明中葉大藤峽瑤亂以來這個區(qū)域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社會變化,我們就不會真正懂得太平天國,至少不會明白它為何爆發(fā)在這里。而且,我們因此而不僅理解了太平天國,因為它絕不是孤立的。
話說回到北京。幾乎所有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所謂北京成為都城的歷史,是從遼南京或者金中都開始的,但也許很少有人反過來想,沒有這些北方的草原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強盛,究竟還會不會有北京?也許北京就永遠是被稱為燕、薊或者幽州的北方邊城。而所有人都應該清楚,北京成為帝國都城給近800年的中國歷史帶來了多大的影響。由此,我把這件事稱為近800年來的一大變化,草原民族造就的都城,其影響絕不僅在于對華北乃至更南部的影響,還在于這些民族的生存空間在更西、更北。我們也知道,2000年來,草原民族一直保持著南下牧馬的態(tài)勢,但近300年來,也許時間更早,卻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轉(zhuǎn)折,那就是長城以南的漢人大量向北向西遷移拓殖,這個變化的影響也同樣巨大,以至我們不能在重視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忽略它。
這樣兩個至少影響了中國北方歷史進程的重大變化,即屬我所謂的“大歷史”。我們對華北區(qū)域歷史的具體研究,無法忽略這樣的背景,或者反過來說,我們對區(qū)域歷史的具體探討,是為了理解和解釋這樣的更大的歷史變化。研究區(qū)域歷史或者微觀社會歷史的人,不僅在時間上是“瞻前顧后”、“左顧右盼”的,而且在空間上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
(《小歷史與大歷史:區(qū)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趙世瑜著,三聯(lián)書店2006年11月版,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