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交大的精神

        2007-01-01 00:00:00
        美文 2007年5期

        何為大學精神?

        關于什么是大學精神,現在有很多解釋,不過,我比較喜歡羅家倫先生(1897-1969)的說法,羅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科,主修外國文學,和傅斯年等同為五四運動的三大領袖之一,曾留學美英德法,是清華大學1928年8月改為國立大學后的第一任校長,也是將清華“國立化”的主持者,至1930年5月方去職。他還從1932年9月起,在國立中央大學當了十年校長??梢哉f,他在南北的名校都有比較深的經歷,而非浮光掠影,恰好這幾所大學又都在中國近現代的思想文化以及學術上史留下了較深的痕跡,他又由學生而教授,而校長,參與其中,如鳧飲水,自然有深切的感悟。

        他曾言,“一個大學的精神,可以說是他的學風,也可以說是他在特殊的表現中所凝成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凝成不是突如其來的,更不是憑空想象的。他造就的因素,第一是他本身歷史的演進,第二是他教職員學生組合的成分,第三是他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實施。這三項各有不同,但互為因果,以致不能嚴格劃分。即以北京大學的精神而論,又安能獨為例外?!?見陳平原等編,《追憶蔡元培》,第191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也就是說,要談論一個大學的精神,一要溯其歷史,觀其由來;二要看學生與老師,職員的成分,因為這三者是一個大學的主體,而“風格”也是通過人來表現的;再就是看是否建立或實施了某種教育理想,直白點講就是大學的辦學理念及其實現與否的問題。從這幾個角度來看一個大學的精神,應該說,是十分合適的。

        法國十九世紀的歷史學家和批評家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在其《藝術哲學》一書中所采用從種族,環(huán)境和時代精神來分析某一國的文藝的方法,若是將其與羅家倫先生說的幾條相結合,來探討一個大學的精神流變,顯然會更好。

        現在,我們只要一談到大學精神,總喜歡以北大,清華等過去的老牌綜合性大學為例,似乎唯有這些學校才有值得稱羨的“精神”,這一方面固然和這些學校所作出的獨特貢獻有關,但也與這些綜合性大學培養(yǎng)了較多的文史人才,而這些人又留下了較多的“故事”有關,而交大這樣以理工為主的學校在某種程度上,也就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實際上,談到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這些學校在某些方面也不遑多讓,而其“精神”也并非不值珍貴,相反,更需要琢磨,深思。

        所以,在交大校慶之際,我想以此為題,并參照羅家倫先生的意見來談談交大的精神。不過,我只想以羅先生所說的第一和第二點因素結合丹納提出的“時代精神”來談,至于教職員的成份,也就是丹納所說的“種族”,以及我認為的對大學精神的形成也比較重要的因素,就不再展開了。

        交大的歷史演進與時代精神的變換:從三個校長談起

        不過,開始談之前,我還想把話題再具體一點,對于一個大學來說,校長顯然是作用最大的,特別是他辦學的理念及做法,對大學的影響非常直接,也常是形成一個大學的精神最直接的動力,如現在談到北大,勢必要提蔡元培,而說到清華,也不能不說梅貽琦,南大則要提羅家倫,浙大卻要說竺可楨,當然,他們自己也常常是這一個大學的精神化身,一方面,他們塑造了這個大學,反過來,這個大學也塑造了他們,所以從大學校長人手,來談一個大學的精神的流變和傳承,是相宜的,也更具集中性和代表性。陶行知就曾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見《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473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下面,我就準備選擇交大歷史上的三位校長來談談交大的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逐漸發(fā)展的。

        盛宣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006年的4月,剛好是交大的108年校慶,也就是說,1896年的這個時候,交大誕生了。不過那時叫南洋公學,創(chuàng)始人為時任太常寺少卿的盛宣懷先生,這個閑散的主管皇家祭祀的官職并不大,但他并非是純粹的官僚,更不閑散,他當時是晚清洋務運動的干將,掌管輪船招商局和電報總局的“紅頂商人”。前此一年,身為津海關道的他曾在天津創(chuàng)立了中西學堂,即日后有中國第一所工科大學之名的北洋大學。而他之所以要在百忙之中馬不停蹄地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其目的即為解決在辦理洋務的過程中最突出的人才匱乏問題,他直言,“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轉引自陳華新等編,《百年樹人——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校長傳略》,第2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并且坦陳自己的心跡,“人笑我收效不能速,十年樹人,視十年若遠,若不樹之,并無此十年矣。”(同上,第6頁)

        他創(chuàng)立南洋的目的,卻與北洋不同,北洋大學是以學習理工知識為主的,如課程多為“天算,輿地,格致,制造,汽機,化礦諸學”,并且有“律例,礦務,制造”三個專科,還有鐵路科。而南洋則為養(yǎng)成“內政,外交,理財”方面的人才(見《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第34頁,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所以,在盛宣懷呈給光緒帝親批的《南洋公學章程》的“設學宗旨”一節(jié)中,特地指出,“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法國國政學堂之意。而工藝,機器制造,礦冶諸學,則于公學內已通算化格致諸生中各就性質相近者,令其各認專門,略通門徑,即挑出歸專門學堂肄業(yè)。其在公學始終卒業(yè)者,則以專學政治家為斷?!?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第36頁)也就是說,盛宣懷設立南洋公學,其著眼點是為了培養(yǎng)新型的從政人才,懂法律,外交,政治,和理財的人才,至于工藝制造等“器物之學”,若公學學生有此天賦或意向,則令其到“專門學堂”肄業(yè),這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盛宣懷對南洋公學的期許,即該校不是什么“專門學堂”,而且,其總的教育思想也可從中看出,即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立身還須“通達中國經史大義”,謀事卻要以“西國政治家”或“日本法部文部”為標準了。

        這一點,從其設立南洋公學特班即可證明。南洋公學開辦時,先后于1897年設立了師范院,外院,即小學,1898年設中院,并準備再開設上院,即大學部,但因條件所限,一直未能開設,所以南洋公學的主體主要是中院,即中學部。這與盛宣懷急于用才的心理相悖,所以,他采取了許多變通的辦學方法,特班就是一例。特班1901年設立,聘蔡元培為班主任,招收已成年的人,“專教中兩政治,文學,法律,道德諸學,以儲經濟特科人才之用?!?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第46頁)這個班雖然由于客觀原因存在時間較短,但卻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等,還有曾任職于游美學務處,主持選拔庚款赴美留學生,并擔任過清華學堂首任教務長和大同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胡敦復,曾做過北大工科學長及代校長的胡仁源等。此外,還設立了后來繁衍出商務印書館的譯書院,以及東文學堂,政治班等。

        因為盛宣懷特殊的身份,使交大從創(chuàng)辦伊始就染上了一層“官辦民助”的色彩。這從學校的名稱即可看出,所謂“公學”,用盛宣懷的話來說,就是非由國家全力支持的學校,但這里的“民”也并非全然是普通百姓,而是指官辦的企業(yè),即招商,電報兩局,這與稍后由政府獨立出資創(chuàng)設的京師大學堂,即后來的北大是不一樣的。而與招商局,電報局等實業(yè)部門的結合,勢必要為其服務,這一點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很快得到驗證。

        同樣,這里的“官”,也非政府某一部門,而是個人的創(chuàng)見。所以,盛宣懷的思想深深地在交大的早期歷史上打下了烙印。他曾在《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折》中言,“中外古今教學宗旨本無異同,特中土文明之化開辟最先,歷世愈遠,尚文勝質,遺實采華。而西人學以致用為本,其學校之制,轉與吾三代以前施教之法相暗合,今日禮失而求諸野,講西學,延西師,學堂之規(guī)模近似矣?!?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第33頁)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要“學以致用”,二是要“講西學,延西師”,前者,是交大日后辦學理念的源頭,后者是交大日常教學活動的指針,這也是當時國內高?!拔骰钡淖顝氐滓粋€原因。如交大三十年代的畢業(yè)生錢學森在留學美國后,驚訝地發(fā)現麻省理工的教材和他在國內所學的基本一模一樣,甚至連實驗課的要求也如出一轍,這讓他幾乎覺得交大的教材都是“抄”來的,就是一例。

        不過,交大既戴上“官帽”,就意味著是國家的學校,它必須為國家服務,國家的利益也必然高于一切。這也是那個時代,也是今天國立大學的一個最基本的使命和功能。

        唐文治: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

        交大的辦學方針發(fā)生轉變是從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的院校開始的。1904年秋,南洋公學被劃歸商部,改名為商部高等實業(yè)學堂,盛宣懷秉持了十年的培養(yǎng)新式從政人才的方針也開始變化,商部明令,南洋公學既處上海這樣的通商大都,理應“專課商學”,為商部培養(yǎng)人才,時任校長同為辦洋務出身的楊士琦先生改革了原來南洋公學的章程,明確提出,“本學堂講求實學,以能見諸實用為要旨,為振興中國商業(yè)造就人才,力圖進步?!?見《百年樹人——上海交大歷任校長傳略》,第40頁)1906年,清政府又改商部為農工商部,還增設了郵船部,主管交通郵電事業(yè),即“路、輪、郵、電四政”,經費主要來自招商和電報兩局的交大,也因此于同年改隸郵傳部,校名也改為郵傳部高等實業(yè)學堂。這一門庭改換,從此奠定了交大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和辦學傳統(tǒng)。

        在這一關系到交大命運的轉換中,尤其是在1907年秋到1920年11月間主持交大校政的唐文治先生(1865-1954)居功甚偉。唐文治1892年中進士,曾任總理衙門章京,并出使過日本、英、比、法、美等國。在任職交大后,他先后創(chuàng)設了服務交通事業(yè)的鐵路,電機,鐵路管理,航海等???,并開辟和擴建了金工廠、木工廠、理化、電機等實驗室,形成了今日以理工為看家本領的交大的雛形。唐文治在任期間,因清廷覆亡,學校改為國民政府交通部直轄,于1912年換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這也是交大得名“交通”的由來。

        在唐文治身上,有著一個傳統(tǒng)中國文人的情結和一個為國效力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矛盾,這從他為學校擬定的校歌中可見一斑。歌詞云

        珠光燦青龍飛,關哉吾國徽

        醒獅起博大地,壯哉吾校旗

        愿吾師生全體,明白其中意

        既醒勿睡,既明勿瞇,精神常提起

        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

        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

        我覺得,這也是交大迄今以來幾首校歌中最好的一首,也是最能反映交大精神的校歌,它歷久彌新,并未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世的變遷而褪色,相反,倒是逾顯其“真精神”。

        首先是國家意識的強大,這是交大多年來沒有變過的一個傳統(tǒng),學校的命運與國家的需要和發(fā)展緊密相連,并自覺體認,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比如抗戰(zhàn)時期,交大雖仍留在上海租界辦學,但仍按照已遷至重慶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和交通部的指令分配學生,學生自己也不遠千里,冒著種種生命危險,穿越萬水千山,從上海長途跋涉到艱苦的大后方為國服務。以1939年機械工程系四十三名畢業(yè)生為例,除了留洋出國的四名學生和留在上海的六名學生外,絕大部分都到了內地,其中有十三名學生到成都航空機械學校高級班受訓,為空軍服務,有四人奉交通部令,到川桂公路運輸局,還有到湘桂公路和西南公路的,以及到南華鐵工廠和中央機器廠等帶有兵工性質的工廠去的,都是戰(zhàn)時國家的重要部門,也是最需要人的地方。而學校當年五月份為土木工程系的學生聯(lián)系的實習去向,也是就業(yè)去向,說出來更是叫今天的人吃驚,主要是滇、緬、敘、昆、湘、桂、黔各鐵路工程局,幾乎全是大后方的艱苦之地,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也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大都均候部(鐵道部)令分發(fā)實習?!?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二卷,第341頁)而電機系的學生接交通部電令,全都到重慶受訓,為抗戰(zhàn)直接服務。

        這一幕,至今思來仍讓人感懷,須知,交大的學生當年有很多都是一路走著去的,這里自然有年輕人質樸的愛國情懷,但也與交大日常的教育和熏陶有關。

        其次,就是尚實的精神,即對“實學”和“實業(yè)”的推崇,校歌中所言的“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兩句可謂概括的最為精到,傳神,而交大此后的發(fā)展,無論是學科的設置,還是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受業(yè)與出路,乃至今天交大的許多舉措,也都自覺不自覺地在圍繞著這一中心理念展開。這種偏重“實學”,偏重“實業(yè)”的做法,深深地影響了交大的校風,而其所培養(yǎng)的學生也大都選擇工科等“實學”,并以供職于實業(yè)部門為理想。

        但對唐文治來說,內中卻有他心靈的糾葛,一方面,他能為國“實心實力求實學”,積極聘請外籍教師來執(zhí)教專業(yè)課程,并以美國大學同類課程為效仿對象,直接將麻省理工和哈佛等校的教科書為教材,為國育才,鼓勵學生以“實心實力務實業(yè)”為責任,這也是國家最為緊迫的同時也是學校最為現實的任務。唐文治在1933年7月為交大工程館所作的記里,就坦言,他的志向,“在造就中國之奇材異能,冀與歐美各國頡頏爭勝?!?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二卷,第10頁)。另一方面,他卻又在學校里提倡“虛學”,如尊孔讀經,強化國文教學,并在每周日親自主講于大禮堂,每年舉行國文大會等。這里先不談國文教學在培養(yǎng)人才,特別是在形成交大精神的這一過程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從中也可看出他個人的真正志趣。他一再強調學生要以救國為志,保存“四書孝經”等國粹,以此“立心立身立家立國”,由此也可看出,他所奉行的也依然是盛宣懷等人所宗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方針。

        過去,每當我們談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口號時,常有貶意,覺得這是清末洋務派的學習西方的一種不夠徹底的做法,實際上,我倒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一個國家的大學,其第一要務,理應也必須為傳承和振興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為要,作為國立大學,它所培養(yǎng)的人才,自然也不能拋棄本土的傳統(tǒng),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必要的。說穿了,任何一個國家,都得依靠自己來建設,最終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所以,我以為,即使在今天,“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話也并未過時,我們反而應該對其進行重新認識和研究,而不應簡單地將其視為已經定性的東西或過時的東西予以摒棄。這在今天,也尤為必要。

        因有眼疾,晚上,唐文治常在校役的陪同下,打著燈籠到教室巡視,每當聽到學生瑯瑯讀書,就慷慨激昂地與學生一同背誦古代經文,以示勉勵。

        正是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對其命運的擔憂,1920年11月他因目疾加劇辭去交大校長后,便應邀創(chuàng)辦了無錫國學專修館,以培養(yǎng)國學人才為宗旨,任校長30年。這所學校的學生,后來遍布全國各大學的文史系科,與實力雄厚的國立大學如清華國學研究院,北大,中央大學等校培養(yǎng)的文史人才一起,成為傳承中國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吳保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圃

        1921年,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1881—1968)將交通部三所學校,及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郵電學校,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與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合并,命名為交通大學各學校。之后雖迭經變化,交大之名和培養(yǎng)目標基本未變。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交大滬校退入租界繼續(xù)辦學,1940年9月,交大分校在重慶建立,1941年秋吳保豐(1899-1963)被任命為主任,1942年8月,因滬校被汪偽政府接管,渝校成為本部。吳保豐升任校長,直至1947年秋方卸任。

        之所以提到吳保豐,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在危難之中重建交大的貢獻,二是因為從他在這一“特殊的表現”中更可看出交大的精神來。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交大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而且,他在校期間,恰好是唐文治掌校之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將他視為交大精神傳承的一種象征。

        應該講,從1921年畢業(yè)于交大上海學校電機科的吳保豐身上,很能看出交大人的某些特質來。當時交大在重慶建立分校,條件極其簡陋,吳保豐接任時正值招生季節(jié),考場被日機炸壞,但吳保豐還是率領同事,設法完成招生,并使渝校的學生增至一百六十余人。同時,他又請交通部撥款,在重慶九龍坡建立新校舍,使交大得以存身。其間畢露襤褸,變荒山野嶺為教室禮堂,艱難自不待言。吳保豐為此還特地親自向在大后方的工廠寫信,請求其捐獻相應的設備,以供學生見習之用,其用詞之直接,讓人在今日啞然失笑之余,更讓人痛感當年國事之艱,辦學之不易,如在他寫給中央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的信里,在談了幾句交大成立之初經費不足后,就開門見山地說,“素捻貴廠制造無線電機材品精良,用為不揣冒昧,函請惠賜交流收音機一兩架!倘荷俯允,則不特敝校學生受惠已也!”(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二卷,第411頁)除此之外,他還向交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發(fā)起向學校獻金和募集圖書資料的活動。就是通過這些扎扎實實的努力,吳保豐和同仁們在重慶又把交大恢復了起來。

        這還是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上,也許,吳保豐最突出的就是在辦學上重新恢復了交大的傳統(tǒng),他不僅加強和建立了機械、電機、土小、航空工程等工科系,還恢復了國文英文等過去交大比較有特色的教學課程的設置,并且還恢復了唐文治時期學校已一度舉辦的國文大會和英文大會。前文已談過,交大所授之國文并非像如今之教科書上那樣簡單的語文,而是以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經典為主,如唐文治當年就經常以四書為教材宣講儒家文化精神,同樣,英文也非像現今的教科書一般,純?yōu)殄憻捳Z言能力而設,而是采用歐美著名作家學者的作品為教材,唐文治之子唐慶詒先生曾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其時就在交大滬校教授英文,所用教材就有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蘭姆的隨筆,湖畔派詩人的詩等??上攵谶@樣一種國文和英文的教育下,學生將會獲得什么樣的熏陶,又會養(yǎng)成什么樣的精神。

        吳保豐為此特地羅攬了一批這方面的人才人校,如日后成為著名文藝理論家和教育家的錢谷融先生就是這個時候從中央大學國文系畢業(yè)后進入交大教國文的。他當時喜講莊子,所以學生在背后戲稱他為秋水先生。

        這也是交大始自盛宣懷經唐文治而形成的獨特的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即注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或日“體”與“用”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以寬厚的人文與科學知識為基礎,導之以專業(yè)的工程技術知識,使學生既博又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不局限于某一門狹窄的專業(yè)之中,既立心,又立身。

        其實,吳保豐就是在這種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他也深知這種培養(yǎng)方式對交大來說意味著什么,進一步講,對于中國的大學來說又意味著什么。所以,他一旦執(zhí)掌校政,就非常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這也正是交大這所系科相對比較單一的工科大學能在眾多的國立大學中自成一格,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現今簡單地將人文精神等同于幾篇文史哲方面的文章不同,吳保豐對“科學”也是很重視的,他特別強調要對學生進行“基本訓練”,強調學習數學、物理、化學以及國文、英文等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實際上,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一樣需要有科學的常識,而科學精神也一樣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43年,在重慶逐漸重振昔日雄風的交大又重新頒布了一首校歌,吳保豐雖未像唐文治那樣親自為其填詞,但內里的精神也應該得到了他的首肯。歌中有詞唱到,交大乃為“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同”,這無疑是對吳保豐在交大所倡的“基本訓練”的最好的表述,但若僅止于此,也非交大了,那些本質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忽略的,在此段歌詞的后面,交大一以貫之的求實學務實業(yè)的傳統(tǒng)再次被歌詠,不過,可能是置身于同勢危難之中的緣故,這次,交大的使命再次被具體地強調了出來——“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這正是交大報效國家的道路,也是交大的始終未變的精神。這也是交大和北大,清華,和南大,浙大不一樣的地方。這也是交大之所以是交大而不是別的什么大學的原因,更是交大在當年不可替代的緣由所在。

        1947年8月,交大舉行建校五十一周年慶典,回首往事,吳保豐感言,“五十年來本校之發(fā)展,即為中國之發(fā)展;本校之進步,即為中國之進步。此種成效不能不歸功于歷任校長,教職員,畢業(yè)校友共同努力艱難締造之結果?!?轉引自《百年樹人——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校長傳略》,第132頁)

        顯然,這個話由他來說是合適的,因為他既是交大的畢業(yè)校友,也是交大的教職員,更是團結眾人幫助交大渡過建校以來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的校長,然而這年9月,在校長任上已經六年多的吳保豐卻因保護參與民主運動的學生而被迫離職,轉任天津開灤礦務局總顧問。50年后,他回到上海,在擔任了一些閑職后,于1963年因病去世。

        如今斯人雖已離去,但其精神卻并未隨之遠去,而是通過他所培育過的交大眾多的學生傳承了下來。也許,在今天交大的校園里,也還能依稀看見他的精神,那種受命于危難之中而不屈不撓為國家踏踏實實培養(yǎng)實業(yè)人才,并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與進步艱苦奮斗的精神,而這也正是實實在在的交大的精神。

        結語:也談六十七年前的并校

        以這個問題作為結束,自然是想對這些年的并校以及與此相關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做法進行一些反思。歷史上,特別是1921年交大歸并交通部后,與唐山、北京等分校之間,常有專業(yè)上的歸并和師生的調整,但這和現在的動輒將各個性質不同的學校合并到一起并不相同。我這里想談的是發(fā)生在1937年8月的一場牽涉到交大并校問題的爭論。

        由于抗戰(zhàn)爆發(fā),為統(tǒng)一管理,交大奉令從鐵道部被移交給教育部,這使交大上下都感到不安,兇為根據教育部規(guī)定,交大原有的科學學院要改為理學院,管理學院改為商學院,而自成特色的電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機械學院等則須合并為工學院,這還沒什么,更重要的是,學校很有可能在轉歸教育部后與其它大學合并。

        這件事放在今天來說,意見可能無外乎兩種,一是贊成,二是反對,說不定,前者還會多一些,因為合并后,學校的規(guī)模和實力一般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在什么博士點的數量和一些大學排行榜的排名上,名次又會提前,而國人義素有“以大為美”,“以全為美”的喜好,碰到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但在當時,不管是交大的校友,還是學校當局,選擇的卻大都是后者。如南昌交大同學會就向母校進言,不可合并,但也不可與原有的唐山、北平等校分離,其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擔心合并后會導致學校的原有程度降低,因為本?!霸趪庵月杂新曌u者,實因本校程度較之一般水準稍高耳?!?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二卷,第305頁)校方的反應也很強烈,不僅對教育部強令交大將原有的學院名稱改為通行的做法持反對意見,還對交大由鐵道部劃歸教育部表示了擔憂。為此,交大教員特地上書教育部,教授會也致函“關系當局”,并選出五名教授代表親自赴京陳述意見,向教育部和鐵道部進行溝通,當然,這些溝通并非無理取鬧,在交大代表的申訴中,既有希望教育部尊重交大的辦學傳統(tǒng)的心愿,也有基于現實利益的考量,如代表就對鐵道部部長直陳,交大不愿和鐵道部脫離關系的原因,“交大成立四十一年以來,素來沒有與部,路脫離過關系,交大畢業(yè)生的成績所以這樣好是因為畢業(yè)生都可以由部派事。所以投考交大的學生都是各校各中學的優(yōu)秀分子,原料好出品自然亦好。代表等希望部長對于派事的成例要保留,那么交大的成績可以維持?!?見《校史資料選編》,第二卷,第320頁)

        從中,也可看出交大和實業(yè)部門的緊密關系,這種關系也是交大得以發(fā)達的重要原因。當然,最后交大還是接受了教育部的決定,理由很簡單,因為交大畢竟是國家的學校,這個身份,決定了交大必須服從國家的安排。

        今天,再談這件舊事,只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是一個大學也好,還是一個人也好,都不能脫離自身的歷史和傳統(tǒng)來考慮問題,因為正是這個傳統(tǒng)造成了它現在的地位,如果貿然拋棄這個傳統(tǒng),也許不僅得不到,還會失去原有的寶貴的東西。一個大學如果能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傳統(tǒng),可能會對將來的發(fā)展更有好處,也更能認清楚自己通向未來的道路。就像現在建設一流大學(這里還是先不要談什么世界一流較好),同為理工強校的清華、浙大,現在都在往綜合性大學路上走,走的路就不一樣,清華是自己重建相關學科,浙大則靠合并有歷史關系的院校,即使同為綜合性大學,也還有不一樣的特點,我覺得,交大到底怎樣走,也還是須向傳統(tǒng)中尋找答案。

        最后,我想提一下福開森(J.C.Ferguson,1866-1945)這個人,他是美國人。畢業(yè)于波士頓大學,1888年到中國傳教,曾任南京匯文書院院長,也就是后來的著名的教會大學金陵大學的源頭。正是有此成功辦學經歷,他1897年被盛宣懷委任為南洋公學的監(jiān)院和西文總教習,相當于是校長。今天我們不談他在教學上對交大的貢獻,只說他留下來的現在看得見的東西。他曾設計了我們交大的中院和上院,現在的中院就是原來的模樣,為西洋古典樣式,非常美觀。因為見學校附近交通不便,他還捐錢修了一條路,這就是在本部附近的武康路,當時人們叫它福開森路,日的就是為了感謝他。

        對于交大,他飽含感情,在四十年校慶時,他在深情地懷念了他在交大所度過的美好的生活后,殷切地說,“還有一點我必須申明,為了交大的明天,我們應該繼續(xù)重視教學質量,而不易過分苛求數量。少數全面受教育的畢業(yè)生比大量一知半解的人要強得多,我們不需要華麗的建筑,但需要一大批能為人師表的優(yōu)秀教師。”(見陳先元等編,《緬懷交通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盛宣懷》,第143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我想,這也是我們交大今天所需要銘記和思考的。顯然,他對交大的忠告并未過時。張生 男,1969年生,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與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相關的思想文化研究。出版有隨筆集《可言可思》,小說集《一個特務》,《地鐵一號線》,長篇《白云千里萬里》,《十年燈》,《傾訴》等。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 日本顶级metart裸体全部|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 日本a在线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p|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av|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6 | 激情都市亚洲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久久久高清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网站| 亚洲成av人最新无码| 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久久流水呻吟|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发布白白色 | 色 综合 欧美 亚洲 国产| 久久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国产黄色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AⅤ无码精品色午麻豆| 中文字幕av永久免费在线| 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妓女精品免费影院 | 高清不卡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女同av免费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