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甫先生所著的《洛陽伽藍記譯注》是一個謎。
眾所周知,周振甫先生是《管錐編》的編輯,他和錢鍾書先生在學術上的交流往還已成文壇佳話。如今周先生已歸道山,“《管錐編》審讀意見”讓年輕學子讀來仍覺振聾發(fā)聵,眾多學子以擁有江蘇教育出版社一套“周振甫譯注別集”為幸事,希望細讀該叢書以窺學術門徑。
《洛陽伽藍記》的記載以北魏寺廟為主,兼及鮮卑拓跋王朝進入中原后幾百年漢化與佛教化過程中的文化、政治、典章、軍事、外交的各種掌故趣聞。被學者認為“妙筆葩芬,奇思清峙,秾麗秀逸,煩而不厭”。這段歷史正是南北朝長期對立的歷史,其中夷夏之辨、種族意識犬牙交錯狀態(tài)尤為迷人而惱人。陳寅恪先生的詩《舊史》說的正是這段歷史:“厭讀前人舊史編,島夷索虜總紛然。魏收沈約休相誚,同是生民在倒懸?!钡谴藭姹惧e訛較多,上世紀以來,經過張宗祥、周祖謨與范祥雍先生的??迸c注釋,此書已曉暢可誦。
2006年出版的《洛陽伽藍記譯注》編排醒目,譯注多有新意,尤為難得的是周振甫先生首次將此書全部譯為白話文,對初學者來說可謂功莫大焉。但細讀后發(fā)現(xiàn)全書遍布錯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楊街之文筆華麗,考據(jù)更為精審,但譯成白話文以后讀來風味頓失,甚至時時感到骨鯁在喉。由于錯誤太多,我僅從155頁到178頁的極少量篇幅重點談談我的疑惑。這一部分講的是《法云寺》。
第155頁:原文是“寺北有侍中尚書令臨淮王彧宅。彧博通典籍。辨慧清恬。風儀詳審。容止可觀?!敝芟壬淖g注中把“彧”譯成“荀彧”。并引《魏書》卷十本傳介紹“彧字文若……爾朱榮入洛,殺害元氏,彧奔蕭衍……”這里的“彧”指的應該是“元彧”。盡管兩人的字都是“文若”,但是相隔了幾百年歷史。況且荀彧不僅是三國人物,在周先生熟悉的文學領域里,本屬于政治家荀彧因身體有香氣而使他的名字成了文學典故。古詩中于是有了“荀令香”、“令君香”、“令公香”等說法,更有把香爐直接稱為“茍爐”的。李商隱《韓翃舍人即事》一詩中有“橋南荀令過,十里送衣香”。而在這段很長的譯文里講述的是不僅沒有一天夢想過稱王、還阻止曹操稱王的荀彧在死后幾百年卻過上了豪奢的王爺生活。然后等到“爾朱兆進入京師,荀彧被亂兵害死?!比绻@是真的,那就是荀彧在歷史上的第二次死亡了。
第156頁:“即《漢書》所說:‘采土筑山,每十里路筑就里山坡,用來模仿二座崤山?!薄@里的《漢書》應為《后漢書》。這一點在范祥雍的譯注里已被指出了,如果后出的譯注好像前人的研究都不存在似的,那文化傳承的意義何在呢?
同一頁講劉寶的內容錯得太多,原文是“至于鹽粟貴賤,市價高下,所在一例。舟車所通,足跡所履,莫不商販焉?!苯Y果譯成了“至于鹽和粟的貴賤,市價的高低,所在地方都一樣,由他決定。舟車所通或足跡能到處,沒有不做商業(yè)或販子的?!弊g者沒有想到劉寶設立的是連鎖店,全國分店的商品價格自然都一樣。譯者想到的只是“所有地方都一樣,由他決定?!比绻@段話如此毫無新意,惜墨如金的楊衙之為什么寫出來?而“沒有不做商業(yè)或販子的”更是不通。同一段“產匹銅山,家藏金穴”是用典,即使不知道用典也不能翻譯成“他的產業(yè)就像有個銅山,家里藏有金子的穴洞”。緊接著是把“宅宇逾制”譯成“他的住宅越過制度”。下面一句“天下妙伎出焉”譯成了“天下高妙的技手出在這里?!庇谩凹际帧眮矸Q呼歌伎恐怕過于生僻了。然后,譯者在這段把“朝廷為之旰食”譯為“皇帝為它憂得不得早食”。“旰食”的意思是晚食?!安坏迷缡场痹谧⑨尷锼坪跽f的過去,放在全譯本里就有些可笑了:好像皇帝一直是早食的,不能早食(哪怕是正點)就很不高興。
譯者不怎么翻字典,想怎么譯就怎么譯,看過全書的人會有一個感覺,譯者寫譯文時一般不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和詞序,而是按照文言文詞序,把文言文單詞中的每個字加上一個詞組成新詞,茍且排列出來就算完事。多數(shù)譯文都經不起推敲。初學者讀了此書還以為文言文本身就是不通,無法講清楚。
譯者的文言文知識有時似乎非常貧乏。第163頁把“諸羌聞之,悉皆流涕”翻譯成了“眾羌人聽了,都流下鼻涕?!钡?58頁的譯文是“狐貍開始時變成一個婦人,衣服穿得很漂亮……當時有夫人穿著彩衣的,人們都指為狐貍要迷惑人?!痹钠鋵嵤恰耙路n妝”,不僅指穿了漂亮衣服,還有化了妝的含義。“人皆指為狐魅”譯成“人們都指為狐貍要迷惑人”,此句語法不通,套的是文言文詞序。“狐魅”其實就是“狐貍精”,譯過來就是“人們都指指點點,把她當成狐貍精。”意思清楚明白。
此書學者們多半是不會去看的??蓪Τ鯇W者來說,很多該譯的地方又不譯,比如說露積(露天堆積)、關防(邊關,或有軍隊駐防的關隘)、“復道”(樓與樓之間的空中走廊)這些詞都原封不動的搬到現(xiàn)代漢語中來了。把“加開府”譯成“加上開府的官銜”。譯了等于沒有譯。在第199頁還有這樣的譯文:“日月的運動轉換,不知道它的度數(shù)?!边@句話令人吃驚:鮮卑人經過短期的漢化天文學知識就那么發(fā)達了?似乎還知道黃道十二宮的準確位置?原文“陰陽運轉,莫知其度”無非是說不知道日月的長度罷了。更何況這里說的是游牧民族噘噠。他們也沒有必要把天文學鉆研得那么透徹。在163頁,有這樣一句譯文“有金鳳銜著鈴,金龍吐著佩帶。素柰朱李的枝條進入屋檐?!痹牡摹敖瘕埻屡濉北蛔g成“金龍吐著佩帶”,“佩”其實要么被解釋成“玉佩”,要么被解釋成“旆”?!八罔椭炖睢弊g者又懶得去譯,“柰”即“花紅”,初學者恐怕也是不知道的。
還有原文尚可懂,譯了不如不譯的地方,如把蕭懌的一句話“胡馬鳴珂者,莫非黃門之養(yǎng)息也。”譯成“胡馬叫著掛上玉的?!卑选熬M”這種已入現(xiàn)代白話文的詞譯成“精干而有上進心?!薄笆紴閷毦碜贩陠省弊g成“才替寶卷追帶了三年喪服”。
但是此書中并非毫無學術價值,也并非處處草率。第66頁“晉太康六年歲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后加注有“太康六年即285年,這年的九月朔式丙辰,不是甲戌,大約記錯了?!边@說明譯者在此處心細如發(fā),用力甚勤。據(jù)此書的前言,周振甫先生生前并沒有看到此書出版。周振甫先生是否并沒有完成書稿,是否另有他人將殘稿續(xù)成?這只能由當事人揭開這個謎了。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學苑出版社出版過此書,喬納森先生在“往復”學術論壇指出該書“拙劣”、“不負責任”。并列出了《明懸尼寺》一篇譯文中的錯誤。如將“江表”(江南)譯成“長江外”等。與該書有關的人看到之后說了些冠冕堂皇的話,諸如作者品行高尚、辛苦著書、希望學者提出改正意見等等。五年后,2006年此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我注意到“長江外”改成了“江南”(前言中沒有對此鳴謝),而其他經人提醒但沒有直接寫出改正意見的地方,至今一仍其舊。
楊街之在《明懸尼寺》一文中對道聽途說、穿鑿附會的治學態(tài)度極為反感。并對此嚴加斥責:“誤我后學,日月已甚”。他哪里想得到,他本人的書幾千年后也經歷了更為殘酷的命運!
(《洛陽伽藍記譯注》,[北朝]楊街之著,周振甫評注,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版,1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